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壁画的巅峰之作——北京法海寺

孤独的旅行者一一老赵

因为五一假期去石家庄的毗卢寺看壁画,从一次从讲解员嘴里听到了北京法海寺的名字,而且知道了它是明代宫廷壁画的代表,所以也就有了今天的这次北京之行。 提前在百度上了解了一下法海寺。<br>法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于198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br> 法海寺不大,它坐北朝南,共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面宽72米,南北进深150米,占地面积1.08公顷,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山门后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法海寺壁画布局严谨、刻画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究,其构图、着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画基底泥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 。 未进山门前,首先就要经过法海寺的五绝之一的四柏一孔桥。<br>看点在哪?此桥身为一孔,但没有栏杆,但石桥的四角的石头缝里却长出了四棵柏树,它们两两相对充当了栏杆的作用。<br>在这里我们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br> 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种我们更愿意听到的说法,那就是当年明宪宗以柏树为桥过溪的故事。 <p class="ql-block">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面宽72米,南北进深150米,占地面积1.08公顷。</p> 台阶两侧有石碑两通: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礼部尚书胡濙所撰《敕赐法海禅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碑记》 。 再往前走,你就发现要一片绿意葱茏之间的山门。山门前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称为“四大天王柏”。 山门面阔三间,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 明英宗赐名“法海禅寺”,寓意佛法广大,宛如大海。 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庑殿顶,削割瓦黄剪屋面。</p> <p class="ql-block">立于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号称京城之最的,有着1400年历史的白皮松。这就是法海寺的第二绝。</p> 初看会以为这是人工刷的白漆,其实不然这不是树的本色。他们犹如两位白袍将军,守卫着大雄宝殿。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东侧的配殿的展厅里,你会看到法海寺的第三绝即龙钮古铜钟。</p> 通高1.75米,铸于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1068公斤,它是由汉文、梵文、藏文共计三种文字铸写的。还铸有法海寺的助缘人(即捐钱铸钟)1154个的名字。 铜钟的钟钮非常别致,是两只蒲牢的造型,两只蒲牢的尾部相交形战钟纽。 《佛众赴会图》位于大殿东西山墙两壁,共两铺,高3.2米,长22米(东西山墙壁各11米)。壁画内容为佛祖讲经说法、佛众菩萨赴会参禅的画面。 天上是祥云万朵,“五方佛”“四菩萨”“六观音”和“飞天”乘着祥云而来,主宰着人间万事万物,护佑着天子治理国家,确保人间国泰民安。 绘画中有祥云缭绕,以上为天界,以下为人间。天界有佛众菩萨诸神趺跏于祥云之上,人间有山泉花卉、曲径竹篱。台座上原有十八罗塑汉像,天界与人间,罗汉与佛众,壁画与塑像,形成一幅完美的艺术整体。现罗汉塑像已毁。 第四绝与第五绝均在大雄宝殿内。<br>三通曼陀罗藻井,它设计精巧,分为三层,从上到下分别为正方形、八角形和圆形,造型逐渐向上显其层次分时,每个藻井的基部都绘有曼陀罗。<br>从左到右分别为药师曼陀罗、毗卢遮那佛曼陀罗和阿弥陀佛曼陀罗。 第五绝,十铺壁画。<div>壁画由《水月观音图》《文殊菩萨图》《普贤菩萨图》《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佛众赴会图》组成,其中《水月观音图》与《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最为经典。这里与敦煌莫高窟、山西运城的永乐宫壁画,号称中国三大壁画。<div>在《中国壁画史纲要》是这样介绍宫廷画师所绘的法海寺壁画:线条流畅,色彩浓丽,天衣飘动,漫笔生辉,诸如梵天肃穆,天王威武,金刚刚毅,天女妩媚,鬼子母慈祥,儿童天真,都真切生动……</div></div>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图》主要刻画的是水月观音,而韦驮、善财童子、金毛吼、鹦鹉则分列四隅,其间以清泉、绿竹、牡丹为衬,烘云托月地描绘和渲染清净殊胜,光明和谐的理想圣境,衬托出“诸天无实体,水月皆空虚”之佛理。</p> <p class="ql-block">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以坐姿的方式被绘制于画面的中心,身材保持挺拔的姿势,面容宁静且端庄。好曲右腿,左腿盘着,右胳膊搭在右面曲起的膝盖上,右手边放置了一个宝瓶,左边的胳膊自然下垂并用手掌撑在地上,在其周围绘制佛光将其包围住。</p> <p class="ql-block">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观音是他的胁侍。</p> <p class="ql-block">观音周身衣袂飘飘,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条若隐若现的白色披纱,纱上缀满一朵朵六棱形花瓣,每个花瓣大约是两平方厘米,均有从中心点向外放射的48条细线,宛如蛛丝精妙至极。</p><p class="ql-block">观音身上的缨络繁多却不显累赘,相当细致精美。</p> <p class="ql-block">看这只手,丰腴又不失修长!</p> <p class="ql-block">看这衣服上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观音左下角为其坐骑金毛犼,它凶猛异常,食人,口中可喷火。但此时的金毛吼虽面目狰狞但却并不可怕,它抬头望向菩萨,眼中只有敬畏。</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旁立青狮、驯狮人与信士。</p> 驯狮人身披甲胄,威武森严,拱手而立。 腰上佩带的鱼形宝刀,刀鞘沥粉贴金,鳞甲闪闪,凹凸有感,格外醒目。 青狮的毛可谓是纤毛毕现!运毛有节奏有力度。 信士月盖,印度毗舍离国长者。长者曾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又请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三圣,救除国内六大恶疫,观世音菩萨乃宣说消伏毒害陀罗尼咒。 《普贤菩萨图》刻画普贤菩萨,有六牙白象、驯象人、信士相伴。 普贤菩萨右下部为六牙白象,卷曲蹲坐。 <p class="ql-block">细看白象眼睛是泪汪汪的,强化了它的性善柔顺,“佛眼泪眼”,突出了普贤的“大慈”形象,也代表了佛的大慈大悲感化生灵。</p>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东侧由西向东包括大梵天与持珊瑚瓶、撑幡、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功德天及天女、咒师、日天、摩利支天、地天及天女、水天、密迹金刚; 西侧由东向西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捧盘、撑幡三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诃利帝母及毕哩孕迦、风天、焰摩天、密迹金刚,面积44.8平方米。 大梵天原为印度教神祇,后被纳入佛家系统,位居诸天之首,统治三千世界,“是色界初禅诸天之王”。壁画中他为中年帝王形象,头戴通天冠,头后有圆形项光,身着衮服(衮服上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粉米、黼、黻等纹饰,清晰可辫),足登云朝靴。他右手持长柄香炉,左手从侍女手捧的香盘取香丸。这一形象几乎是元明壁画中梵天的标准图像。<br>另有三侍女,一人捧宝瓶珊瑚,一人持宝盖,一人捧香盘。<br> 威武霸气的天王。<div>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主守东方,持国天王是东胜神洲的护持天王,故称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乃梵文译音,“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住须弥山黄金棰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div> 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仗宝剑,他住须弥山琉璃埠。“毗琉璃”梵文译音,即意“增长”,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洲(南瞻部洲)。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梵文译音,意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闻于四方。是北俱芦洲的护持天王。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财物。 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毗留博叉”梵文译音,意为“广目'。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西牛贺洲,是西牛贺州的护持天王。他住须弥山白云量,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称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就用赤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英俊潇洒的韦陀<div>据说韦驮原为婆罗门教一位天神,他是古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湿婆(即后来的大自在天)的儿子,是天兵天将的统帅。<br>佛经中有“韦驮天擒贼护佛”的故事。据说佛祖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对,当时被韦驮发现,急迫追回。捷疾鬼跑不过韦驮的“飞毛腿”,韦驮终于抓住盗贼,夺回佛牙。因韦驮擒贼有功,佛教吸收他为护法神,担任保护释迦坟墓、灵塔的任务。佛教中还有一位韦天将军,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下属八大将之一,位居四天王部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把韦驮与韦天将军混淆了。<br></div>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娑羯罗龙王<br>娑羯罗是梵音,意译为“咸海”,娑羯罗龙王即大咸海中之龙王,原为印度神话中的雨神。古印度把龙王分为多类,娑羯罗龙王是其中之一,传说他是一切蛇龙之主,勤于于兴云布雨。<br>佛经上说,娑羯罗龙王皈依佛教后,龙宫供奉著佛法三宝,如佛舍利、佛经等,所以佛吸收他为护法神。<br> 法海寺壁画中,娑羯罗龙王呈帝王像。身著衮服,肩绣云龙,手捧绿圭,脚穿如意卷头白底红鞋。 夜叉形象是三点眉、鸭蛋眼,鹰爪手,托白山石,石上有一红宝珠。 鱼精形象是鱼身人形,头戴红色花巾,腰围彩色花裙,红腰带上拴一蛤蟆,鹰爪手,举红珊瑚。<div>鱼族中能修仙成道的为鲤鱼,代表掌控生命与呼吸的自主权。<br></div> 请注意这条莲花纹短裤。<div>三脚花斑金蝉,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淮南子. 天文训)。此处壁画,三脚金蟾倒箍向下,捆绑扎实,表示稳定与大地之束。金蝉意金,五行之中,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虽克金;金体愈坚。《参同契》曰:“金入与猛火,色不夺金。”总而言之,金蟾取意金液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谓之返本还源。<br></div> 鬼子母和他的宝贝儿子<br>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中国百姓爱将她视为送子娘娘来礼拜。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 摩利支天像为三面八臂,面有三目,菩萨身。<br>八臂中左上手捏针,右上手捏线,左次手持弓,套索,右次手持箭,两手合十,右下手持无忧树枝,身后脚边站一金色野猪。<div>三面中,正面善相,菩萨面目。左面是黑色猪容,出獠牙,伸舌头,皱眉,作大丑恶相。右面作童女相,如秋月圆满。</div> 针与线,分别象征智慧和方法。<br>弓与箭相配,弓被握在代表“智慧”的左手中,箭被握在代表“方法”的右手中。<br>“智慧”左手所握的套索代表捕捉或捆绑行动,代表把智慧或觉识束缚在修持者心中。从比喻上来看,套索先是索住“自我”,然后将其捆住,之后将其扼杀。这三个降伏活动分别代表著佛教的戒、定、慧“三事”。<br>“方法”右手所持的无忧树,是神圣之物,也为佛教中摩利天女的标识,传说善良德高或心地纯洁的女子触摸它时,花果就会盛开。 菩提树天和举幡侍女。<br><div>菩提树神像作后妃形象,手托绿叶黄花的菩提树枝,身穿描金凤衣,身后有一侍女为其举幡。</div> 菩提树神,又称“草药树林神”,原为印度神话中的神。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又译作道树、成道树、觉树、思维树,因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成道而得名。<br>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不吃不喝,冥思苦想,并发誓:如不成佛,决不起来。佛尊在树下打坐七天七夜,遇到风雨,树神就用枝叶做伞,为佛挡风遮雨。可见菩提树神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守护着佛尊,是最早的护法神之一。<br> 辩才天,也称妙音天,是音乐神。<br>《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婆罗门赞辩才天的形象时称:“面貌容仪人乐观,种种妙德以严身。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各持弓箭刀矟斧,长杵铁轮并羂索。端正乐见如满月,言词无滞出和音。”赞颂她的行迹、威力的时候说:“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居坎窟及河边。或在大树诸丛林,天女多依此中住。假使山林野人辈,亦常供养于天女。以孔雀羽作幡旗,于一切时常护世。师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振大铃铎出音声,频陀山众皆闻响。”<br> 辩才天八臂中有两只手合十,左上手食指顶一火轮,右上手持一宝刀,左次手持弓,右次手持箭,左下手持羂索,右下手持金斧。<div>喷火金轮:轮是早期印度的太阳的象征,最初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遗址出土的泥印章上。轮是吠陀时期保护神毗湿奴的主要器物。喷焰金轮代表著宇宙万象之轮,宛如天界圆形天体一样永远旋转向前。<br>宝刀(利刃):在这里作为妙音天的武器,据说象征斩断轮回,因为它切断了芸芸众生的内脏(固有存在的空性)、鳞(相对境的显现)、头(轮回与再生)和尾(业的倾向)。<br>弓与箭:代表“智慧”的左手握弓,与代表“方法”的右手中的箭相配。它们搭配在一起表示智慧与方法的结合,代表著圆满的智慧。<br>板斧:月牙形藏式斧的斧身外形与怒相神“钺刀”或弯刀的刀身相似。板斧的手柄用红檀香木製成,底部有一小块珠宝饰。作为右手“办法”所持的武器,板斧象征:灭断心中一切谬见和妄念;如此就能斩断生死纠缠。<br>羂索(金刚铁链):铁链是一种降伏器物。妙音天挥舞著金刚铁链,象征从“十二因缘”中得以解脱。</div> 那么古代的画师们是如何在冰冷的墙壁上展示无形的音乐呢?<br>注意辩才天身边的动物们!<div>看躲在辩才天身后的狐狸,尤其注意它的耳朵,那鲜红的血管里一定流淌传递欢快的血液!<br></div><div>再看这百兽之王的狮子,在曼妙音乐的感召之下,它是显得这样的和平而温顺!<br></div> 再看他身后的金钱豹,那双迷离的眼神中所透露出来的陶醉感,分明已经让观众们感觉到他早已完全沉溺在了音乐之中 !<div>这三种动物都是相传能够听懂音乐的动物。<br><div>而狮子在前,豹子在后,也是隐喻先有施(狮)舍,后有回报(豹)!</div></div> 有人评价说,法海寺壁画是明代壁画的艺术最高峰。这里壁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沥粉贴金(七种运金的方式)与叠晕烘染的技法。这也是15位宫廷画师和169位工匠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艺术财富!<div>而我们后人虽然可能达不到他们这样的高峰,但真的应该了解,应该宣传,以期让更多的国人知道并为之自豪!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根,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