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唐元和年间(806—820),南诏国在建水筑惠历(彝语)城,即汉语 “建水”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拓地建砖城,成为临安府,府治所在,清初沿明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为建水县。<br></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古城的城邑</b></span></div> 作为府治,其城邑建得有模有样。城有四门,东为迎晖,南称阜安,西曰清远,北作永贞。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h1> <h1> 迎晖门上的朝阳楼,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北京天安门与其形制相似,但此楼比天安门早建28年,被称为“小天安门”。<br> 斯楼巍然矗立,城楼外侧,飞檐下"雄镇东南"的巨匾,单字近2米高,系清代书法家涂晫所书。内侧匾额为依张旭草书拓刻的“飞霞流云”。<br></h1> <h1> 近年,依旧制复建了被毁的其余三门。下图是北门永贞门和其上的觐光楼。<br> 建水地处南疆,在北城楼上远眺北方,似觐见君主,以示永远忠贞不渝,谓之永贞。<br></h1> <h1> 下图为西门清远门,及其上的挹爽楼。</h1> <h1> 古城内,到处树荫蔽日,大街小巷均青石板铺路。十数步之内,在大树的周边必围有木椅,供人休息,对游人十分友好。</h1> <h1> 东西长3里的临安路,连接迎晖、清远两门,是古城的主街。在北正街路口的过街牌楼,重檐斗拱,富丽堂皇。</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二、文庙</b></span></div>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纵深625米,六进院落,采用宫殿式布局,呈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式排列,计有36处单体建筑。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br> 下图是其南门“太和元气”坊。<br></h1> <h1> 依例,进文庙大门便是泮池。这里哪里是池,分明是一泓湖水,长230米,宽100米,湖中还有一岛,岛上存亭。其规模之大,造型之特别,均可谓全国之冠。</h1> <h1> 泮池北面,“七坊”分三排横列:中间是“洙泗渊源”牌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背面是“万世宗师”匾额)。</h1><h1> 何谓“洙泗渊源”?在曲阜有洙水、泗水两条河流,孔子就出生在两水的交汇处。此后,孔子又在这里收徒讲学。 因此,儒家学说来自“洙泗渊源”,起源于洙水泗水交汇处的孔子故里。</h1> <h1> “礼门坊”和“义路坊”分列“洙泗渊源”牌坊前面的东西两侧。</h1> <h1> 进入牌坊后,东侧是“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西侧是“道冠古今”坊和“贤关近仰”坊。</h1> <h1> 大部分文庙都是以办学为主的“学庙”,普通文庙是“一庙一学”,但建水文庙却是“一庙三学”,即建水州学、元江府学、临安府学。<br> 文庙的建筑宏伟壮丽,工艺精细。下图为大成殿左右檐角的两根石龙抱柱,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技艺登峰造极,南国无双。<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三、临安府署及学政考棚</b></span></div> 作为府治,相应的官署衙门一应俱全。文庙的隔壁东侧就是临安府署。<br></h1> <h1> 作为滇南明清时期最高行政机构,其建筑群包含仪门、戒石坊、大堂等主体结构。</h1> <h1> 完整呈现“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官署布局特征。</h1> <h1> 从临安府向东约200米是学政考棚。整个建筑为六进院落,设20余座考场。<br> 考棚是考秀才的场所,(贡院是考进士的)在四百多年的历史岁月里,临安府属各州县和元江、开化、普洱的童生和生员,汇集建水,步入朝廷科举选士的途程。<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四、寺庙</b></span></div> 建水还曾经是滇南的宗教中心,寺庙林立,香火鼎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今仍有112所寺庙,大部分分布在城区,少部分位于城郊和名山。<br> 下图是普应寺,位于临安路与北正街交叉路口的南侧,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现供奉观音菩萨。<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五、朱家花园</b></span></div> 此地的官署庙宇气派,民宅也十分了得。清末民初,邻近蒙自开通了通商口岸,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滇商。古有传统,有钱就置田造宅,城内的朱家花园就是云南首屈一指的私家园林,<br> 只要看看这雕梁画栋的大门,五段式独立门楼,门头上方三重檐枋,雕镂着寓意丰富的图案,如“鱼跃龙门”、“四喜临门”等,就知道其建筑是多么的奢华与雅致。<br></h1> <h1> 此为当地朱渭卿弟兄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共有42个天井,214间房舍。整组建筑布局考究,结构精巧,陡脊飞檐,精美高雅。</h1> <h1> 其后花园占地甚阔,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世外桃源。</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六、古井及西门豆腐</b></span></div> 去建水,就要“见水”!这里储藏了巨量的地下水,易于掘井取水。此处的水井独具特色:“多、古、美、奇”。<br> 在不到二十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仅有记载且能使用的古井就有128口之“多”;指林寺井之“古”,始掘于宋代,至今仍可取水;井身外观之“美”,有圆、方、半圆、月牙诸形,各领风骚。更有“奇”者,井口有单眼、双眼、三眼、四眼,最多者有十二眼。<br> 下图就是东门内侧的十二眼井。<br></h1> <h1> 与此相对的,在西门外,有口大板井,又叫溥博泉。其名源于《中庸》“溥博渊,而时出之。”</h1> <h1> 六根石柱中间嵌六块石板围合而成的井口,井径2.7米,深4米。有趣的是,井中居然有金鱼游弋。</h1> <h1> 其大小和出水量堪称 “滇南第一井”。其水质,《建水县志》称“水味之美,冠甲全滇”。<br> 今天,大板井里的水仍然清澈充溋,每天早晚前来取水的居民和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井栏四周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br></h1> <h1> 甘甜可口的井水,不仅滋养了一方民众,还成就了当地的美食。著名者如“西门豆腐”。</h1> <h1> 这种豆腐是烘烤食用的。在火盆上,架上铁条网,放上豆腐,边烤边翻动。待豆腐充气膨胀,表面微黄,再蘸以配好的甜咸酱油、辣椒末、蒜泥、味精、小米辣等佐料,满口吃下,疏松可口,齿间留香,佐酒则更妙。</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