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永乐宫——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游完运城解州关帝庙,往芮城方向走的时候,会经过<b>中条山隧道</b>。这一隧道的建设开创了山西省普通公路特长隧道工程建设的先河,也是<b>全国单洞里程最长的隧道工程</b>。该隧道起于运城绕城高速公路解州互通出口,通过隧道向南穿越中条山,出口位于芮城县陌南镇寺沟村。<b>隧道设计长度9671米</b>,2014年6月26日中条山隧道左洞顺利贯通,2014年7月28日右洞顺利贯通。</p> <p class="ql-block"><b>芮城永乐宫</b>自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动工兴建,中统三年(1262)三清殿等主要建筑落成,至正十八年(1358) ,纯阳宫壁画竣工,<b>工期长达110年</b>。几乎与元代同始终。永乐宫是我国已发现<b>保存最大最完整的道教宫观</b>,与北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并称为<b>全真道教三大祖庭</b>。</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目前所处位置也是<b>古魏城遗址</b>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遗存建筑,气势宏伟,制作规整,手法考究,官式风格强烈,是<b>山西元代官式宫观建筑之代表</b>,<b>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及重阳殿为元代遗构</b>,玄帝庙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四座殿宇内,绘有精湛优美的<b>元代壁画</b>,面积达960平方米,占到山西省<b>同期壁画总面积的73%</b>。1959 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全部建筑和壁画整体迁移到芮县龙泉村五里庙附近。</p> <p class="ql-block"><b>永乐宫山门</b></p><p class="ql-block">门内 "永乐宫" <b>匾额</b>为1963年曾任山西省常务副省长、山西政协主席、山西省书协第一届主席的<b>郑林先生题写</b>, 书法古朴浑厚, 风骨秀逸,书画大家董寿平称赞 "吾晋傅山之后, 惟郑林同志足当大家"。</p> <p class="ql-block">山门东西两稍间有板门, 门楣上分别砖刻 "道义之门" 、"<b>众妙之门</b>", 出自 《易经》和《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龙虎殿又称无极门, 为<b>元代宫门</b>, 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 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六椽; 单檐庑殿顶, 为<b>元代典型官式建筑</b>。因殿身前槽东西两稍间原供奉有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 故称龙虎殿。门额正中高悬 "<b>无极之门</b>" 榜书匾额,为元廷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所书, 殿内东西稍间绘有壁画80平方米, 内容为神荼、郁垒、天丁、力士等神祇, 画面虽有残损, 唐宋工笔人物画的风格仍旧鲜明。</p> <p class="ql-block">檐下施单杪单昂五铺作计心造</p> <p class="ql-block">无极门补间铺作挑斡下施以<b>上昂</b>,是北方元代铺作上昂造<b>罕见实例</b>。</p> <p class="ql-block">门框旁卧着的元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宫碑</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永乐宫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群之一,而<b>三清殿是永乐宫中最大,最恢宏的主殿</b>,三清殿又名<b>无极殿</b>,<b>供奉道教三清祖像</b>,面阔七间,进深八传椽,单檐<b>庑殿顶</b>,殿前设月台,平面柱网减柱造,<b>四椽栿前后对乳栿用四柱</b>,四椽栿以上架构为清康熙年间重修之物,殿顶的琉璃装饰带有浓厚的元代风格,木架构则有宋代遗风,展现了宋元建筑之间的过渡特色。</p> <p class="ql-block">檐下是<b>六铺作单杪重昂重栱计心造</b>。</p> <p class="ql-block">上面有很多龙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殿顶的琉璃鸱吻带有浓厚的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三清殿<b>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期,是在继承殷商时期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沿袭了战国时期神仙方术以及两汉时期黄老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教派,宋元以来形成了<b>北全真和南正一</b>两大道派,道教奉老子为教祖,以尊“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以修炼成仙为主旨,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内容。宋<b>元时期,山西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重要区域</b>,兴建了大量的宫观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壁画《<b>朝元图</b>》描绘了近<b>290尊天神朝谒元始天尊</b>的恢弘画面,<b>画幅总面积约500平米</b>,是我国<b>中原地区现存画面最大,保存最为完整</b>的古代绘画精品,画虽然是民间画班的作品,但其严谨而生动的构图,华丽而和谐的配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遒劲飘逸的线条,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是现存<b>元代壁画</b>中当之无愧的<b>巅峰之作</b>。</p><p class="ql-block"><b>永乐宫殿内是不允许拍照的</b>,所以我只能网上找些图片让大家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众神的衣冠是典型的<b>唐宋时期汉族服饰</b>,所持用具和陈设也都来源于当时的实物,人物面貌千差万别,并且有许多<b>胡人的形象</b>掺杂期间,说明了<b>神的形象其实取材于现实中的人</b>,这也是唐代和元代<b>西域与中原交往</b>密切的一个侧面反映,说明那时的汉人对胡人乃至西方人的形象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壁画中的一盆如同由<b>牛头组成的奇石</b>,是<b>朱好古画班的独家标志</b>,兴化寺、青龙寺壁画中也有这种奇石,暗示了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元朝晋南一带的画行里,朱好古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朱好古是平阳路襄陵县(今属临汾市襄汾县人)。清《平阳府志.方技》中说,朱好古“善画山水人物,工巧,宛然有生态”,为一时名家。<b>三清殿西壁</b>的作品,很可能是由<b>朱好古的画班完成</b>的,东壁则是由马君祥画班负责。</p> <p class="ql-block">画面以<b>8个高3米的主像</b>(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b>为中心</b>,其余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 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绕到殿宇后侧,一尊塑像飘然跃入眼帘,栩栩如生,鲜活异常。</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b>纯阳殿供奉吕洞宾</b>。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平面减柱造,<b>单檐9脊顶</b>,梁架清代维修时改动较大,殿内设斗八凿井和平棊天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檐下是<b>六铺作单杪重昂计心造</b></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墙和神龛背面遗有<b>元代壁画</b>,最著名的是神龛背面的《<b>钟吕论道图</b>》(钟指汉钟离,吕洞宾师傅),此外还有《<b>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b>》《道观斋贡》《八仙过海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要壁画《纯阳帝君仙游显化之图》,包括东、北、西三壁,全长40.4m,高3.63m,亦是洋洋大观。壁画包含了<b>52个故事情节</b>,分上下两层纵排横列,就像一套连环画,全面展现了<b>吕洞宾降生、得道、捉妖,济世度人,游戏人间</b>的传略故事。南壁东梢间供养图右上角的题记里,再次出现了朱好古的名字——<b>禽昌朱好古</b></p> <p class="ql-block"><b>吕洞宾</b>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匹年 (公元</p><p class="ql-block">793年) 四月十四日,祖居芮城县永乐镇, 是唐末著名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内丹祖师。吕氏四代皆为唐朝名臣。吕洞宾一生遍游各地、悬壶济世、教化度人,元至大三年 (公元1310年) 被加封为 "<b>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b> ,庙宇遍及南北各地。</p> <p class="ql-block"><b>重阳殿</b>又名袭明殿,因<b>供奉王重阳及7个弟子</b>而得名,所又名七真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柱网为减柱造,<b>单檐九脊顶</b>,檐下施<b>五铺作</b>单杪单昂计心造。</p> <p class="ql-block">梁架为<b>五椽栿前压剳牵</b>用三柱</p> <p class="ql-block">琉璃鸱吻</p> <p class="ql-block"><b>原物保存在山西博物院</b>,龙首鱼身, 鱼鳞密布,原鸱尾纹饰集中于鱼尾端。</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武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壁及龛墙背面遗存<b>元代壁画</b>150㎡,共计49幅,其内容绘王重阳及其7个弟子的故事。(<b>最有名的弟子就是长春子丘处机</b>)。</p> <p class="ql-block"><b>王重阳</b>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公元1112年) ,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金正隆四年 (公元1159年),入陕西终南山“活死入墓" 修行,<b>创立全真教</b>,师承吕洞宾,以清修为主, 主张以“苦己利人、除情去欲、忍耻含垢、独全齐真、三教圆融" 为教义,<b>形成道教北派源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