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暑行(一)大理太保家园三天两晚一日游

闲庭信步

<p class="ql-block">这次来云南主要是体验旅居养老。养老产业作为中国的蓝海产业,社会各界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众所周知,在养老社区的建设方面,泰康保险和中国太保一直走在各保险公司的前列。这次感谢工行白云路支行杨经理关照,感谢中国太保邀请,使我有缘来到太保家园大理国际乐养社区短住,能够比较深入地体验大理太保家园的旅居养老环境,顺便对大理进行一个较为深度的了解。</p> 太保家园 <p class="ql-block">太保家园·大理国际乐养社区是中国太保旗下高端养老社区项目,坐落于大理市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往东700米处,毗邻苍山、洱海,是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居养老、康养理疗、管家服务于一体的休闲旅居养老综合体。</p><p class="ql-block">太保家园的养老社区分为三大类:乐养社区(55~69岁),颐养社区(70~79岁)和康养社区(80岁以上)。</p> <p class="ql-block">大理国际乐养社区由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大理州国资委旗下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太保(大理)颐老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p> <p class="ql-block">社区一期占地179亩,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二期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包含乐养公寓、听海小院、苍山平院等多种业态。</p> <p class="ql-block">社区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与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浑然一体,环境清幽,气候宜人。大理常年均温20℃,森林覆盖率达60.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社区选址于苍山脚下,可以充分利用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为长者提供清新的呼吸环境。</p> <p class="ql-block">58平米商务标间的封闭式阳台。</p> <p class="ql-block">画面前方的建筑是社区的餐饮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前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洱海。</p> <p class="ql-block">大理太保家园国际乐养社区服务非常周到、热情、贴心,司机师傅带着我们享用了上午茶,中午的菜品(上图)非常绿色可口,晚上回到社区餐厅享用的商务套餐(下图),营养满满,值得严重点赞!👍👍👍</p> 海舌公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海舌公园</b>是喜洲古镇的一个景点。公园位于喜洲镇金河村北,洱海西岸,距离喜洲古镇约3-4公里,是一处延伸到洱海中的狭长半岛,因形状似“舌头”伸入洱海而得名。这里是《去有风的地方》谢之遥与红豆首次牵手的地方。(网图)</p> <p class="ql-block">洱海西岸生态廊道两边的风景实在太美,忍不住停下车拍两张。😊</p> <p class="ql-block">(上下两张均为夫人作品)</p> <p class="ql-block">生活惬意的大理人,过着未经雕刻的慢生活,随时随地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富馈赠。</p> <p class="ql-block">大理太保家园的服务非常温馨,在海舌公园特地请摄影师为我们各照了三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去海蛇公园,租一辆自行车,从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前往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途中会遇到很多别致的风景,比如说“夫妻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夫妻树”</b>:当地年轻男女有一个浪漫的习俗,每逢四月十五海菜花开,男女成伴泛舟海舌;八月十五相谈甚欢,双生树下誓定终生。久而久之,双生树便成了爱情的象征,再加上周围苍山洱海山水相依的纯净景色,更让人们与期许的爱情产生了相关的联想,慢慢的在人们的意识里,这里就成了爱情的圣地,发生着各种爱情故事。所谓"死生契阔爱情故事。所谓"死生契阔,与子成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里一定很浪漫吧。</p> <p class="ql-block">“夫妻树〞的树种为大青树,别名高山榕、大叶榕、虎克榕。桑科榕属,大乔木,主干通直,高达25米,胸径达1.8米;树皮深灰色,具纵槽,叶大、薄革质,树形美观,为著名庭园风范。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北达昆明、大理、保山一线],生长于海拔500米至2,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灰岩山地或栽于寺庙内。(夫人拍的美图)</p> <p class="ql-block">“海舌”尽头</p> <p class="ql-block">海舌公园也是《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阅读的场景。(网图)</p> <p class="ql-block">海舌公园主打恋爱婚庆主题😍</p> <p class="ql-block">今天正好有一对年轻夫妻正在拍婚纱照。(夫人作品)</p> 喜洲古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喜洲古镇</b>是大理市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白族聚居地,被誉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约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被苍洱风光环抱,自然环境优美,素有“东方剑桥”之称(老舍曾赞誉其如英国剑桥般优雅)。</p> <p class="ql-block">古镇始建于唐代,南诏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十睑(行政区划)之一”,曾为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宋代更名为“喜洲”。</p> <p class="ql-block">大理喜洲,文脉绵长,科第鼎盛。自明洪武至清光绪五百年间,大理出过31位进士,其中明代16位,清代15位,堪称滇西科举之冠。四方街的“题名坊”记录了历代功名者,被誉为“文献名邦”。</p> <p class="ql-block">清代形成“喜洲商帮”(严、董、尹、杨四大家族),推动茶叶、丝绸贸易远达东南亚。他们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通过马帮贸易、金融、实业等积累了巨大财富,并对滇西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白族民居建筑群15000多幢,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布局,融合中西风格,雕梁画栋,彩绘绚丽。严家大院、董家大院等为代表,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董苑迎宾馆</b>:董苑原为民国年间大理"喜洲商帮"创始人之一董澄农先生的宅院。建于1930年,董苑集合了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法式洋楼"等多种形式,同时把法式建筑与民居融合在一起,整个大院即保持和弘扬了优秀的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又将西方优秀的建筑艺术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之作。整个大院占地有14000多平米(约20亩),其中绿化面积有5000多平米。</p><p class="ql-block">喜洲董家大院主人董澄农,是大理喜洲传奇商业巨子。1890年生于大理喜洲,白族。幼年丧父,不忍母亲劳瘁,"力请辍学,以减家累",来到舅父李执中开设"联发号"内当学徒。因刻苦钻研业务而受到重用,升任"联发号"经理。1910年,董澄农在昆明等地,广交了社会各界名士。在昆明独白开设了"德润生"号经营进出口货物。滇越铁路开通后,他抓住时机,积极采办大理石及其他商品,经河内、海防运往港、广州等地销售。一战期间,董澄农又从四川会理一带选购白铅,趁欧洲战争爆发后铅价上涨之时才出口,一时暴富。</p><p class="ql-block">董家大院内的董泉。1934年,董澄农了解到滇南一带所有产钨矿常与黑钨(即钨锰铁矿)伴生,冶炼极为困难,当时人们不知道它的价值,把其当废渣处理。董澄农将矿砂带到南京化验,证实这类矿砂中钨锑含量高后,董澄农亲赴香港推销。当时英国和德国商人,对此物颇感兴趣,董澄农一面在香港与英美资本家签定合同,一面呈请云南省批准。1936年8月由官商合办的个旧钨锑分公司成立,隶属云南省财政厅,从事采购个旧钨砂,准许自由出口销售,董澄农任经理后,以低价收购附近各厂的毛矿,进行擂碾淘洗,提成品位较高的纯净钨砂直接外销,年最高产量达数百吨,特别是1940年以前由公司自由外销期间,获利上百倍,董澄农也因此又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董家大院内还有一处园林。1939年,董澄农与上海施嘉干商议,由云南省财政厅资助资金三分之一,董、施二人各出资三分之一,筹建"云南大成实业公司",先后在昆明市区及近郊筹建嘉农面粉厂、利工电石厂、农村纺纱厂、联谊钢铁厂、大昌营造厂、新成炼油厂及复兴亚水泥厂等工业企业。1940年8月起,各厂相继投产,生产面粉、电石、各种液体燃料、机油及亚水泥等产品供应市场。这时,董澄农不仅在昆明、重庆、上海、香港等地恢复"锡庆祥"商号;在缅甸、印度等地也开设商号,直接与英、美商家进行贸易。董家大院前两院为传统白族民居,第三院是法式洋楼,抗战期间宋希濂和陈诚曾在洋楼住过,被称为将军楼。</p><p class="ql-block">1941年,董澄农又和一些社会人士合资组建昆明商业银行,被推举为董事长。还投资成立澄和企业公司、云南实业银行、工矿银行、兴文银行、劝业银行、永丰银公司等,对推动云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大力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出资修建云大西郊医院、病菌学院、大理县立中学和大理图书馆:还设置大理县中学奖学金和助学金,捐助云大及女中开办经费;与严子珍倡建五台中学,捐资赞助中山学社、大厦大学及各乡村小学。并同严了珍设喜洲医院,修建镇川桥,大力捐款赈灾。慰劳将士,支援抗战。正当他准备再为民族经济发展大干一番事业时,不幸患病于1945年2月逝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喜洲四大家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严家</b>以“永昌祥”商号为核心,由严子珍创立,是喜洲商帮的旗舰。该商号在20世纪经历了严子珍、严燮成、严宝成、杨克成等主持,业务遍及海内外,在缅甸瓦城、香港、上海等地设立分号,分管进出口贸易。滇缅公路开通后,又在腊戌、仰光设立分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将生意重心迁往印度,抗战胜利后恢复缅甸等地商号,共计有70余处设立分号,开办10个丝厂,员工3000余名。永昌祥商号主要做进出口贸易,将国内的茶叶、猪鬃等销往国外,运送洋纱、洋布回国销售,有“川销滇茶、缅销川丝”之说。此外,还从事大量的外汇买卖生意,与中外银行有密切往来,合伙操控黄金市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董家</b>以“锡庆祥”商号为代表,由董澄农创立,经济势力仅次于严家。董澄农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颇为传奇,1916年与合伙人创立德润生,因管理不善于1925年倒闭;1926年创立万兴祥,因攀附官僚于1928年倒闭并因此入狱;第三次创业最穷时连烧火的柴火都买不起。1930年,董澄农从德国朋友处得知旧砂矿中含钨最高,立刻前往研究,最终使锡庆祥商号发展了民族工业。锡庆祥商号同样在国内外设立分号管理商贸往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杨家</b>以“鸿兴源”商号为代表,由杨鸿春创立。杨鸿春原本是小商人,入股永昌祥后脱离出来独自经营。该商号总部设立在昆明,先后在下关、丽江、上海、香港、加尔各答等地设立分号,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与三大家不同,鸿兴源的壮大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机遇或人生机遇,前期靠着最初入股了永昌祥赚取资金,后期靠着自己的诚信经营,成为了四大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尹家</b>以“复春和”商号为代表,由尹聘三创立于1925年。复春和号一开始经营茶叶,后来商业模式多样化,与严家非常相似。1937年,尹聘三得到同为喜洲四大家的董澄农的资助,业务急剧膨胀,晋升为喜洲四大家之一。复春和号精于商道、管理得法、注重信誉,得以迅速发展。除了依靠亲缘,尹家还用非常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商业资本,将商业资本转换成工业资本,在当地发展电力事业,与商帮同仁合资组建了喜洲的万花溪电站、投资下关玉龙电力公司。</p> <p class="ql-block">古镇转角楼的原主人是喜洲城北村村民杨如轩,他是喜洲商帮中杨家的支系子弟,也是董澄农的妹夫。转角楼建于1945年,融合了白族传统与欧洲建筑风格,采用“外圆内方”的布局,体现白族“三坊一照壁”传统院落形式,同时融入西式建筑元素,如圆弧形外观、临街商铺等,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转角楼两面临街,中间以弧形结构过渡,外层为商铺,内层为住宅。一进两院或几院等重院形式,“走马转角楼”构造将每一坊的二层走廊串通,两坊相交处走廊有圆弧形窗台。新中国成立后被充公,成为军产,先后作为解放军六十医院院址和教导队的营房宿舍。改革开放后划归地方使用,其风貌得以完整保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大理白族扎染</b>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之一。早在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染织之法。唐代时,扎染技艺已相当成熟,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时,所穿的扎染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大理的扎染技艺达到高峰,出现了染布行会,生产的“大理红布”“喜洲布”等成为畅销产品。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扎染的工艺流程包括:图案设计,绞扎,染色,氧化与漂洗,拆线与晾晒。色彩以蓝白相间为主色调,色彩鲜艳且永不褪色,这种色彩搭配体现了白族人温良的性格。</p> 崇圣寺三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崇圣寺三塔</b>: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大塔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南、北两座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鼎盛于宋代,曾是南诏、大理国著名的王家寺院,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修行。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后经多次修缮保护,如今崇圣寺已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大塔千寻塔</b>: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69.13米,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身第一层高度达13.45米,塔墙厚3.3米,塔顶高8米,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南、北小塔</b>: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下有二层台基,高42.19米,为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每级八方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当时佛教在大理地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碑刻、壁画、佛像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唐代和宋代的建筑艺术特色,从塔的设计、结构到装饰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作为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三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古代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p> 大理古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大理古城</b>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世纪),南诏王阁逻凤筑羊苴咩城作为都城,后成为大理国(937-1253年)的政治中心,延续500余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形成现存棋盘式格局,城墙周长12里,设四门及角楼。</p><p class="ql-block">1982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入选“小镇美学榜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杜文秀帅府旧址</b>明代为兮巡迤西道署,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建为云南提督衙门,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云南回民杜文秀联合汉、 白、彝、回等民族反清起义攻占大理府城,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在原提督署内建元帅府。1986年设置为大理市博物馆。杜文秀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主体的全国反清农民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反清农民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杜文秀帅府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定为 "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指挥部旧址</b>:卢汉起义后,驻大理的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余建勋派人邀请边纵七支队商讨接收大理。1949年12月15日,应余建勋之请,欧根、马曜代表滇西北地委、边纵第七支队司令部、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与余建勋在大理商讨接管大理事宜。1949年12月20日,边纵七支队司令部、政治部、三十五团进驻大理,七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就驻扎在这里,指挥了下属部队进驻滇西各地,肃清残匪,支援接管,建党建政,保卫地方的工作。1986年建为大理市博物馆。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云南提督府旧址:</b>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作为云南的军事中心长达二百五十多年。1856年杜文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大理府城后,在此设"元帅府"。云南提督府旧址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6133m,建筑面积2119m2。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牌坊(二门),大堂(议事大厅)、白虎堂、南北花厅,四周还砌筑坚固的围墙。旧址从清代早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作为云南军事重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1985年9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城是白族聚居地,传统民居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特色,鹅卵石墙壁与青瓦屋面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古城汇集佛教(崇圣寺三塔)、道教、伊斯兰教等遗迹,体现文化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夫人作品)</p> <p class="ql-block">红龙井</p> <p class="ql-block">宣威火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大理城</b>(色括城墙、城楼):大理,汉代称叶榆。公元764年、唐代南诏在此建羊苴咩城,又称紫城。公元779年、南诏迁都至此。宋代大理国仍以此为都城。历唐、宋代五百多年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原城改建为方形城。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城内建"五华楼"。现大理古城基本保留了明代格局,残存部份城墙,南北城门楼为公元1984年重建。公元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