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工作岗位的起点 —山西省交通学校

笑对人生

<p class="ql-block">  1982年的秋天,我怀着一个梦想,从乡下老家赶往县城,坐上绿皮火车,伴随着轰鸣的汽笛声,咯噔咯噔的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古老而又贫穷的小县城太谷,从此,开启了我的求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  我就读于中专二十二班,所学专业为道桥,学制三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同宿舍的六个同学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地区,其中忻州地区四个,临汾、吕梁各一个,均来自农村,所以大家都互不嫌弃,处的都非常融洽,毕业后都被分配到交通系统工作。</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入学时都会带一布袋子干粮到学校补济伙食(因为那时学校是份饭制,饭量大的不够吃),穿衣打扮更不讲究,军绿上衣,蓝色裤子,千层底土布鞋,那是我们着衣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下面 这张照片是入学后不久,在白塔由专门照像的人给拍的,当时还是胶片照像机,照完要等几天才能冲洗出来,并且只有黑白照,那时没彩照。</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的伙食很差,虽说有助学金(记得好像每月:一等十六元,二等十五元,三等十四元),吃饭不用花自己钱,但是按份分配,每天早、午、晚各一个票,厨师盛给你啥你吃啥,无多选权和择选权。</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主食以高粱哈咯面和玉米面发糕为主,菜几乎天天都是土豆、白菜、罗卜、咸菜,几乎吃不到肉、蛋、奶有养养的食物,汤以开水为主,想起当时的场景让来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记得每当下课铃声一响,满楼道内都是饭盒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学生们蜂拥至食堂排认打饭,经常有人因插队而打架斗殴,闹的浑身上下全是饭汤,锅炉房也是饭后一块必争之地,就为抢先喝上开水,人挤人,碗碰碗,溅出的开水经常把手烫的肉红肉红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手机,信息主要靠书信由邮局来回传递,一封回信大约需要一周左右,有急事可通过发电报,但拍电报按字数多少收费,所以在拍电报之前都要酝酿好长时间,既要少花钱又要把事说清楚。花钱也一样,要到银行填写汇款单,记得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汇十元钱,每当父亲发了工资,我几乎天天下课后,到门房窗户玻璃上瞅瞅,看看有没有贴上我的汇款单,一旦发现,立马取下直奔银行,取下钱也舍不得乱花,最多饿的不行了到小卖部买一个一毛五的面包或拌一小碗太谷有名的灌肠解解馋,记得,最多的时候我攒下七十多元呢。</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的苦读,我们于1985年的今天毕业离校,离校时我们全班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至今整整四十年。</p> <p class="ql-block">班干部与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入校至今四十多年已过去,去年我来太原时路过太谷,抱着一种留恋母校的情怀,通过导航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久违的母校,一进大门使我眼前一亮,学校变化太大了,新建的教学楼那叫个气派、学生公寓那叫个亮堂、原来的土操场变成了若大的绿色足球场,再往里走几排熟悉的小二层单面楼一下子揪住了我的眼球,那不就是当年我们男生住的宿舍楼吗,我快步登上二楼,又缓缓的放慢脚步,一间一间的挨个走过去,竞然发现我曾住过的宿舍门上还贴着19号牌,我透过窗户看了看内室,摸了摸曾经熟悉的门窗,不由的我热泪盈眶,当初才立志奋斗的青年学生,如今已过花甲之年……</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图片是现在的校园大门,但校名已改。</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图片是原来的老校门,现已变成教职工宿舍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图片是当年我住了三年的19号宿舍,他依然那么亲切,仿佛时刻在迎接曾经的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