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369503</p><p class="ql-block">昵称:未暾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01)落榜生的尴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我走进教室,七八个高考落榜生稀稀拉拉的坐在自己的方位,有的托着下巴呆望着天花板,有的长吁短叹,多数人则耷拉着脑袋,手里摆弄着物件。窗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进来,我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高考成绩出来好几天了,上线的忙着填报志愿,而这些人似乎失魂落魄,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有"人毕业,工作并没有完"的警觉。前几天,就有邻校一高三女生因焦虑抑郁而轻生的悲剧发生。越想越令人心悸、后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一种描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会现象,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的寓言,指优势者因已有资源获得更多机会,而劣势者则进一步被边缘化。在这关键时刻,他们更需要拉一把。</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你们打起精神来,听老师给你们说。"我在讲台上找把椅子坐下来。</p><p class="ql-block"> 无助的他们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很勉强的,抬头看着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说:除人口红利外,都是人工智能惹的"祸",别说高中生,甚至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AI)确实改变了就业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AI技术使得一些传统岗位被替代,尤其是那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工作。例如,初级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等岗位的工作内容可以被AI系统高效完成,如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检索、分析和撰写等。</p><p class="ql-block"> 同样,制造业中的流水线工作也被AI显著影响,流水线上的工人数量减少,而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AI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就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未来的就业结构将更加注重高技能、高创造性的工作,而那些低技能、重复性的工作则可能被机器取代。这种变化要求人才具备多学科整合的能力、问题解决与创新等底层素养,以及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化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AI技术的应用还催生了新的就业方向和岗位。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灵活用工岗位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影视后期剪辑师和短视频运营者等涌现,这些岗位覆盖了从基础服务到高端创意的多个领域。这些新兴岗位不仅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还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越听头越大,许多人脸红耳赤,抓耳挠腮起来,似乎前途更加渺茫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2)羊群效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但是…</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眼睛有些发亮,希望有奇迹再现。这时,教室人越来越多,方位坐满,就在后排行道、窗口站着,大多是外班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在山顶的草地上,一群羊正在平静地啃吃着青草。突然一群饿狼扑过来了,羊群立即掉头狂奔。哎呀!不好。所有的羊都呆着了,因为前面是悬崖陡壁。怎么办?跳崖和回头都是死。有一只羊径直跳下去了,紧接着群羊都纷纷跳了下去,形成跳崖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p><p class="ql-block"> 不过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羊凭着天然的求生本能,把崖壁上凸起的石头作为缓冲,在缓坡和崖缝间跳来跳去,有的还在崖壁空隙悠哉悠哉地嚼起绿叶来,适者生存,终至获救。只有少数羊因茫然无措,惊慌恐惧而不慎摔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科学家从此类现象中发现一个规律,并定义为“羊群效应”。</p><p class="ql-block"> 羊群有从众心理的倾向,当它们群体活动的时候,几乎没有自我。</p><p class="ql-block"> 当领头的那只羊受到压力跳下悬崖的瞬间,其它羊根本不会看前面的路,它们只会盯着前面那一只的屁股,并尽量保持最短距离,所以也就跟着跳了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许多动物都有类似的“羊群效应”,我们人类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在加入某个群体后,他也会变得很容易失去自我,会追随群体的意志去思考和行动,本质上和羊群非常类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方学者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把人类加入群体的心理变化描绘的非常深刻,加入群体的人更加情绪化、冲动和易受煽动等等。</p><p class="ql-block"> 羊群效应不能简单的评价为好或坏,属于社会性心理学范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他的现实意义,并被某些人利用投入到商业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们找饭店吃饭时,大都喜欢停车多的饭店,很自然的认为车多意味着饭店口碑好。</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许多人纷纷投资饭店。直至出现供大于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任何现象有利就有弊,很多骗子就是利用“羊群效应”控制人的大脑,从事一些非法的诈骗勾当。</p><p class="ql-block"> 我们人类应该积极分析“羊群效应”产生的机理,知道从众心理后,减少被骗跳坑的几率,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业趋势方面,尽管AI技术会取代一些岗位,但总体就业人数不会减少。技术进步会推动新的就业机会在服务业和科技领域出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和科技发展有巨大的空间。因此,未来的就业市场将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不错的就业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的今天,如果我们就像羊群定律一样,全都去复读,就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03)复读生有什么弊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复读生面临十大核心弊端:即经济压力、心理负担、时间成本、动力不足、成绩瓶颈、社交受限、规划打乱、信心受挫、家庭矛盾及高考不确定性风险。</p><p class="ql-block"> 一、经济压力剧增学费高昂:许多名牌公立学校已取消复习班,私立复读学校年学费普遍2-3万元,算上教材、补习等费用,总支出可能突破5万。</p><p class="ql-block"> 机会成本高:复读费用对于普通家庭负担较重,可能出现借款、压缩生活开支等情况,若成绩未提升则损失惨重,家人的期望值瞬间为零。</p><p class="ql-block"> 二、心理负荷过载持续焦虑:超80%复读生反馈每周至少出现3次失眠、心慌等躯体化症状,对自我价值的反复质疑容易引发抑郁倾向。</p><p class="ql-block"> 高压环境:家长'成绩监视'、同学比较、自我施压形成叠加压力,部分案例显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者出现考场呕吐、晕厥等现象。</p><p class="ql-block"> 三、时间机会成本青春折损:同龄人完成大学基础课时,复读生仍在复习高中内容,导致职业规划延迟1-2年起步。</p><p class="ql-block"> 社交断层:大学同学已建立稳定人际圈时,复读生面临重新适应陌生环境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四、学习效能衰减动力曲线下滑:调查数据显示,复读第3个月达学习效率峰值,随后进入波动性下降周期,部分学生半年后效率衰减40%。</p><p class="ql-block"> 知识内卷困境:相同知识重复研习易使大脑进入'记忆疲劳期',典型表现为错题重复错、新题型处理能力下降。</p><p class="ql-block"> 五、提分瓶颈问题边际收益递减:根据高考数据统计,复读生平均提分约30分,但500分以上考生每提高10分需多投入400小时有效学习时间。</p><p class="ql-block"> 学科天花板:如数学学科,超过650分的复读生中仅7.2%能在第二年突破680分,成功率不到10%。</p><p class="ql-block"> 六、社会资源错配政策风险:新高考改革导致4省已取消传统文理分科,10省市实行科目自由组合,复读生需额外应对考试模式变化。</p><p class="ql-block"> 信息滞后:往届生在志愿填报时面临专业新增/撤销、录取规则调整等不确定性风险。</p><p class="ql-block"> 七、发展路径震荡专业选择受限:医学、公安等部分专业明令拒收往届生,37所'双一流'高校对复读生设置单科分数附加要求。</p><p class="ql-block"> 生涯规划重建:实习、考研等重要节点被迫顺延,同龄人入职时复读生可能仍在完成毕业论文。</p><p class="ql-block"> 八、家庭关系紧绷代际冲突升级:63%复读家庭出现每周2次以上争吵,焦点集中在作息管理、电子设备使用等非学习领域。</p><p class="ql-block"> 期望值失衡:家长教育投入产出比的焦虑易转化为过度干预,监控学习进程的手机软件安装率高达91%。</p><p class="ql-block"> 九、自我认同危机标签化困境:78%复读生介意'高四'身份,应届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复读生的能力质疑。</p><p class="ql-block"> 决策后悔循环:二模考试后,约45%复读生产生'不如去年将就上学'的悔意,形成持续性情绪内耗。</p><p class="ql-block"> 十、结果不确定性考试变量风险:试卷难度波动使5%的复读生分数不升反降,2024年已有省份出现重点线较上年上涨18分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突发状况威胁:考前感冒发烧、腹泻、器材故障等意外,在复读群体中的发生概率较应届生高出32倍。 </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反对羊群效应,世上的路有许多条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04) 高考落榜生的出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道我们就没出路了吗?"有同学焦虑地发问。</p><p class="ql-block"> 我:高考落榜生有十大出路,主要包括复读、职业教育、成人高考/自考、出国留学、参军入伍、直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艺术/体育特长发展。 这些选择各具优势,需结合个人兴趣、家庭条件及职业规划综合考量,而不可盲目跟风。</p><p class="ql-block"><b>电子商务等专业市场需求大。</b></p><p class="ql-block"> 政策支持:可通过对口高考或技能免试升学,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p><p class="ql-block"><b> 成人教育/自考</b></p><p class="ql-block"> 自考:宽进严出,文凭含金量高,适合自律性强、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成考:入学门槛低,学习形式灵活,学历国家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高考只是起跑线。有人起跑快,有人起跑慢,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坚持和努力。落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出发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所以,如果你也在为高考落榜而烦恼,不妨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许复读不是唯一的出路,也许你更适合走另一条路。无论如何,别让一次失败定义你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只要你不放弃,总有一条路适合你。</p><p class="ql-block"> 退一万步讲,我们国家已不是二三十年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期了,社会福利会让你躺平三五年不饿饭的。</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响起了会心的"嗨嗨嗨"笑声,随即是"啪啪啪"的热烈掌声,同学们站起来,似乎找到了人生方向,全都嚷嚷着:"谢谢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抄袭必究</p><p class="ql-block">图片和音乐选自网络,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