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24</p> <p class="ql-block">2016年,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家协会的活动中,有一位作家问我:“你小时候看了很多书吗?”</p><p class="ql-block">我说:“是啊,我小时候看了很多的书,堆起的书,看都看不完。”</p><p class="ql-block">那位作家很诧异地看着我,说:“我小时候在农村根本没有书看,你小时候还可以堆起书看,你家条件很好吗?”</p><p class="ql-block">我急忙说道:“不,不是我家条件好,而是那个时候三线企业的条件好,学校和工厂都有图书馆。”</p><p class="ql-block">这番对话,勾起了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1971年,我们全家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亲从泸州来到了天星沟。当时的三线企业里人才云集,使我有幸生活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让我可以到左邻右舍家去看书,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看。</p><p class="ql-block">山沟里的童年是清苦的,也是快乐的。清澈的小溪、巍峨的群山是孩子们自由成长的天地,而书籍则是陪伴我成长的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一、小邱家的小人书</p><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看书,但我家里没有什么书,家里只有爸爸每年被厂里评为先进生产者时发的《毛泽东选集》、《列宁全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还有大哥买的鲁迅的两本杂文集和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这些书太深奥我看不懂。三哥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好看的故事,我就经常去翻三哥的书包,找他的语文书看。</p><p class="ql-block">邻居邱妈家的儿子邱选成和我同龄,大家都喊他小邱,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爸爸妈妈都是厂里的正式职工。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有四五个甚至六七个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像小邱家这样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他家的经济条件非常好,他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他买什么,小朋友们都非常羡慕他。小邱家有一大抽屉的小人书。</p><p class="ql-block">小邱一家待人很和善,他家还有一个风趣幽默的姑婆,所以老老小小的邻居都喜欢到他家玩。在征得他们家人的同意后,我就轻车熟路地拉开写字台的抽屉,翻看起来。小邱抽屉里的小人书我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每本书的每一页画面、文字说明,闭着眼睛都想得起来。</p><p class="ql-block">要是我发现新商店又有新书了,我就会怂恿小邱去买。小邱会把新书藏在一边,我缠着他时,他就从里屋拿出来给我看,等我看完了,他又很爱惜地拿到里屋去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二、学校图书馆的常客</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小学部开了间图书馆,曾教我二年级语文课的陈碧雍老师因为身体不好,被安排去管理图书馆。图书馆每天下午放学后开门借书,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学生证借一本。</p><p class="ql-block">为了办学生证,学校专门去请了三十多公里外万盛照像馆的摄影师来为学生照像。摄影师在学校后面的农民房外墙上挂了一张白布,学生就背靠白布端坐着照相。我那天穿了一件白衬衣,脖子上系的红领巾很认真地翻到衣领下面,胸前露出两根红飘带,头发是妈妈用剪刀剪的齐耳短发,头顶上用梳子分出一绺头发用红毛线扎了,圆圆的脸,抿着嘴,羞涩地笑着。这张单人像后来被我从学生证上撕下来贴在了影集里。</p><p class="ql-block">小学图书馆里主要是一些少儿故事、短篇小说,比如《雷锋叔叔的故事》、《董存瑞》、《闪闪的红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也有少量中篇、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我看书痴迷极了,如果手里有一本没有看完的书,我一定会一鼓作气看完了才罢休。放学路上在看,蹲在厕所里也在看,吃饭的时候就把书放在写字台上,用重的东西压着翻开的书,边吃饭边看书。爸爸和妈妈叫我吃完饭再看,我嗯嗯地答应着,眼睛就是不愿意离开书。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房间的灯熄得最晚,实在瞌睡了才关灯睡觉。</p><p class="ql-block">看了好看的书,我到学校就会眉飞色舞地讲给同学听,鼓动同学也去借我看过的书。如果有同学借的书是我没有看过的,为了借到那本书,我就会与同学约好,还书的时候一起去,我将自己和同学要还的书一起拿着,递给陈老师,说:“我们俩一起还书,我再借她还的那本。”</p><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短篇小说很快就被我看完了,我眼睛瞄向了那些厚书,按照学校的规定,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不允许借长篇小说的,但我实在渴望,就苦苦向陈碧雍老师哀求,陈老师经不住我软磨硬缠,就悄悄地将长篇小说借给我。</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暑假,我借了一本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放假前没有还,这本书整个暑假期间就放在我枕头边,我从头到尾不知看了多少遍。书中那一群十来岁的小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到大山里去采黄莲,遭遇毒蛇、猛兽、洪水和与坏人的殊死博斗,看得我惊心动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晓露,女,本名刘常琼,60后,祖籍泸州。一个从小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城市进入大山深处、在大山里生活工作20多年、后随工厂整体搬迁重新回到城市的三线子弟,曾任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具有深厚的三线情结。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让优秀成为习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和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华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