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浦关南北两郡(大余南雄)地名故事

蓑笠翁(才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横浦关南北两郡(大余、南雄)地名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文/钟际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横浦关(后称梅关)坐落于江西大余县(原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市交界的梅岭之上。如今关隘仍清晰划分两地:南面属广东南雄,匾额题“岭南第一关”;北面属江西大余,匾额题“南粤雄关”,均为“南雄知府蒋杰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梅关与驿道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梅岭即五岭之一的大庾岭,《汉书》称台山,《舆地志》称台岭,其名与越王勾践后裔梅鋗相关。相传梅鋗避楚伐时率越人迁居岭上筑城,故得名“梅岭”。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8年)在此设关,称横浦关(又称台关、秦关),岭地遂称“塞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割据岭南。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庾胜将军率军驻守梅岭,此地渐称“大庾岭”,其弟驻军的南雄南部小地则称“小庾”。唐代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旨拓关辟路,将狭窄山径凿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驿道;北宋时,南安知军蔡挺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重修驿道,以砖石铺就路面,署“梅关”二字,“梅关”之名自此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南面南雄:从浈昌到南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南雄盆地”,四周群山环抱,与江西、广东多县市接壤,总面积约2361.4平方公里,辖17镇、1街道,人口46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地名历史可追溯至战国,当时属楚国管辖,开启行政雏形。秦始皇统一后,南雄属南海郡;两汉时曾划入江西豫章郡南野县。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析南野县南乡置始兴县,南雄地属之,当时仅含横山、化南两乡。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取境内昌水、浈水之名,设“浈昌县”,为南雄设县之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代十国时期,南雄属南汉国。南汉乾和四年(946年),南汉帝刘岩为彰显雄心,改浈昌县为“雄州”(同期北方北周亦设雄州)。北宋统一后,因地名重名,开宝四年(971年)宰相赵普在广东雄州前加“南”字,称“南雄州”。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名称多有调整:天圣元年(1023年)避仁宗讳改浈昌为“保昌”;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南雄府”;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为“直隶南雄州”。民国废州设县,称“南雄县”;1996年撤县设“南雄市”,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北面大余:从大庾到大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与江西赣州多区县及广东南雄、仁化相邻,总面积1346.3平方公里,辖8镇3乡,人口31.1万,县政府驻南安镇。 县名“大余”源自“大庾”,其由来有两说:一是“庾胜戍守说”——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庾胜将军平定南越后驻守梅岭,筑城戍守,因他排行老大,此地故称“大庾”,设县时定名“大庾县”;二是“禀庾庾岭说”——梅岭形似古代粮仓“禀庾”,故称“大庾岭”,县名由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汉时期,今大余县境属豫章郡南壄县地。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南壄改名南野县,境域改属南野县;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吴大帝分南野县设立南安县,大余境域改属南安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县为南康县,大余因此成为南康县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至西晋属南野县地。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大余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始兴郡分置安远郡,大余县为其属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设置大庾县,属广州总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十六年(公元596年),大庾废县为镇,庾岭南划入始兴县,庾岭北划入南康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析南康县再次设置大庾县,县治崎头城(古为横浦,即今治南安镇),属虔州。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设置南安军,大庾县改属南安军,为军治所。元朝时期,属南安路,为路治。明朝时期,属南安府,为府治;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佥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山贼”,之后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再度直属省辖;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区;1935年后,属第四行政区。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与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赣南支队崇庾大队凌浪中队、内良起义军解放大庾,属赣州分区。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督察专员公署。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11月属赣西南行政区。1951年 6月,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属赣南行政区。195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县名由大庾改为大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4年5月,属赣州专区。1971年2月,赣州专区更名赣州地区,属赣州地区。1999年7月,赣州地区撤地设地级市,隶属赣州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钟际才,民政部门退休干部,赣州作家协会会员、大余作家协会和王阳明文化研究会理事。热爱客家文化,钟情于地域文化挖掘和研究,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守护那些承载着当地记忆和历史痕迹的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曾采访于赣南18县市区的专家、学者和群众,足迹遍及大余县105个村的每个自然村庄和14个居委会的每条街巷,特别到偏远山区了解各地民俗文化、地域历史文化、地名文化。有400余篇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大杂志,报刊和学术网站,独著、合著和主编书籍9部。应江西电视台、赣州电视台、大余县融媒体中心和大余县文广新旅局等单位邀约拍摄过二十多则地名故事短视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