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陕西有个汉阴县,汉阴县有座明城墙,明城墙东南城墙拐子上有座文峰塔,塔顶有颗树,叫“梦笔生花”。</p> <p class="ql-block">这颗树自打记事起就有了,估计有上百年树龄了。它吸日月之精华,沐秦巴之神露,天再旱,雨再涝,也没死。它挺拔秀丽,笑傲百年。原以为它是柏蜡树,现在方知它是朴树。应该是哪只神鸟吃了果实,在塔顶拉了泡屎,种子在鸟屎和尘土砖缝中生根发芽,奇迹般的长成了幼苗。上百年过去,它竟然长成了一颗树。它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早已与古塔休戚与共,溶为一体。春风拂过,塔玲当当,树枝摇曳,死塔变活塔,笑迎八方客,拥抱回乡郎。“梦笔生花”是为汉阴一景。塔在树在,树在塔活。有树,古塔才有生机,才有灵气,才有活力,才更有看头。神树是古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塔是文物,古树也是文物。古塔是汉阴的地标,古树象征着汉阴人百折不挠,顽强不屈,哪里都能安家,拼搏向上的精神。它是汉阴人的情,汉阴人的根,汉阴人的魂。</p> <p class="ql-block"> 智者说了,这叫风水。树在,风水在;树没了,风水就没了。光秃秃的塔顶,大煞风景。也不好看了。因为,再无灵气。</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清同冶十二年(1873年),县令傅汝修筹资修建文峰塔的初衷,是“振兴文风,及第登科”。果然灵光。塔建好后,汉阴果然人才辈出,大放异彩。据县志载,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汉阴一共出了41名进士,74位举人,300多名贡生,还有大文人三沈等等,在陕南独占鳌头。要知道,当年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两院院士呃!人文汉阴,绝非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 但是,未曾料到,这么有灵气的一颗树,这么好看的一颗树,这么一颗在塔顶上顽强的生长了百十年的树,却在这次古塔修缮中被挖掉了!它自然牵动了无数汉阴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 修缮文物是好事。但必须修旧如旧。假如破坏了原来的景观,破坏了文物的原貌,花再多的钱的修缮,那也是失败的。一挖了之,很简单,也很省事儿。但这是因噎废食,不是修旧如旧。因为塔顶那颗树与古塔是一个整体,它是古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塔共同构成了汉阴的八景之一。没有梦笔生花,还叫人文汉阴么?!再说,古树本身也是文物,也应保护。也应在原地生长,矗立。</p><p class="ql-block"> 树根毁坏塔顶,不是理由。照这么说,云南的树包塔,是不是也该把那颗榕树砍了呢?!</p> <p class="ql-block"> 古树也是文物,也是景,这是不争的事实,试问,没有迎客松的黄山还是黄山吗?没有母树大红袍的武夷山还是武夷山吗?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每年能给黄山带来3亿元的门票收入。它有病,黄山人既未将其移植到山下温室,也未用假树替代。而是打吊针,钢管支护,24小时看护。武夷山则给母树大红袍投保一个亿,24小时严管。因为,他们很睿智,他们深知古树一旦离开原来的生长环境,便失去其应有价值。用假树替代真树,更属荒唐。同理,无论将塔顶朴树移栽到塔下、城墙上,还是移栽在西坛,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并未还原“梦笔生花”之美景,</p> <p class="ql-block"> 文物之所以珍贵,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再不能干那些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败家子事了。我们再不能做上世纪50年代末拆明城墙垛子,70年代末拆明城墙北、东段和北城门楼子,90年代拆南城门洞子和民主街明清古建,2000年后拆原汉阴中学老大门的蠢事了。这些已经成为了汉阴人饭后茶余的唾骂。</p> <p class="ql-block"> 万幸的是,这颗树还活着,而且还活得很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吃汉阴米,喝月河水长大的汉阴人,虽人微言轻,但仍呼吁将它复栽在文峰塔顶,还原汉阴人的“梦笔生花”!</p> <p class="ql-block"> 汉阴,是所有汉阴人的汉阴;文峰塔,是所有汉阴人的文峰塔。希望官方能尊重民意,集思广益,想方设法,还原“梦笔生花”之美景。</p><p class="ql-block"> 那么,能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不让树根破坏塔顶,又保留梦笔生花之美景呢?!办法总比困难多。细看了图片,塔顶是青砖砌成阶梯状,上面盖瓦。并非檩上有椽,椽上直接盖瓦的。这也正是古树未压垮塔顶之因。由此,我想到了楼顶防水做好了,可以覆土、蓄水,用来种树、栽藕的实例。试想一下,假如塔顶打一层现浇,做好防水,一层不行,就做三层,四周砌矮围子,内填土,相当于在塔顶置个大花盆,再把古树复位,应该能解决这一难题。查了资料,朴树,号称盆景之王,生长缓慢,最长活200年。若干年后,既便防水不行了,或许又有新材料出现,后人自然会处理好的。诚如小雁塔先是让地震震成了两半,后又让地震给震拢了,合为一体。现依然是个破塔顶。矗在那儿,一点儿都不丟人。是西安没钱修吗?!非也!因为,原貌最美,残缺也是美,西安人深谙此道。</p> <p class="ql-block"> 盆景之王一一 朴树</p> <p class="ql-block"> 朴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