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夜幕再次降临,文化东路社区的活动室里灯火通明,比星光更亮的是居民们求知若渴的眼神。继第一夜的急救基础学习后,我们的“家门口的生命守护者”夜场应急救护员培训迎来了更硬核、更实用的第二课——创伤救护处理。这一晚,指尖缠绕的不仅是绷带与三角巾,更是守护邻里安全的信心与技能。</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急救的核心是“黄金时间”,那么创伤救护的关键就在于“第一时间”的有效处置。师资赵莹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清晰的操作步骤,带领大家一步步攻克难关。绷带止血术:从环形包扎到螺旋包扎、8字包扎,学员们两两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体会不同部位、不同伤情下绷带缠绕的力道与技巧。手腕、手臂成了临时的“战场”,每一次缠绕都在模拟争分夺秒的实战。</p> <p class="ql-block">绞棒止血法: 当大动脉出血的危急场景被模拟出来,学员们学习了如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笔、筷子等作为绞棒,配合绷带进行强力止血。师资强调:“这是最后的手段,务必记录时间,谨记使用时限!”止血带的规范运用,重点讲解了专用止血带的正确绑扎位置、松紧度判断以及至关重要的时间标注要求。大家深刻理解了规范操作对于挽救生命和防止二次伤害的双重意义。</p> <p class="ql-block">头部包扎: 一块普通的三角巾,在赵莹手中仿佛有了魔力。无论是头顶外伤还是下颌部损伤,学员们认真学习着如何快速、稳固地包扎头部伤口,保护好这至关重要的司今部。</p><p class="ql-block">大悬臂包扎: 针对手臂骨折或严重创伤后的固定与悬吊,大悬臂包扎法成为重点。学员们互相扮演“伤员”和“施救者”,从腋下到颈后,三角巾的每个折叠、每个结扣都关乎着伤员的舒适与安全。现场手臂高悬的场景,成为了技能掌握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对于现场难以确认的骨折伤情,老师强调“宁可高估风险,不可低估处理”。大家学习了如何利用夹板(或书本、硬纸板等替代物)、衣物等进行临时固定,掌握“制动”、“超关节固定”的原则,最大程度避免搬运过程中的二次伤害。老师的一句“先救命,后治伤,骨折固定是保命的重要环节”深深印在大家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教授止血技能的同时,赵莹也巧妙地融入了无偿献血的宣传。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血液对挽救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性,强调了充足的血源是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今天学会止血救人,而健康适龄的您,一次无偿献血,同样能挽救数条生命。”知识与爱心在这一刻相互辉映,为“救死扶伤”增添了更宽广的维度。</p> <p class="ql-block">与第一夜的紧张生涩不同,第二晚的课堂充满了动手实操的热情和互帮互助的温暖。包扎的对象从模型伙伴变成了身边的邻居,“伤员”和“施救者”角色互换,动作从笨拙到逐渐娴熟。</p><p class="ql-block"> “哎呀,我是不是把手绑进去了?”</p><p class="ql-block">“没关系,再来一遍,这次我感觉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快看,我这个绞棒打得对不对?”</p><p class="ql-block">此起彼伏的询问声、互相纠正的笑闹声、成功完成包扎后的掌声,让严肃的急救课堂洋溢着轻松愉悦又积极向上的氛围。正是这种“接地气”的互动体验,让知识记得更牢,技能练得更熟。</p> <p class="ql-block">为社区点赞!“真的太实用了!以前看到流血就慌,现在至少知道第一步该做什么了。”学员兴奋地分享道。</p><p class="ql-block">“晚上培训一点都不耽误事,老师讲得清楚,大家练得开心,社区真是办到我们心坎里了!”几位结伴而来的居民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看过最接地气、最实在的救护员培训!没有花架子,全是保命招!”一位全程认真记录的居民竖起了大拇指。居民们毫不吝啬的赞誉,是对社区精心组织以及大家认真学习最好的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三角巾被整齐叠好,文化东路社区第二夜的应急救护培训在满满的收获与欢笑中圆满结束。今晚,绷带与三角巾缠绕出的不仅是止血包扎的技能,更是邻里守望相助的纽带,是构筑社区安全防护网的坚实一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这里,正在一步步化为邻里指尖的温度和行动的底气。让我们共同期待后续更精彩的课程,让“救”在身边,成为文化东路社区最温暖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