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老宅

杨柳青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漳板桥冯家湾,‍明清古老建筑群。</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进三出院式局,‍南北建筑风格兼。</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荆山腹地阶梯状,‍三百余年格局初。</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小房屋百余间,‍巷道相连屋屋通。</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错落有致屋不同,‍屋屋功能皆相宜。</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门窗雕刻暗八仙,吉祥纹样皆九全。</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物动物多图案,栩栩如生叹观止。</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檐刻壁画龙凤,二龙戏珠丹凤阳。</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门雕刻火焰山,福禄寿禧仙木雕。</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艺精湛古人技,流连忘返艺术殿。</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砖黛瓦干打垒,隔墙木板阁楼木。</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阶石板石门槛,石窗石具石栓门。</span></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头凤尾黑盖瓦,玉雕双狮蝙蝠檐。</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井处处水入屋,‍室内循环缓缓流。</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南朝北坡半屋,东西排水皆通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沟渠排水流踏步,‍排排瀑布好景观。</span></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设计巧妙夺天工,功能分割细致全。</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防火防盗防潮震,院落间隔烽火墙。</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轴对称布局好,前厅后堂四合院。</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荆山古建规模大,荆楚中原两文化。</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辛亥革命初建功,乡村先贤冯哲夫。</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室内设施展示多,皆为生活乏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主大户雇人多,‍地少土薄何所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干打垒板三面夹,‍杆细垒小质量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字排开长杆枪,‍猎守护院不寻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窗台难亮煤油灯,‍一捻不息数百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质黑褐婴儿椅,‍古来沿袭上千年。</span></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群山巍峨大荆山,悠悠沟谷鞠家湾。</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房屋冯氏初始鞠,‍历史根基鞠氏史。</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鞠家沟谷鞠家湾,始来鞠氏不一般。</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鞠氏难考无留名,历史‍唯有冯氏村。</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房垂青鞠留名,万世流芳冯家宅。</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崇山峻岭‍山陡峭,‍沟谷幽深河若溪。</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山劈路曲弯幽,‍举目望谷山半腰。</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老民房处处多,山高无道难通联。</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板桥近百古民居,名冠荆楚鄂西北。</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屋藏用具纷繁多,地上文物第一镇。</span></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悠久古民房,保护开发任重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记:7月8日8时,在龙坪吃过早饭后,即刻驱车去22公里外的南漳板桥镇冯家湾村冯氏老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过老宅,内心甚是感叹。在已看老宅里,这不是最差的一个,却因地处深山,却是位置最差的一个。在已看老宅里,最差是王震故居,其次是彭德怀故居。王震故居里,真正属于他家房屋只1间,面积或10平方左右。彭德怀故居修建时,他是团长,花去800元,彭只出了400元,另外是其下属营长出的,他本人并不知晓。故居位置最好的是李鸿章,在合肥闹市区。尽管李鸿章故居曾占据半条街,陈廷敬故居或是最大故居。左宗棠故居柳庄虽在农村,也是面积不小、不错的故居。左宗棠故居建于其官道发迹前,他当时并不得志,只是一个乡下老师。建房时,其丈人无疑会资助他。左宗棠并不是贪官,步入官道后,并未扩建故居。另个不错故居,便是蒋介石丰镐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房屋外观设计看,从色泽到形状,冯氏老宅或与曾国藩故居相似,但内部结构完全不一样。曾国藩故居内部空旷,面积巨大,而冯氏老宅除天井外,并无空旷之地,宅内房屋密密麻麻,一间接一间。曾国藩故居除部分房屋较小外,如保安室、放娇子房间等,其余房间面积都比较大,而冯氏老宅几乎找不到大房间,所有房间面积差别不大。即便堂屋正厅,面积也不是太大。从使用角度,或冯氏老宅设计好许多。这与主人身份、理念及使用需要有极大关系。另个不同是,曾国藩故居建设,费用来自对战败的太平天国的掘取,而冯氏老宅,或多来于对贫民的压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房屋始建于1628年的明崇祯年间。这是清军雄起,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朝处于末年,而房屋何时建成并不知晓。房屋初始建造者,是鞠姓而非冯氏。此地叫鞠家湾,说明截止建房时,鞠家在此居住已久。鞠家出售房屋后,在此便淡出视线,而冯家购买后一直在此居住。到冯哲夫这一代,成为当地名人。冯哲夫不仅出生于此,死后也葬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这个深山老宅,即便在交通方便的当代,也会感受、想象其交通的不便。在无公路、无桥梁的过去,此地交通是何境况,完全可以想象。不只是此,山区许多地方皆如此。至少在20年前,因业务关系,南漳对口部门领导多次邀到此地参观,因道路远,交通不便,无人愿意过去。看这样古建筑,是单位正常业务范围,不存在任何游山玩水之嫌。不料二十多年后终于前往参观。上前年去漫云村时,已距此不远,考虑到方向越走越远,不知道路如何,终于未去。至今,去板桥必在崇山峻岭里走盘山公路,而路况倒是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板桥镇,类似古民居有许多处,只是冯家湾村的冯氏老宅面积最大,是突出代表而已。许多类似老宅,已被列入省级保护。正是如此,板桥镇才号称湖北地上文物第一镇。许多老宅被保存下来,不仅仅说明富有,而只是说明此地交通落后,否则,房屋将难以保护。无论如何,保存下来便是功绩。凤凰古城被完整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便是其交通闭塞。在许多地方,许多建筑物被保存下来,均有此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南漳板桥镇,古老民宅多,保护好、利用好无疑是一重要课题,而要做好并不易。不仅需要认真规划设计,更需大量资金投入。因交通不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有多大经济及社会效益不好断定。正是如此,才需认真对待。正是这样,类似漫云村这样的古村落,依然放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板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古建筑。对此,开发固然重要,却需要实力与条件,而地方并无此条件。若此,可力所能及做好保护,而破坏甚至毁掉绝不可以。应依规依法做好持久保护。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计划下午去南顶草原,天太热,打算凉快后去,不料四点多下起大暴雨,只能再次放弃。并非感兴趣之地,只是来到龙坪,顺道看看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12日16时33分于襄阳皮坊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氏老宅(所有照片为苹果手机照片)。</span></h1> <h1>冯氏老宅。<br></h1> <p class="ql-block">冯氏老宅。<br></p> <p class="ql-block">冯氏老宅。<br></p>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 冯氏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