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活泼欢乐的戎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玛格格,本名戎晋生,笔名戎玛,是一位将命运谱写成传奇的女子。她祖籍山西,自幼随父母扎根山城重庆。她的童年,不仅浸润着巴渝大地的烟火气息,更镌刻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父亲是老一辈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便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斗争,肩负重任。戎玛尚不满三岁,便随父母南下,亲历并见证了大西南的解放历程,堪称地道的“山城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命运的风浪并未放过这位坚韧的女子。十岁前夕,家庭突遭变故。彼时,父亲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局长、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却因在1956年省党代会小组讨论中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竟被错划为“右派”。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彻底颠覆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轨迹。从此,戎玛格格与家人一同踏上长达二十一年的沉冤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与父亲一同承受了无数不公与磨难,身心饱受摧残。然而,正是这段苦难的洗礼,铸就了她坚韧不屈的性格,也让她在逆境中学会了思考、成长与担当。苦难未曾击垮她,反而成为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开启了戎晋生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她从重庆兼善中学高67级2班毕业,同年3月响应时代号召,奔赴苍溪县五龙区浙水公社,投身广阔天地,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在那段艰苦却充实的岁月里,她以仁心仁术服务乡亲,用知识与爱心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口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1月,命运再次为她打开一扇新的门,她被招工至苍溪县氮肥厂,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1973年3月,她调入重庆长安公司一分厂,继续以坚韧与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史。直至1998年光荣退休,她始终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写作中的戎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玛自幼酷爱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篇。文学,成为她人生旅途中最忠实的精神伴侣,陪伴她走过风雨,迎来曙光。她的散文《母亲·军装·党旗》曾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举办的“庆祝建党80周年征文”中荣获一等奖,彰显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炽热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退休后,她更是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与编辑事业,担任多个重要社会职务,包括重庆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北区作家协会会员,以及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知青》杂志执行总编、《重庆知青史》责任编辑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玛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先锋,更是知青文化事业的推动者与组织者。她以笔名“戎玛”发表的文章《秀妹子》进入《重庆广播电视报》“重庆知青会刊”栏目,并担任责任编辑。她慧眼识珠,发掘并推荐了众多优秀的采编人才,与作者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她的努力下,《重庆广播电视报》的订户猛增两万,每周四出刊即售罄,知青们甚至提前在报亭排队等候,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沉思中的戎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8月,戎玛参与创办《重庆知青》杂志,并负责全部组稿、审稿、改稿工作。她四处奔走,寻找热心知青文化事业的企业家,最终在知青朋友的引荐下,成功争取到王光慧、张先材、邓正海等企业家的资金支持,确保了杂志的顺利出版。尽管家庭经济拮据,她仍主动放弃应得的提成,只为杂志能持续发行。她生活简朴,却始终心系他人,每逢红白喜事或节日,她总会慷慨解囊,组织聚会,营造出一个温暖的知青大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至2013年,她代表文研会全程参与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真实》栏目,合作拍摄了二十部讲述知青真实故事的纪录片,为记录和传承知青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0年,她参与电影《爱情天梯》的拍摄,热情高涨,希望亲自参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她参与拍摄电视电影《海坝的春天》,担任主配音,该片荣获全国电视短剧一等奖等多项殊荣。《海坝的春天》的成功激发了戎玛对电影创作的更大热情。她将贺岩的文章《向生命鞠躬》改编为剧本,并在他人协助下完成拍摄,定名《生命动力》。此后,她又创作了小品《回家》《寻亲》《探亲》,其中《寻亲》荣获区作协优秀作品奖。她还参与策划了电影《红月亮花灯》,后更名为《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在全国院线公映,引发广泛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5年,戎玛与王茂久等人策划电影《红月亮之林魂赞歌》,后更名为《红月亮森林》,于2020年在全国500多家影院上映,并通过有线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播放,点播率超过210万。戎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研会的每一部影视作品,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她都全力以赴,展现出知青文化大家庭中“大姐”的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追求美好生活的戎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庆知青》杂志,是戎玛生命中熠熠生辉的光环。自重庆知青文化研究会创办以来,组织了诸如杂志发刊会、小说发布会、新年团拜会、周年庆典、作品研讨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秘书长的她,对每一项活动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精心筹备、细致安排,使得每一次聚会都宛如知青大家庭的温馨团聚,洋溢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再周密的计划也难免出现疏漏。每当问题发生,戎玛总是自责不已,认为是自己考虑不周、工作不到位。而同事们则常劝慰她:“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我们都是一群有缺点的人,但我们干的却是了不起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研会和《重庆知青》杂志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主要活动多在茶楼举行。最初在临江门的“五行半”茶楼,后来迁至两路口跳伞塔的“水木居”茶馆。杂志和书籍的存放也无固定地点,散落各处。为了保障资料的安全与流通,戎玛毅然决定将自己位于观音岩的一套住房腾出来作为库房。该房屋位于八楼,平街而建,没有电梯。由于杂志书籍经常需要搬运,戎玛和丈夫便成了义务搬运工。她常常背着几十斤重的大背包,往返于茶楼与八层高的楼房之间。那个大背包里装着编辑用的笔记本电脑和十几本杂志书籍,也承载着她对知青文化的执着与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病榻上坚持改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玛特别看重朋友的情谊。《重庆知青》杂志开办了十几年,期间许多老编辑和作者因各种原因离开文研会和杂志社。然而,戎玛始终坚持在每期杂志的版权页上写上他们的名字,直到最近几期,为了明确编辑责任,才改为只刊登当期实际参与的编辑名单。她在担任《重庆知青》杂志执行总编的十六年里,多次因病住院,甚至患上了癌症。她曾向王茂久会长提出辞去执行总编职务,但王会长深知《重庆知青》杂志是她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无权将它从她生命中夺走。因此,王会长坚定地告诉她:“你的工作可以安排人协助,但你的执行总编职位无人可取代。”即使在住院期间,她仍坚持在病床上进行编辑工作。戎玛亲手编辑了170多期《岁月如歌》栏目上的300多篇文章,以及16期《重庆知青》杂志上的600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汗水,每一篇都闪耀着她生命的光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2月,《重庆知青史》编纂委员会成立,随后由文研会会长王茂久组建编辑部,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考虑到戎玛的身体和家庭状况,王会长问她能否继续承担编纂工作。她坚定地回答:“你不要考虑我的身体,只要是安排的事情,我会尽力去做。”在编纂工作的几年中,她不仅认真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还主动向其他编辑组提供多年保存的历史资料,积极参与其他部分的编纂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工作时的戎姐(拍电影时与扮演知青的演员们合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几年,她的儿子患重病,失去工作,频繁住院;丈夫老关因脑梗行动不便,还经常摔倒。她独自撑起整个家庭。为了维持生计,她帮助儿子经营一家小超市。每天清晨,她为全家准备好早餐,然后去超市当营业员。如果儿子住院,她既要送饭、当护理,又要照顾丈夫的一日三餐,还要维持超市生意。只有夜深人静时,她才能坐在电脑前进行编纂工作。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当她独自静下来时,那种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才会显现。于是她会伤伤心心地大哭一场,以此缓解压力。偶尔她也会给同事打电话,在电话中痛哭,哭完后才说:“对不起,我心里的苦不能在老关和儿子面前表现出来。如果我倒下了,他们就失去了依靠。所以我必须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坚强。哭过了,就轻松了。我现在可以继续工作了。”同事们只能默默倾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安慰她。因为人世间,没有人能真正承受她所经历的苦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末,戎玛的家庭陷入绝境。丈夫再次病倒住院并昏迷不醒,儿子也在医院抢救中。她强撑着不去治疗,每天奔波于两个医院之间,还要维持小超市的生意。最终,与她相依为命多年的丈夫去世了。那天晚上,她在电话中向同事们痛哭,同事们也只能告诉她:“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只是早晚而已。”为了抢救儿子,她强忍悲痛,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从医院到超市的生活。好不容易儿子出院了,却因未能送别父亲而遭受打击,病情复发。与此同时,戎玛用意志力强撑的身体也终于无法支撑。儿子忍着病痛将母亲送往急救中心,并将戎玛病重住院的消息通知给文研会。第二天上午,同事们赶到急救中心看望戎玛,医生告知:她的病已无法治疗。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她的直肠和膀胱就已坏死,能撑到现在已属奇迹。然而她神志依然清醒,同事向她讲述了博物馆搬迁的情况,她轻声说:“如果我五一那天好些了,就去参加剪彩仪式。”那一刻,她表现得异常平静,就像一次普通的告别,因为大家彼此都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得没有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b>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茂久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让人们想不到的是,她儿子将母亲送去了医院,自己却倒下了,离开了人世。原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想到母亲无人照顾,用最后一口气发出了那条短信。得知儿子去世后,戎玛不再眷恋这个世界,几天后,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同事们都知道,她离开的心情是平静的,因为她是一个能掌控自己生命的人。当家庭和事业需要时,她可以战胜病魔与死亡;当她想与丈夫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相会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飘然而去。人生在世,相知难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戎玛一生热爱文学,热爱知青文化,她用文字记录时代,用行动凝聚人心。她不仅是知青群体中的文学先锋,更是知青文化事业的坚定守护者。她的传奇人生,是一段关于坚持、奉献与热爱的真实写照,是一曲关于理想、信念与情怀的动人乐章。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知青文化的丰碑上,成为后人敬仰的“戎玛格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