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行草书《玉女潭记》字帖

致远

<p class="ql-block">文徵明草书《玉女潭记》卷,水墨纸本手卷,30.5×264.5厘米,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在书法方面成就突出。他行、草、隶、篆 各体皆工,其最擅长楷书,可谓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继王羲之、赵孟頫以后又一集大成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王世贞说:“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行笔仿苏、 黄、米及《圣教》,加以变化,遂自成家。明代注重楷、行、草的发展,而 篆、隶二体,少有人问津。文徵明却能篆善隶,文嘉评其“(文徵明)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p><p class="ql-block">作为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吴中三家”。</p><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书以二王为本,兼收并蓄,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秀丽典雅,遒媚多姿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其行书有三个特点:楷草并施。文徵明行书中时而运用楷法,以正其骨,时而运用草法,以求飞动,作品既生动又谨严,既大气又平和,高雅别致自成一家;用笔外拓,外紧内松。</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书结字空灵疏朗,中间留白,以虚映实,变化多姿;曲直互参,挥洒自如。文氏行书线条多变,曲中有直,时提时按,转折并施,随势而变,妙合自然。</p><p class="ql-block">文徵明的行草书学晋王羲之的《圣教序》,学智永运笔的遵劲流畅,大字学宋黄庭坚,运笔风格稳重老成,苍劲秀逸。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行书早期代表作有《南窗记》,中期有《诗稿五种》,晚期有《西苑诗》。</p><p class="ql-block">文徵明对明代中期书坛及后世影响很大。作为吴门书派的第二代领袖人物,他的书法对吴门派有着旗帜作用。文徵明一生人缘甚佳,交友广泛,学生众多,在朋友、学生的推崇之下,其书风日盛。</p><p class="ql-block">他的书法不仅在吴中地区有深远影响,也催生了明代末期以董其昌、莫是龙为代表的云间派的形成。他晚年归吴后,门下弟子众多,以陈淳、王宠、汤珍、钱谷、陆治、朱朗为代表,这些弟子们也在文徵明的影响下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也对文氏家族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承袭了父辈们的儒雅,也对后代起到了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长子文彭是明代篆刻史上一代宗师,与何震一起掀起了了明代的篆刻之风,文人、书画家都参与篆刻创作,弥补了明代篆刻的空缺。</p><p class="ql-block">次子文嘉除了在书画上有一定的造诣外,他还精于鉴别古籍,钟情于书籍收藏。自文徵明开始,文家累代擅书画,见于著录的就达三十多人。除文彭、文嘉之外,还有文伯仁、文从简、文震亨等都十分杰出。</p><p class="ql-block">在书法历史上,文徵明的艺术造诣可媲美元代赵孟頫,也启示了之后的明代以后的书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吴门派在文徵明的领导下得以继续发展并影响着明代后期的一大批书家,从而促成了明代书法技法的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