<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本文图片源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少年本有鸿鹄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奈何小学遇文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蹉跎一隅十年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学梦寄水中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文革岁月,蹉跎一隅,人生已过10年,少年时的大学梦想犹如寄托在水中的月亮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1 </b></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随后,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同时,初中和高中也停止招生,全国大中小学校全部“停课闹革命”。</p><p class="ql-block">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原定推迟半年的招生和停课闹革命,竟然长达三年之久,直到1969年春季中学才全部复课并恢复招生,当年初中招生涵盖了“66届”“67届”“68届”三届小学毕业生,他们大多被安排在小学附设初中班读书;高中招生也随之恢复,但实行的是推荐上学招生制度。而部分高等学校直到1970年才开始试点恢复招生。</p><p class="ql-block">此期间,我们这些在校读书而未毕业的学生算是幸运的,尽管成天在学校里“停课闹革命”,但好歹还能在校园里消磨时光,比起那些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要好得多,因为初中、高中、大学停止招生,即便他们当中那些品学兼优者也失去了升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2</b></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初,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进一步推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展开。同月,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使得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迅猛发展、波澜壮阔,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9月初,在文化大革命的喧嚣氛围中,我走进了小学五年级的教室,班主任是王甫成老师。</p><p class="ql-block">王甫成老师身形清瘦,却嗓门极大。每当学校集会人声嘈杂时,他只要站在主席台上猛喝一声“立正”,其音量丝毫不亚于高音喇叭,全场瞬间便安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才华横溢,不仅语文教学出色,而且绘画水平颇高。在我小学六年的求学生涯中,不同学年由不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任课老师也相应变换。如今想来,那时石柱小学老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似乎需老师取得相应年级的教学资格方能任教该年级,又好似依据老师的教学水平来分配年级教学任务,教学水平越高的所任教的年级也越高。自我在此校读书开始,王甫成老师便从事小学五年级教学并担任班主任,一直处于教学层级的高端位置。</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曾在5月份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才艺,博得众多眼球青睐,着实风光了一回。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心中隐隐不安,又恢复了往日沉默寡言的模样。不过,无论王老师之前的教学水平有多高,也无论他的绘画技艺有多精湛,但在教授我们时也难以展示才华了,因为此时国家不统一出版教科书,教师没有教科书可用,学生没有课本书可读,老师不知道教什么、讲什么,学生也不知道学什么、习什么。师生们就这样茫然无措地稀里糊涂地度过一个多月,又终于有了教本,学校发给我们一册《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9月出版的32开简体字横排袖珍本,书前有一幅毛泽东的棕色标准像,全书收集了20多首毛主席诗词。我素来喜爱古体诗词,可文化大革命将古诗词视作封建读物和糟粕,严禁人们学习。如今有了毛主席诗词,虽说同样是古体诗词,却无人敢妄加非议。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很快便将全部诗词通读一遍,之后又反复研读,直至能够倒背如流。</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并不讲解《毛主席诗词》,而是让我们自行学习、背诵。后来我渐渐明白,并非王老师不愿讲解,而是他不敢讲解。在那个特殊时期,对于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某句话、某首诗词,无人敢随意发表看法。因为一旦有人对你的讲解提出异议,甚至抓住某些细节上纲上线,你便可能被打成走资派,沦为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所以,在课堂上讲解毛主席诗词,没有那位老师敢轻易尝试。</p><p class="ql-block">阅读《毛主席诗词》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主动询问王老师;若你不问,王老师也不会主动教你认识这个字,王老师在课堂上更像是一位陪伴大家并维持班上秩序的长者 。</p><p class="ql-block">虽然学校停课闹革命了,但校园终究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总得让学生有书可读,《毛主席诗词》成了语文课本,可算术课本却一直空缺。蓬溪教育局在全县抽调部分老师,匆忙编辑了各年级算术课本。或许时间紧迫,或许为了精简课程,所编辑的算术书仅有薄薄的40页左右。当这本薄薄的算术书发到我们手中时,却因大家都在“停课闹革命”,无人授课。所以,直到小学毕业,这本书我几乎未曾翻阅,依旧崭新如初,这也导致我小学毕业时连多位数乘法、除法题都不会解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3</b></p><p class="ql-block">在学校教学陷入混乱之际,一场更大的变革浪潮——红卫兵运动也席卷而来。</p><p class="ql-block">1966年下半年,毛泽东主席先后8次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红卫兵代表给毛主席戴上红袖套,使得红卫兵风头在全社会如日中天、一时无两,无数红卫兵在祖国大地纵横驰骋、上串下联。</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全国便相继出现了红卫兵、造反派之类组织,是自上而下蔓延扩展的。以教育战线为例,北大清华是领头羊,红卫兵、造反派便始于此类高等学府,尔后从大学蔓延至中学,再从中学蔓延至小学。</p><p class="ql-block">石柱小学位于偏僻的乡下,历经多次政治运动洗礼的老师们对红卫兵之类兴趣不大,而小学生又纯洁无瑕、不懂政治,也不懂红小兵、红卫兵是干什么的。所以,尽管全国红卫兵组织很多,但在文革初期,石柱小学师生中并没有红卫兵、红小兵组织;直到红卫兵大串联之后,在从任隆中学串联而来的红卫兵的指导下,石柱小学的学生中建立起了红小兵、红卫兵组织(注:那时,蓬溪县有3所重点高完中,即蓬溪中学、蓬莱中学和任隆中学,蓬莱中学现名大英中学)。</p><p class="ql-block">自从学生中有了红小兵、红卫兵,他们便开始“造校长的反”“造老师的反”,校园里批斗之风盛行。我们也隔三差五被叫去参加学校的批斗会,但上台去批斗校长、老师的始终是那几个人,其余师生是迫于无奈不得不去参加这样的大会,走走过场、混混日子而已,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们带有几分看热闹的心思。</p><p class="ql-block">曾经被视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楷模的校长与老师们成了被批斗的对象,学生可以肆意地批斗校长、羞辱老师,这颠覆了中国几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和认知,也让我对这种颠覆传统的行为感到困惑与不解。我是怀揣大学梦进入校园的,而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茫然,不知路在何方!</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直教导我要尊敬师长,即使文化大革命中也是这样嘱咐我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会去批斗校长和老师,也不会参加任何红卫兵组织,仿佛成了校园角落内一个冷眼旁观的过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