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无解的焦虑

启航(吴章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因长寿带来的各种衰老病痛现象日益普遍,医养和保健产业由此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12月12日,92岁的岳母在小儿子家不慎从轮椅上跌落,臀部疼痛难忍。第二天上午大儿子从城区赶来,提议去人民医院(他是那里退休的),便于照顾。小儿子则说去宁波二院(三甲医院)。正当举棋不定时,我儿子来电:“外婆去周巷专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吧,那里的医生和床位都已联系妥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至三院后,经检查拍片,各项指标均正常,仅髋关节骨折需做手术。面对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医生说:“手术难度不大,一周后可恢复常态,两礼拜即出院。”兄弟姐妹四个商量后选择了后者。手术采用半麻,仅半个小时便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术后的24小时护理是关键时刻,尤其夜间。夜间安排了两人一组轮流守护。然而,岳母或因疼痛,或因心烦,连续吵闹了两晚。医生的鎮静药也收效甚微。出于无奈,老大通过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关系,从七院(精神病医院)配来了治疗狂躁症的药物。仰仗着强力的药物作用,老娘进入了整天嗜睡、精神萎靡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周转眼即逝。出院回家吗?家里既没有护工,又缺医疗设备。去养老院吗?同样没有准备好,亦不可行。于是选择了一家医养结合的康复医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仁康复医院”是一所环境悠静、设施一流、管理到位的新医院,堪称病患的福地。双人病房高大宽敞舒适,岳母开启了康养的新生活。主治医师接手后,当即停用了精神类药物,改用常规的安眠药。不料药物更换后,岳母做恶梦、讲胡话、掀被子的烦躁症状又复发了。殊不知此前服用的镇静药选错了方向,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依赖性。眼下唯有逐步减量。半年过去了,药物的依赖性仍未消失,老年痴呆与精神症交织,老岳母已沦为半清醒半糊涂的失能之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复医院是社会的一个侧面,入住的多为六七十岁以上失能失智的老人,或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行走不便,神态各异,全部需有护工(保姆)或子女帮助料理。医院的诊疗流程与普通医院无异,每天有查房,护士24小时值守。另设有一整套专供老年人的理疗仪器和专业理疗师辅助康复,服务细致周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各人由于病因不同,疗效也天差地别。例如有位六十岁的男性患者因车祸致残,智商退化如幼儿。来院后特聘一男护工,月薪八千,每日一对一手牵手地教走路、学说话,坚持不懈。将近一年了,康复仍遥遥无期,不知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而另一位是99岁的老太太,与我岳母同日入院,做了同样的髋关节更换手术,她却相当安静,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理疗一月后可以下床推车锻炼,两个月后竟然康复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岳母来院近七月,气色有所好转,但康复的终点仍看不到尽头?老伴每周需来院二三天陪护,我则早送晚接。岳母虽能认得我,但总以为我“还在上班”;她孙子因上班见得少,相见时常叫外甥的名字;有时候小儿子扶她站起来走几步,可惜理疗师也无能为力;有时候自言自语想回家了,却分不清家在哪;有时候大小便想着马桶如厕,可又成了奢望,尿不湿常备床边;有时候喃喃地给女儿说:“你们辛苦点,让我再活几年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眼目睹了康复医院内许多病人的凄惋境况与岳母的失望遭遇, 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见识了许多,也懂得了很多。</span>我不禁也联想到在家89岁的老母亲,目前倒还康健,可是“寿长多辱”的状况不知会否面临?会否让我抉择艰难?但无论怎样,我的心已坚强许多。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我将努力处置好取与舍、守与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