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郑州博物馆。“古代中医”与“土火造艺——古代陶瓷”两个专题展也是博物馆的常设展。<br> <font color="#ed2308"><b>【古代中医展厅】</b></font><br>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font color="#ed2308">历史上行医者又有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大夫、郎中之称。</font>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基本形成中医理论,经历朝历代发展,形成今天博大精深的体系。<br>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分析变化、判断邪正,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砭、针、灸、按跷、导引、中草药、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h1> <h1> <font color="#ed2308"><b> 医典名著。</b></font>古代先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大量医药知识,经历代整理总结,形成中医学经典著作。这些医典可分为医经、诊法、本草、方书、针灸推拿、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医书、临证各科、养生食疗外治、医论医案等多项类别。<font color="#ed2308">其中四大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成熟。</font></h1> (《本草纲目》,明刻清印) (黄褐釉绞胎枕,唐,1954年河南省政府工地出土) (三彩葫芦瓶,唐) (绿釉水注,唐,1956年郑州北关农业社出土) (白釉婴戏纹瓷瓶,清) (白釉人物纹瓷瓶,清) (青花山水人物纹瓷瓶,清) (白釉婴戏纹瓷瓶,清) <h1> <font color="#ed2308"><b>功同良相。</b></font>“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诸多名医名家,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人文始祖黄帝与臣子岐伯带来中医的萌生,到神农尝百草对中医药的实践;中华名医英才辈出,在中医药的不同领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厚的医学财富。</h1> <h1> <font color="#ed2308"><b>中药方剂。</b>中药指中国传统的药材,</font>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大自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等,因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中医药传统源远流长、底蕴丰富,是中国古代科学与人文的宝库。<br> <font color="#ed2308">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font>古代人们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医疗实践,将多种药物配合起来,煎服成汤液,是最早的方剂。历代方剂积累,奠定了中华医药的基础。</h1> <h1> <font color="#ed2308"><b>中药药材。</b></font>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用于治疗疾病。<font color="#ed2308">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font>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立的药材。</h1> <h1>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运用数千年,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其独特完整的体系,不仅是医者千百年来实践和理论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珍贵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对全人类医学科学的重要贡献。</h1> <h1> 看完“古代中医”这专题展,插叙一下,之前在博物馆咖啡店看见这里除了供应常见的蛋糕和咖啡外,还供应热饮竹蔗马蹄水,是不是也可以算作郑州博物馆与众不同,向中医致敬的地方呢?希望其他博物馆也学习起来。</h1> <h1> <font color="#ed2308"><b>【土火造艺——古代陶瓷展厅】</b></font><br>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是古代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郑州位居中原腹地,自一万年前出现制陶技术,先民世代相继、薪火传承,创造了灿烂的古代陶瓷文化。<br> 这里仰韶文化的彩陶珍品,拙雅多姿,展现了不凡的魅力;<font color="#ed2308">郑州商城等地出土的原始青瓷,把我国烧制瓷器的历史提早到了3600年前</font>;汉晋到北朝时期品类丰富的陶、釉陶和单色釉瓷器,承上启下,完成了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巩义黄冶窑、登封曲河窑、新密西关窑等生产的三彩、白瓷、青花瓷、珍珠地划花瓷,群星辉耀;两宋延至明清,繁盛的商业贸易,也遗留下诸多陶瓷精品。物以载道,陶瓷器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具,更体现创造者的审美艺趣和精神诉求。</h1> <h1> <font color="#ed2308"><b>史前窑火。</b></font>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font color="#ed2308">有了陶器,人类可以蒸煮、存贮和加工食粮,这是原始社会的重大发明创造。</font><br> <font color="#ed2308"> 郑州</font>新密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器残片,<font color="#ed2308">时代为目前中原地区最早。</font>约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已经趋于成熟,器类多样,工艺娴熟。六七千年前,仰韶文化彩陶诞育发展,丰富内涵和纯真律动的表现形成中国最初的陶瓷艺术浪潮。龙山文化时期,郑州地区陶器以灰陶为主,器表常饰以绳纹、篮纹和方格纹等,制作技术更为进步。</h1> (陶片,距今约10500年,新密李家沟遗址出土)<br> (红陶三足圜底壶,裴李岗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1977年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出土)<br> (红陶三足钵,裴李岗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1978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彩陶双连壶[复制品],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1972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 三代风物。</b></font>夏商周时期,郑州在古代文明进程中居于核心区位,王朝与方国诸侯相继建都立国于此,遗留下丰富的遗迹遗物。这一时期虽以青铜器作为时代和贵族身份的象征,但陶器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br> 夏商周时期,郑州在古代文明进程中居于核心区位,王朝与方国诸侯相继建都立国于此,遗留下丰富的遗迹遗物。这一时期虽以青铜器作为时代和贵族身份的象征,但陶器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h1> <h1> <font color="#ed2308"><b> 汉晋意象。</b></font>汉晋时期,郑州陶瓷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建筑构件的画像砖、瓦当,生活用器瓮、盆、樽、盘、碗、盒等均工艺水平高超。特别是陶质明器,如楼阁、仓房、猪圈、车马、井灶、人与动物俑等,多涂朱绘彩,气韵生动。汉晋时期,郑州陶瓷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建筑构件的画像砖、瓦当,生活用器瓮、盆、樽、盘、碗、盒等均工艺水平高超。特别是陶质明器,如楼阁、仓房、猪圈、车马、井灶、人与动物俑等,多涂朱绘彩,气韵生动。<br> 两汉之际的制瓷技术,在胎质、釉料、烧造等方面全面提高,至东汉晚期基本发展成熟。从此瓷器逐步取代陶器,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用器。北朝时期,制瓷业渐次形成南北两大系统,白瓷首先在北方地区烧造成功,成为瓷器生产的又一个里程碑。</h1> (绿釉陶羊仓,汉)<br> <h1> 【“河一”虎牛斗画像灰陶灶】<br> 汉。<font color="#ed2308">“河一”是汉代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的简称,</font>今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就是“河一”冶铁作坊所在地。当时铁官陶窑除烧造铸铁用的陶模、陶范外,还大量烧制带有“河一”铭文的明器及其他陶制品,这件陶灶正是出自汉代铁官“河一”作坊,灶面及四壁上的图案、纹饰采用汉代画像砖上常见的浅浮雕技法模印而成。</h1> (赭釉陶灶,汉) (浅绿釉陶熏炉,汉,1974年荥阳卅里铺汉墓出土) (灰陶井,汉) (莲花纹灰陶盆/双鱼纹灰陶钵/灰陶磨,汉) (彩绘带盖陶圆壶,汉) (青釉双系瓷瓮,汉,1972年荥阳桃花峪采集)<br> (绿釉陶水榭,汉) (赭袖陶牛/赭袖陶马/赭釉陶骑马俑,西晋) <h1> <font color="#ed2308"><b>隋唐风尚。</b></font>隋唐时期,我国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显著特征,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和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交相辉映,其他黑釉、黄釉、花釉等众多品种,共同见证了瓷器生产的繁荣局面。<br> 绚丽多姿的唐三彩,是此时陶瓷艺术的另一重要成就,常见的三彩器物有镇墓兽、天王、文官、武官、仕女、伎乐、马、骆驼等。郑州是唐三彩的故乡,巩义窑是生产唐三彩的重要窑址,也是唐代青花瓷的烧制地。</h1> (三彩双鱼纹碗,唐,郑州第十九中学出土) (浅黄釉双龙柄瓷尊,唐) (白釉带盖瓷罐,唐) (褐袖斑彩瓷罐,唐) (青釉四系瓷罐,唐)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瓷执壶,唐) (三彩炉,唐,1975年郑州齐礼阎出土) (青釉多足瓷砚,唐,郑州西陈庄出土) (三彩罐,唐) (三彩罐,唐) (三彩执壶、杯盘,唐) (三彩豆,唐) (莲花纹三彩盘,唐) <h1> <font color="#ed2308"><b> 宋元格调。</b></font>宋代瓷器百花争艳,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举世闻名,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其他如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龙泉窑的青瓷,吉州窑的黑瓷,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凤格,不少瓷窑一直持续生产到金元时期。<br> 这一阶段,郑州地区瓷窑林立,主要分布在今新密、登封,巩义等地。登封曲河窑、新密西关窑的白瓷、珍珠地划花瓷等,细腻精美。珍珠地划花装饰工艺,于唐代晚期首创于新密西关窑,对后代陶瓷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h1> (钧窑天蓝釉窑变瓷碗,宋) (钧窑青釉盘,宋) <h1> <font color="#ed2308"><b>柴窑之谜与月台窑遗址。</b></font>柴窑,据传是五代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瓷器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妙,滋润细腻技艺精绝。但由于文献记载很晚,且众说纷纭,柴窑的具体地点成为千古之谜。月台窑位于今新密市西北约25公里的牛店镇月台村,遗址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1500米,堆积层遗物较丰富,代大约从唐末到宋早期。部分出土物器形规整、胎质坚硬、釉色优美、玻璃质感较强,与所传柴窑瓷器特征近似。明代王佐所著《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有研究者认为,它可能就是中国陶瓷界苦苦寻觅多年的五代后周柴窑。</h1> (三彩卧狮形枕,宋,郑州面粉厂出土) (黄釉堆塑龙纹瓷瓶,宋) (白釉珍珠地多管瓷瓶,宋) (白釉黑彩花叶纹瓷执壶,宋) (白釉褐彩人物纹瓷盆,宋) (白釉黑彩草叶纹瓷器盖/白釉黑彩“道”字瓷器盖,宋) (白釉珍珠地牡丹纹瓷枕,宋,1963年郑州紫荆山公园采集) (钧窑青灰釉窑变瓷碗,金) (白袖黑彩草叶纹瓷钵,金,1958年郑州金水河采集) (钧窑蓝釉窑变瓷盘,元,登封市文物局藏) (钧窑蓝釉窑变瓷碗,元) (白釉黑彩花叶纹瓷瓮,元) (白釉黑彩“风花雪月”瓷瓶,元)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 明清气韵。</b></font>明清瓷业空前繁荣,景德镇成为无可争议的制瓷中心。明代中期,翠郁净雅的青花瓷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取代青瓷成为瓷器新的代表。这种具有水墨韵味的瓷器,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著称于世,曾是瓷器外销的主要品种。</h1><h1> 明清时期,各种单色釉瓷、仿古瓷也具有较高水平,代表瓷业新成果的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瓷等,争妍斗艳、姹紫嫣红,把我国古代陶瓷艺术推向顶峰。从馆藏明清瓷器中,不难感受到它们所透射出的精湛技艺和辉煌成就。</h1> (蓝釉黑花瓷碗/蓝袖瓷钵,明) (青花束莲纹瓷盘,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花纹梅瓶,明正德) (蓝釉带盖瓷执壶,明) (青花人物纹瓷觚,清康熙) (康熙款紫红釉太白尊/鸡血红釉瓷罐,清) (康熙款绿釉八仙过海纹瓷瓶,清康熙) (乾隆款浅蓝釉十八罗汉纹长颈瓷瓶,清乾隆) (乾隆款青花云龙纹瓷香炉,清乾隆) (乾隆款青花夔纹洗口瓷瓶,清乾隆) (嘉庆款粉彩八宝纹瓷碗,清嘉庆) (描金红彩花卉纹瓷盘,清) (五彩盆景八宝纹瓷瓶,清) (黄釉桃树蝙蝠衔钱纹瓷罐,清) (光绪款黄地红蝠金团寿纹瓷盘,清光绪) (宣统款红地白竹纹瓷碗,清宣统) (红釉五狮纹瓷瓶,清) <h1> 看完“土火造艺——古代陶瓷”展,也到博物馆闭馆时间。一天的郑州博物馆之行,至此划上圆满句号。期待以后有机会再来。一路看着放风筝的人群,骑了个青桔单车到地铁站——博物馆周围确实还有点正在建设中的感觉,申请了单车的新停车点,才放心停好单车去坐地铁。</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