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之西行漫记——探索喀什古城

<p class="ql-block">  喀什,一座坐落于昆仑山脚下、帕米尔高原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的西部古城,远离中原,异域殊方。《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后汉书·西域传》中也有记载:“疏勒国……领户二万一千,胜兵三万余人。”疏勒国,即今日之喀什。大汉特使张骞曾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东汉名将班超曾驻守在此,守边将领耿恭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取经也途径这里……这是一片古老、遥远、陌生而又熟稔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来喀什不知新疆之广。</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喀什才是我理想中西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喀什带给我最独一无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与喀什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p><p class="ql-block"> 听人说,不如自己亲身去体验。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喀什,却对于这座城市并不十分陌生,因为四十年前有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工作,从此便对这座与东疆伊州相距1800公里的边疆古城有了模糊的感性认知,只觉喀什远在天边,加上彼时的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心想同学分别,只怕自此天涯,再难相见。事实却也如此,当初毕业分配到此的三位同学竟相隔四十一年都未曾见面。而今随着飞机、铁路、高速公路的不断通航与完善,来一趟喀什已经变得十分方便和容易。自决定自驾游玩南疆后,历经吐鲁番、库尔勒、库车,轻松抵达阿克苏。早晨由阿克苏市出发,四百六十公里的路程不到五个小时即到了喀什。古城,就在眼前。</p> 提前预定的酒店在古城东区,不过汽车无法抵达,只能停在古城外的停车场,由酒店小哥骑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帮着将行李运到酒店。酒店大门正对着古城汗巴扎的美食街。美食街上人流如潮,十分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当地美食:手抓肉、烤全羊、胡辣羊蹄、大盘鸡、烤馕、烤鱼、油塔子、烤包子、烤鸽子、烤南瓜、馓子、烩菜、手抓饭、面肺子、灌米肠、鸽子汤、瓦罐汤、冰渣酸奶、石榴汁……几乎每一步都在面对各种美食的诱惑而需要用极大的意志来抗拒欲罢不能的饕餮冲动。因为来到喀什的第一餐,已约了朋友共进晚餐,眼前的美食只能留待之后再去慢慢品尝。 安排好酒店,即随小妹的朋友前往一家名为“黄金樽”的饭店。据说这是当地人常来聚餐的地方,店面装潢极具维吾尔族民族风格,墙面、吊顶、扶栏、台阶、灯饰、花瓶、餐桌、餐具、餐垫、酒杯、座椅乃至墙上所有的装饰画框,一切都无不凸显了维吾尔族的文化元素与风格,设计独到,别具一格,充满异域风情。节奏欢快的维吾尔族音乐令人犹如置身一场盛大的麦西来普舞会。身着民族服饰的美丽姑娘端上一道道精美的当地菜肴,扑闪的大眼睛和甜美的笑容让人如见醇醪,不饮自醉。 午夜时分带着微醺的醉意告别朋友走进古城的夜色中,漫步在古城小巷铺着红砖的小路上,去看一看夜色下的高大城墙和百年老屋,掀一角古城的神秘面纱,窥一斑古城的古老与浪漫…… 午夜的古城比白天少了拥挤和喧嚣,不多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夜色中,凭添了几分幽静和温柔。站在古城的城门下,土黄色的古老城墙在暖色灯光的映照下,尤显雄伟壮观,温暖沉静,仿佛依旧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危。缓步从“那时慢民宿”旁边的阶梯一路走上去,登到高处回头望,喀什市地标性建筑之一——喀什电视塔(昆仑塔)那色彩纷呈的擎天立柱夹在两旁古老的民居之间,呈现出一幅现代建筑与古城民居同框的魔幻景观,迷离,梦幻,美轮美奂。 夜色下,一盏盏一串串的灯光将蜿蜒曲折的街巷幻化成一条条温暖飘逸的黄丝带,伸向古城的每个角落。午夜的古城人潮已退,小贩们的叫卖吆喝声也渐零落,小巷深处的一扇扇门窗已然紧闭,灯光映在精美的木雕门窗上,花纹清晰可辨,明暗对比强烈,如同一幅幅彩色立体的木版画,使人一时忘记了在这一扇扇门窗的背后还生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们,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烟火故事。 再往前走,看到一条小街的一整面墙都被涂上了马克龙色的天空蓝和糖果绿,上面钉满了一帧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由圆木切割制作而成的色彩缤纷的创意木板,每一帧板块上都有不一样的温馨与浪漫:“放慢脚步,聆听古城心跳声。”“半掩柴门,等你来寻。”“转角遇到惊喜。喀什古藏着无数未被发现的故事”……细细浏览,一一读着这些唯美的句子,心中涨满欢快的喜悦,期待天亮后踏遍古城每个角落,去探索发现古城更多的神秘与惊喜。 古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店铺林立,商品丰富,很商业化。汗巴扎、花帽巴扎,黄金巴扎,药巴扎、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木器巴扎、维医药巴扎、牛羊大巴扎……每一个巴扎都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所到之处,满眼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琳琅满目的黄金饰品,颇具特色的木碗木器,质朴素雅的手工土陶,精致的维吾尔族小花帽,美丽的艾德莱斯丝绸、精美绝伦的英吉沙刀具,做工精良的和田地毯……西域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在这里应有尽有。 沿街还有很多手工作坊,铁匠铺、金银铺、刀具铺、馕饼铺、手工鞋铺、乐器铺……商铺后面连着作坊,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在那里乒乒嘭嘭、叮叮当当地忙着砸铁、镶金、嵌银、烤馕、雕花、缝皮靴,乐器店里热瓦普明亮清脆的独奏声更是穿透门前的老桑树飘向很远很远的小巷深处…… 古巷幽深,纵横交错,数不清的小巷蔓延到古城一个个隐秘的角落,将古城构造成一座巨大的迷宫。一面面土墙、一块块花砖,一段段雕梁、一扇扇画窗,都依稀刻着旧日的时光,依旧演绎着流转千年的古老故事,一半烟火,一半繁华,缓慢、悠长、从容、兴旺。漫步其间,仿佛能够穿越千年时空,看尽古镇繁华,斜阳夕照,驼铃在耳。 在古城东北角的城墙之上有一座以红木结构为主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形式而修建的两层楼阁,与周边土黄色夯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周围以西域风格为主的城区中尤显独特,这就是耿恭祠。据传是左宗棠治疆期间其手下大将刘锦棠为纪念东汉时期统一西域建立功勋的耿恭而修建,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期间曾遭到破坏,现在的耿恭祠是近几年才得以重建。站在耿恭祠的角楼上,不仅能眺望远处的昆仑塔,也可以一览古城全貌。 走出“耿恭祠”后可以从东门沿着阿热亚路漫步,欣赏沿途的老城东区,一一走过九隆泉客栈、古丽的家、彩虹楼梯、空中花园、老城角落咖啡、浪浪巷等网红打卡点。“巴依老爷的家”位于东城亚瓦格路10号院,不同于周围黄土泥墙的普通民宅,其绿色雕花双扇大门及二层红砖建筑都十分考究,尽显低调奢华。据说这座老宅已有300多年历史,原是一位巴依(富商)老爷的家,占地700多平米,房屋20余间,其后人不知所踪,如今的老屋只作为历史建筑用来展示和旅游。其露台和园子的设计都使用了西域传统民居风格,极具民族特色,且用料考究,很奢华,很贵族,即使历经300年的风雨,依然挺拔出彩,与众不同。 离开汗巴扎主街随便走进旁边的任何一条小巷,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情与惊喜。在这些安静的小巷里,一扇扇古老的木门木窗乃至墙面都被涂上了橙红蓝绿的糖果色,色彩缤纷,鲜艳醒目。每条小巷里都满布花花草草,每座庭院的门前和院里都栽有桑树、石榴、杏树、葡萄、玫瑰、月季、夹竹桃、无花果、爬山虎等。没有空地,就种在花盆里,摆在墙头或窗台上,几乎所有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间里都摆满了鲜花。此时正是玫瑰石榴夹竹桃的开花季节,一朵朵一串串缤纷的花儿映衬着五彩的墙面和门窗,使得这里犹如走进童话的世界,一脚踏进,即刻陶醉,不知今夕是何夕。 而这一条条曲曲折折弯弯绕绕的土红色小巷,几乎都能够相通相连,走在其中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忘记来路。聪明的当地人就用脚下的砖块来帮助人们走出迷宫,游客只需记住脚下地砖的形状即可:脚下若是六角形砖,前方一定有出口,可以放心往前走。若是方砖,那前方大抵会遇死胡同,就可以考虑返身回转另寻出路了。 不过几乎所有的古城小巷都会通往一个地方,那就是著名的有着五百年历史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这座坐落于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西侧的清真寺是全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据记载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占地面积约1.68万平房米,分正殿、外殿、教经堂、拱拜孜、宣礼塔、院落和大门等部分,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也是喀什古城地方象征的重要部分,是每个来到喀什古城的人都必来一看都地方。清真寺内庄严肃穆,清真寺外游人如织,小店林立,宗教的庄严与生活的烟火在这里交织成一首朴素的人间乐章。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背后即是西城老街。不同于东城的商业化,西城各个小巷里依旧居住生活着很多当地居民。一条条小巷幽深狭长,曲径通幽。一座座小院一个紧挨一个,几乎都是门挨门,窗对窗,隔篱相望,鸡犬相闻。家家门前的无花果、夹竹桃、月月红、凤仙花儿、玫瑰、蜀葵、爬山虎……等彼此相依,交相辉映,花开灼灼,翠叶生姿。一座小学校就坐落在西城区内,一群刚刚放学的维吾尔族小学生正排着队伍由老师带领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一边走一边用标准的国语高声朗颂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清脆稚嫩的童声朗诵回响在老城曲幽的古巷中,清晰、悦耳、动听,如同一群茸毛未退的天鹅宝宝,天真烂漫,曲向天歌,令人不由心生怜爱与欢喜。随着一个个小小的身影渐次隐入一扇扇色彩缤纷的大门内,渐次零落的朗诵声也随之而渐渐消失,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走进家门,老师才安心地离开,完全看不到内地学校放学时聚集成堆等接孩子的家长们拥挤混乱焦急嘈杂的场面。在这里,岁月悠悠,时光缓缓,风轻云淡,从容舒缓…… 彩虹巷、布袋巷、油画街、沐色咖啡、千柱巷、彩虹阶梯、百年老茶馆等网红打卡点都在西区,其间融合了很多当地民俗元素与风格。布袋巷墙上挂满民族风袋子;千柱巷内密集且风格各异的柱子支撑着古老建筑;街角百年老茶馆的墙面被涂上马卡龙色,门窗扶栏立柱挂帘都颇具民族特色;一阵阵烤馕的香味从“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的木棚下飘出,帅气而干练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熟练地在揉面烤馕接待顾客;街角那座铺着几何印花刺绣桌布的老式咖啡屋里飘出刚研磨的咖啡的香味;坐在‌油画街店面里的美丽维吾尔小姑娘是刚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旧式雕花小楼的木质窗台上摆满各式花盆,绽放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风从疏落的枝叶间穿过,鸽子在天空中飞翔,孩童的明眸在窗帘后好奇张望……时光在这里穿越,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 在古城的一处街角邂逅了一家当地老茶馆,茶馆里坐满了喝茶的当地人,年长的,中年的,穿西服的,着便装的,戴礼帽的,顶花帽的,一个个围桌而坐,神情舒缓,一边喝茶,一边与旁边的人低声交谈。茶馆的露天一角有一个不规则的平台,上面铺着颇具民族风格的老式地毯,几个维吾尔族大叔轮番坐上去击打手鼓,弹奏热瓦普,自弹自唱,非常投入。有路过的本地妇人停下脚步坐下来欣赏音乐,兴致来了便随着音乐跳一段新疆舞,脚步欢快,热情奔放。茶馆老板是个风趣又热情的维吾尔大叔,上身着一件卡其色有点皱的旧西服。每每看见有人走近,即刻上前笑脸相迎,抬起右手做出请坐的手势,让来人不忍拒绝,便找一张空桌坐下来。茶馆大叔端来一壶玫瑰花茶和几个水杯,笑问:还需要什么?于是又点了几个窝窝馕,要了几个烤包子,再来几串烤羊肉,一边听热瓦普,一边喝茶吃肉泡馕饼,与当地人一起融入市井,体味烟火。 茶馆大叔在穿梭忙碌迎接顾客并为顾客端茶倒水的间隙还不忘在台前的空地上来一段热情奔放的新疆舞蹈,舞姿飒爽且妖娆,引来众茶客的一阵阵喝彩声。后来在朋友发来的几年前的视频里,也看到了这位维吾尔大叔舞动的身影,原来,他一直在这里。可惜那日天公不作美,没过多久就风起雨来,泥点四溅,尘土弥漫,只好匆匆起身匆匆告别。不过那位身着卡其色西装的茶馆大叔职业的笑容和奔放的舞姿,还有藏在指甲缝里的黑色污垢让人不会忘记古城街角的那个老式茶馆和那一群热爱演唱的维吾尔族老人。 位于老城东南端黄土崖上的高台民居是一处更为古老的所在,在维吾尔语中这里意为“高崖土陶人家”。这里的地势高出四周很多,土坯房屋依崖而建。走进其间,狭窄弯曲的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大大小小的房屋依次筑成,高高低低,层层叠叠。还有很多随处可见的利用街道两旁的房屋建造起来的“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等造型独特的房屋。一户户人家都门挨着门、窗对着窗、房连着房、楼连着楼。房屋多以土木为基,由黄泥草墙和未经刨削加工的杨木搭建而成,满眼皆是木椽土墙的小胡同、小院子、小作坊,小门,小窗,小石凳。小院里往往有一条窄窄的土砖台阶通往房顶,屋顶有平台,连着邻家的屋顶或另一家的凉台,远远望去,整片民居的屋顶都连成一片,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据记载这座古城的雏形最早建成于800多年前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历经世代聚居。随着人口多的不断增多,人们利用土崖的地形和空间,顺势而建,逐年增多。如此代代生息,年年盖房,最后就形成了这样一大片错落连绵的古老民居,曾容纳600多户2000多人口,繁华热闹延绵百年。而今虽然大多数的居民已经搬离此地,却仍然有很多房屋完好屹立,一些古老的土陶作坊依旧在正常营业。作坊里木架上的陶土罐,屋里摆放的传统陶车,墙角的陶炉,地上的黏土,都还在无声地诉说和演绎着这里古老的制陶工艺。而沿街的艾德莱斯绸缎坊、咖啡馆、美拍馆、书吧、民宿等也在书写着今天的故事。 走进一处前廊狭窄的庭院,小院只有几个平米,屋里光线昏暗,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传统炊具:土灶,铁锅,木盖,铁桶,铁钩,洋瓷盆……内屋有土炕,炕上有毛毡和地毯。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地窖就设在卧室一角,顺着一架木梯可以通往地窖深处,有森森的冷气自地窖深处流出,似乎地窖里还储藏着新鲜的萝卜白菜和土豆,只是不知屋子的主人如今何在?还有什么人会顺着木梯再下到地窖的深处?……屋里昏黄的光线下依稀可见漂浮的尘埃,尘埃里也许还隐藏着千年历史某个未解的密码。 在走出这一片高台古老民居的小路上,沿途可以看到很多破旧坍塌的房屋,残垣断壁的间有人刻意用木牌标注着客厅、卧室、厨房、水井、羊圈等字样,似乎在默默诉说着这些老屋的前世今生。 路边耸着一座高高的铁架,顺着台阶爬到最高处,凭栏远眺,土黄色的古老民居一览无余。风在耳边呼啸吹过,越过数百年的民居老屋,撞击在清真寺泛黄的砖墙上,尘沙迷离,古老斑驳。——历经百年风雨,一切似乎都还是原来的模样,流逝的也许只有时间而已。 在喀什的最后一天去了香妃园,这里有传说中乾隆宠妃的家族陵寝。景区不大,内有清真寺、讲经堂、宝月楼、凉亭、花园、果园。李子树枝头缀满青绿的果实,无花果树硕大的叶片低垂到地面,陵寝墓室穹顶的琉璃砖在阳光下流转着蓝绿色的光芒,雕花精美,建筑宏伟。其实香妃园与香妃也许并无多少关系,这里只是一处古老的家族墓地,还有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园林。 <p class="ql-block">  几天的喀什游览除了古城的繁华与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其他似乎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多少有点打破了自己对喀什这座城市的最初想象。作为西域南疆的重镇,喀什市的城市建设还不够现代,没有通常城市的高楼林立,缺少堂皇体面的现代化建筑。城市绿化也不尽人意,老城区固然有一些杨树、柳树、榆树、桑树、白蜡树等,但树种单一,枯枝稀疏,鲜有高大蓬勃绿树成荫的规模。新城区的树木也大都新植,尚不够高大茂密。许是这里的风大土多,雨点似的尘土覆盖在植物的叶片上,一眼看上去,满目皆是灰扑扑的感觉,总觉这里少了一些鲜活的绿意。也或许,等过了春末夏初的风沙季节,植被恢复了本来面目,就会看到满眼绿色吧。但无论如何,喀什古城值得一来,不然又怎能体会“在日落最晚的西域,邂逅岁月,倾听古城呢喃”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回望夕阳下的古城墙,道一声:再见,喀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