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上)

亮栀茵

<p class="ql-block">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书是陶行知先生的作品《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在民国人物系列中,陶行知先生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他聪颖好学。他先是接受私塾教育,后来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他前往美国留学,先是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17年,陶行知先生回国,一生都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他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陶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他热爱生活,关爱孩子,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人。1927年,陶行知先生曾放弃大学教授的职位,在南京郊外的荒山上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叫晓庄师范学校(建校时名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期,陶行知先生脱下长衫,穿上打满补丁的衣服,和学生们一起穿着草鞋,住在茅屋里,与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在晓庄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上,陶行知先生写了一副很接地气的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功夫。”这些全是农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陶行知先生指着脚下的黄土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课本,锄头就是我们的笔。”在当时的农民眼中,这位留过洋的教授竟然能跟牛羊住在一起,整天打着赤脚、穿着草鞋,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知识分子,因此陶行知先生在他们眼中是个“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学校缺少课桌椅,陶行知先生请来了木匠师傅。木匠师傅进了校园,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走过来,递给师傅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师傅疑惑地问:“那你让我来干什么?”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一听慌了,说:“我可不认识字。”陶行知先生对他说:“有我这个‘大书呆子’,带一班‘小书呆子’跟你学木工。我们工钱不少你的,你教会一个‘书呆子’做凳子,就有一个凳子的工钱;你教会两个‘书呆子’做凳子,就有两个凳子的工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木匠开始教学生们一起做凳子,学生们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天后,学生们都坐上了自己亲手做的凳子。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他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学学学,我变了木匠,他变了木匠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晓庄师范学校,很少有课是在教室里正儿八经坐着上的。陶行知先生会让木匠当学生的先生,也会跟老师说上课不用带书本。生物老师会被要求把书本放在一边,带着学生到山里采集草木标本、种植树木、辨认草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们都发生了改变:胆小的女孩子不再怕虫子和蛇,捣蛋的男孩子也不会随便把花草往嘴里塞,大家的植物知识也慢慢拓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样的学校,即使在现在看来都非常先进,这是一种自然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往往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出息,这好像刻进了每一个家庭的DNA。这种观念导致很多年轻人并不真正重视学习,而只是关注自己能考多少分、获得什么样的学历。教育不再是目的,而成了获取学历的手段,这当然是本末倒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将近一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里,就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校长带着学生们一起挖荷塘、修补校舍。在课程表里,种田、挑粪、修路和读书、演讲、实验是共同出现的。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能够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无论在当年还是在现在,都需要超前的见识和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能够真正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而那些有钱上学的孩子,可能还受到旧式思想的影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的选择也不多,普遍认同学而优则仕,这才叫正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蔡元培的作品《中国人的修养》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情景。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背不过就打手心。这种教育方法仅限于应试,没有人会对学生说“你今天到田里面去学习一下”。其实,做人有动手能力、有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能发现陶行知先生有多么了不起。他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认为学生所学的不应该仅仅是书本,更重要的是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个能考一百分、靠着这一百分找个工作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怎么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呢?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从身边的箱子里拎出一只公鸡。下面的人都傻住了,不知道这位校长要讲什么。接着,陶行知抓了一把米放在台上,然后摁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去吃米。公鸡吓坏了,咯咯咯地叫着,扑扇着翅膀,拼命地扭头不肯吃米,即便陶行知把公鸡的嘴掰开,公鸡还是不肯吃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办法,陶行知只好把公鸡放开,然后退后几步站在边上。公鸡慢慢感觉到没有人威胁它了,便开始东张西望,慢慢地走到米的跟前,左右看看,笃笃笃地开始吃米。陶行知用这个案例开始了他的演讲:“人和公鸡其实一样,如果逼迫学生去学习,强硬地把知识填给学生,学生是不情愿的,他能接受多少知识呢?他还会热爱这件事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现在类似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多。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青菜,家长会强迫孩子不挑食吃青菜,这其实和陶行知先生按着鸡吃米是一个道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抗拒,哪怕蔬菜是很有营养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之前学开车的经历。我早在2013年就考到了驾照,但后来因为多年没碰车,就都忘了离合、刹车的操作。后来我老公教我开车,他那种“笨呀、傻呀,踩这个、吼那个”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讨厌。大概教了不到10分钟,我就说:“我不学了,以后开车都是你的事,我再也不学开车了。”因为我非常讨厌那种被强迫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见过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面对孩子的学习时,会在旁边吼:“你怎么这么笨呀?是不是又做错了?怎么教了这么多遍还不会?还有孩子不做作业,就打呀、骂呀。”其实,我之前也因为孩子不写作业,被老师告状后,拿衣架抽过他。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样不行。我觉得我的成长经历中最宝贵的地方就是小时候没有人管我,我的一切事情都是靠自己。我的衣服自己洗,后来也自己做饭,学习也根本没人管我。我的奶奶不识字,她只是忙自己的活儿。所以我对老师的印象非常好,老师是我童年中最温暖的一束阳光,是给我最多温暖和鼓励的人。所以,即使我离开了学校,也没有放弃过学习。我抓住每一个学习机构的机会,不断学习,买更多的学习资料,后来又遇到了现在的老师,学国学……我觉得我热爱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人逼我学习,所以我才爱学习。我相信学习是能改变我的唯一途径。如果有人像小时候那样逼我学习,我相信也不会有现在的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像我一样做父母的人,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妨把旁边放一个录音键,等辅导完了之后再听一下录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会不会热爱学习?你这么做真的是让他学习更好了,还是让他离学习越来越远?虽然在你的辅导或监督下,他可能考了高分,但对于他的一生来说,这几分是让他越来越讨厌学习,还是越来越喜欢学习?我们真的要想想,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目标是否一致,这是否是我们想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妨代入自己的情境去思考。比如很多做饭的妈妈,如果你做饭,家里人老公和孩子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你还有心情做饭吗?但如果他们总能挑出好吃的一面,你是不是更愿意做?还有,当爸爸的如果在公司里老是被领导和同事说你做得不好,用这种方式来“促进”你,你会热爱这份工作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