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纷扰,我自清雅

王国敏

世间纷扰,我自清雅<br>——李曼曼老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之欣赏<br><br>王国敏老师<br><br>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中看到了安徽肥东圣泉中学李曼曼老师的讲座《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的视频。于是,我便保存下来,准备抽个时间认真欣赏。<br>如今关于阅读指导的讲座很多,此内容多大同小异。于是,一般我也就忽略而过。因讲座者李曼曼老师,曾经是我的同事。二十年前,她研讨课《<呐喊>自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难得的才女,她的语言,高雅不俗,大气温婉,分析深刻,犀利独特。<br>后来由于彼此的变动,虽然中间有过一两次短暂的见面,但基本上不再联系。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有时候,我还在回忆着她上课的身影。但毕竟二十年相隔,人都在变化。当初优秀的青年人,有的已经被世俗同化得面目全非。倘若如此,见面有点尴尬与失望。于是,我一般就不再刻意去见昔日的同事。可是,当我观摩李曼曼老师的讲座以后,我欣喜、震撼,自豪,因为有这样的同事,我感到很自豪。于是,我不顾文字的笨拙,就拼凑出如下的文字。<br>在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之后,李老师分享了她为学生们的推荐书目,介绍了深度阅读的实践路径,即“输出为媒,开启深度阅读之门”。她的讲座,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而每一个路径,又是新的视角,新的创造。<br>输出方法一:视频剪辑。其中脚本撰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主题、主要人物、文学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素材采集,明确典型场景;剪辑技巧,引导学生通过配音,理解文本;后期优化,通过校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李老师通过学生所创作的视频《红楼心得》,展示学生是如何走进红楼世界。<br>输出方法之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通过具体主题,分享对作品的理解。<br>李老师通过“嫡庶之争的具体表现”“王夫人与邢夫人之争”等主题,条分缕析阐述其矛盾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社会原因,联系今天现实畅谈给我们的启示。她指出,由于差异,庶子的心灵世界被扭曲而畸形发展;内斗加速贾府的腐败,体现了历史规律;制度歧视,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公;教育不公,使人们正常的发展受挫;不公正的社会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去追名逐利,道德沦丧。<br>李老师分析透彻,有独到的见解。而这一点正是她多年教育生涯中磨练的结果。真正优秀的人,不是看其学历与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善于把握生活的规律或社会的本质。而今天的语文老师往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br>输出方法之三:情景剧表演。<br>李老师通过举例,以刘姥姥这一独特人物,看出社会的不公,底层人的坚韧。李老师的论述,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探究,更是对像刘姥姥这样艰难生活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她分析了刘姥姥数进贾府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刘姥姥的坚韧与机智,并最终实现一个受惠人到拯救者的伦理置换。对于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通过刘姥姥形象,对人性弱点的有清醒的认知和坎坷命运的巧妙回应。<br>毋庸讳言,由于教师社会接触面较狭窄,生活经历简单,长期身在教育的象牙塔之中,免不了缺乏对社会对各种人生的深入理解。通过情景剧,我们读懂了底层群众的心酸与无奈。“她既懂人间烟火,有懂理想国。”“年少读她满屏欢乐笑,读懂已是泪满襟。”李老师的分析让我眼睛一亮,也让我看到她对社会认识的透彻和精准。<br>输出方式之四:跨学科研究。即以红楼剪纸、红楼小报等活动,来探究作品中的人物。李老师接下来分享了“诗意黛玉”,演绎了《红楼梦》美学的“佳作”。<br>弱柳扶风的风流美。黛玉之眉,略带忧郁,更有绛珠仙子的浪漫;泪光点点,晶莹剔透,一波秋水,显示出灵动的气息。<br>至真至纯的诗才美。黛玉的诗词,风流别致。“不以词害意”,她对香菱说,写诗是一种真诚表达,而不是雕琢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难解识秋心”,黛玉的诗词,吟诵出属于她的自尊和心声:“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斑斑与点点”“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凤说到今”“君王纵使轻颜色,于夺权何畀画工”。<br>超凡脱俗的气质美。在自己的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之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一种美好的气质。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泥淖陷沟渠”的执着,化为永久的艺术珍品,感召着我们,让我们不再沉沦。<br>在这个人声嘈杂热闹纷繁的社会中行走,我们要学会不去迎合那些乌合之众,学习黛玉遗世独立、傲岸不群的高雅,“世间纷扰,我自清雅”,活出自己的精妍与高雅。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诗意人生。<br>欣赏到这里,我彷佛听到李曼曼老师的心声,听出了她性格与追求。此时此刻,人、《红楼梦》、课堂,几乎融为一体。这是灵性的境界,也是教育者应有的境界。<br>“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伤春悲秋的境界美。黛玉的《葬花辞》《秋窗风雨词》,是她应对世俗的最好回答,是她精神境界最好呈现。林黛玉活在自己的诗意世界里,在孤独难眠的时候,把自己的多愁善感化为一首首绝美的诗句。<br>“天尽头,何处是香丘”,零落成泥的悲剧美。至于黛玉的结局,众说纷纭。李老师入情入理的分析,让我们为林姑娘掬一把伤心的泪。<br>林黛玉的美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这种美不是风花雪月的精致,而是混合着泥土、血泪与芬芳的震撼,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当我们在祭奠她的时候,不仅为这位少女的早逝而哀伤,也为那些被时代所碾碎,却“依然香如故”诗意灵魂而咏叹。林黛玉的人生,给我们以遐想与启示。她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照亮了我们心灵世界的渴望与追求。在这个快节奏与信息纷繁的时代里,我们要学会偶尔放慢自己的脚步,寻找诗意的栖居,寻找属于我们的生活哲学。<br>输出方式之五,深度研讨交流会。这种输出方式,适合于《红楼梦》深层探究,比如《红楼梦》涉及各种文化。其中茶文化,是精致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贵族生活的雅趣,是暗含人物命运与世情变化的隐喻。李老师从几个角度与我们分享了茶叶与茶事、茶礼茶俗、以茶论婚嫁、茶与祭祀、茶入诗与联等。<br>此时,李老师对中华文化的解读,如数家珍,娴熟自然。她向我们娓娓道来,透过茶礼茶俗,我们听到了贾政饮茶中处理正事时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刘姥姥以乡野本色解构繁琐茶俗所暗含的道家文化,曹雪芹在茶香袅袅中抒写茶理《红楼梦》,留下了掌中大乾坤的东方文化史诗。<br>李老师告诉我们,世界匆忙,我们在阅读中沉淀自己;时代浮躁,我们以文字滋养灵魂;人生有限,我们以书香延申生命……<br>短暂的一小时过去,我还沉浸于其中,为之深深陶醉。我是一名《红楼梦》爱好者,此时此刻深感汗颜。她对作品的领悟、对诗词的敏感,对人物的理解,透视了一位灵性女子的精神世界。近几年,关于阅读的讲座,我也观摩了许多。但毋庸讳言,竟然有许多凭借职称、头衔,招摇过市,滥竽充数;还有搜集国外新名词新概念,大言不惭通过连他自己都不懂的理论来吸引眼球,忽悠追求进步的年轻人;对于这些人,我不想给予过多的评价,只是淡淡投去蔑视的眼光。那些默默耕耘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他们或许来不及声张,也无须通过“推销”来证明自己。时间的流逝,终将证明像李曼曼老师等这样的教育者,才是值得我们讴歌的最可爱的老师。<br>二十年前,李曼曼老师以她的青春活力却不乏才气的课堂,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二十年后,清雅大气的李曼曼老师,以自己的讲座,再次证明她笃实的沉淀,开阔的视野,不凡的见识。我想,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背后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世间纷扰,我自清雅”,不仅仅是李曼曼老师,还有许多一片痴心的默默耕耘的人们。<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