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建筑历史

翔子 摄影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建筑历史 </p><p class="ql-block">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竣工,初名“广利桥”。桥体为石造联拱结构,全长266.5米,宽7.5–9.3米,共11孔,是中国古代桥梁工程杰作。其桥墩设计为船形分水尖,尖端安装三角铸铁柱(称“斩龙剑”),以抗洪水冲击;桥面两侧有501只石狮雕刻,形态各异,展现了金元时期精湛石雕工艺。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多次修缮: </p><p class="ql-block">明正统九年(1444年)加固桥身;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洪水损毁大规模重建。 </p><p class="ql-block">1985年卢沟桥退出交通运输,1991年封闭保护,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及国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桥体至今保留金代原物构件,堪称八百年历史与艺术的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七七事变(1937年)——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起点</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士兵失踪强行要求搜查宛平城,遭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部)拒绝后,炮轰宛平城及卢沟桥。 </p><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中国军队夺回铁路桥控制权,但日军撕毁协议增兵进犯。 </p><p class="ql-block">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 </p><p class="ql-block"> → 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推动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序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近现代保护与纪念</p><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1985年:退出交通功能,1991年封闭保护,留存日军炮击弹痕。 </p><p class="ql-block">2005年:入选国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毗邻宛平城抗战纪念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桥是文化与技术的结晶,承载历史,通向未来。它是“凌空飞架,天暂通途”,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创举;它是“雄踞山坳,长虹卧波”,饱含豪情与诗意的艺术瑰宝;它是“普惠天下,山河永定”,承载百姓美好祈愿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卢沟桥就是这样一座见证沧桑历史、充满建造智慧、洋溢艺术氛围、蕴藏丰富内涵、饱含民族情感的桥,它的建成,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集历史、科学、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之大成的壮举!</p><p class="ql-block">新时代,新征程,以崭新面貌屹立在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正以它沟通南北,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合思想,汇聚力量,更以它铁骨铮铮的担当承载历史,面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