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徐红素老师对唐诗之路的讲解之下,我们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在馆长张斯鸿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一同与大佛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昌博物馆内展览的执壶</p> <p class="ql-block">张斯鸿馆长给我们大家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介绍,馆内大大小小的展品,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我们的民族自信愈发强大</p> <p class="ql-block">当我参与“唐诗之路”活动时,仿佛被一股诗意之风牵引,踏上了浙江东部这条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旅程。从鼓山书院的书香墨韵,到唐诗之路的山水吟诵,再到天姥阁的云端眺望,每一处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唐诗不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一条流淌在山水与时光中的文化长河。而用美篇这一现代工具书写、呈现这份诗意,更让我在古今交融中收获了独特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唐诗之路,山水为卷,诗行作路沿着“唐诗之路”前行,这条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足迹串联的线路,将山水与诗魂紧密相连。新昌的奇峰秀水、古刹石刻,处处可见诗意的烙印。李白笔下“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云雾缭绕,谢灵运“山水之美,宛若仙境”的剡溪碧波荡漾……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到古代,成为一条可交互的“唐诗地图”。这种创作让我意识到:唐诗之路不仅是地理上的路线,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精神通道,而现代技术可以为其增添新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天姥阁:登高望诗,古今交汇登临天姥阁的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这座仿唐建筑矗立于鼓山之巅,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与远处天姥山遥相呼应。阁内碑廊陈列着历代文人题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行草书体镌刻于墙,其豪放飘逸的笔锋似要破壁而出。站在观景台俯瞰,新昌县城如诗画卷展开,群山连绵如波涛,恍然领悟“天姥连天”的磅礴。当现代科技与千年诗魂相遇,一种奇妙的共鸣在心底升腾——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才能让古老的故事永葆生机</p> <p class="ql-block">鼓山书院:文脉之源,诗心初启活动的起点设在鼓山书院,这座依山而建、青瓦飞檐的古书院,宛如一座穿越时空的文化驿站。步入书院,石阶蜿蜒,古木参天,讲堂、藏书楼错落有致,仿佛能听见百年前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作为新昌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鼓山书院自宋代石鼓书堂始,历经数代修缮,承载着“耕读传家”的精神。在这里,字句间仿佛与朱熹、石亚子等历代文人对话。当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配上书院飞檐的图片,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调出淡雅的底色时,突然明白:书院不仅是传承经典的场所,更是唐诗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它教会我们,文化传承需要如书院般“静心沉淀”,方能滋养出诗意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四、感悟与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诗意共生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唐诗之路不仅是地理的行走,更是心灵的朝圣。鼓山书院教会我文化的厚重需要“静心守护”,唐诗之路让我看见诗意的生命力在山水间永恒流转,天姥阁则启示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在用美篇创作的过程中,我曾为如何平衡“古韵”与“现代美”而困惑:是否该用繁体字?是否加入过多的插图会喧宾夺主?但鼓山书院“中庸之道”的哲学、天姥阁“仿古而不泥古”的设计,给了我答案:传承不是复刻,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续精神内核。例如,为白居易的《卖炭翁》设计文档时,我用粗体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插入炭窑图片却不占据主位,让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这种探索让我明白:文化传承需要既敬畏传统,又敢于创新</p> <p class="ql-block">结语这次的活动,是一场让我重新审视“文化传承”意义的旅程。鼓山书院沉淀的文脉、唐诗之路流淌的诗魂、天姥阁眺望的远方,共同编织成一张跨越时空的诗意之网。而用现代工具书写这份感悟,恰似在古老长卷上添上一笔新的墨痕——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才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我愿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传承与探索的路上前行,让更多人感受到:唐诗之路,从未远去,它一直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用双手创造的每一个“当下。</p> <p class="ql-block">特别鸣谢:感谢博物馆馆长张斯鸿老师、吕越双老师、吴威楠老师、俞炉芳老师对我们本次研学活动的大力支持,并为我们作倾情导学讲解和全程拍摄活动照片!感谢俞会峰老师、徐红素老师的陪伴与导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