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旧书,串起的时代与成长

XN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春日,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洒在课桌上。作为恢复高考后的七七级理工科大学生,我正朝着未知的知识海洋奋力游弋,而一本漂洋过海、封面印着印第安长者肖像的《My Spirit Soars》,悄然在我的求知旅程里,激起别样的浪花。它的故事,要从更早的中加交流初绽说起。</p><p class="ql-block">‍ 彼时,中国高校刚重启对外交流的窗口,北美洲某大学的代表团带着探索与友好而来。在文化交流的浪潮里,《My Spirit Soars》成为特殊的“使者”。这本书由加拿大印第安酋长丹·乔治(Chief Dan George)与赫尔穆特·希恩沙尔(Helmut Hirnschall)合著,丹·乔治以印第安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借文字传递着族群对自然、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版权页上,“Copyright © 1982 Chief Dan George & Helmut Hirnschall” 静静标注着它的诞生,由加拿大Hancock House Publishers出版,Friesen Printers印制,从这些信息里,能触摸到它在加拿大文化土壤里的根源。北美洲某大学选择它赠予我父亲,是想以印第安文化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他国的多元包容,用书中“愿伟大神灵护佑你”的人文温度,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呼应中国开放求知、拥抱世界的时代脉搏。</p> <p class="ql-block">  翻开目录,“Have I Left the Eagle to Soar in Freedom?”“Prayer for My Brother the Bear” 等标题依次排列,像一扇扇通往印第安精神世界的门。这些篇章,既有对自然生灵的敬畏祈愿,也饱含着族群对身份、文化传承的思索。于我而言,这本本为父亲所得的书,成了自学外语的启蒙密钥。身为理工科学生,我在公式与实验之外,渴望借外语触摸更广阔的世界。书中文字,既有文学性的细腻,又满溢着印第安文化对生命、自然的哲思。读它时,我不仅积累着地道的表达,更透过“万物有灵”的视角,撞见与本土文化、主流西方文化都不同的精神天地。那些关于自然敬畏、精神翱翔的叙述,拓宽了我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认知,让语言学习跳出词汇语法的框架,成为一场文化理解的漫游。</p> <p class="ql-block">  它是时代交流的微缩注脚。恢复高考后的中国,像张开怀抱的求知者,而这本书串联起加拿大高校、父亲、我,见证着中加文化互动的初程,折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放交流、拥抱多元的姿态。同时,它也是个人成长的独特印记,作为课外外语读物的起点,打破理工科学习的边界,让我在跨文化碰撞里,养成更包容的世界观,塑造了知识探索不止于专业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翻这本旧书,纸页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版权页的出版信息、目录里的篇章标题,都在静静诉说过往。它躺在书架,时刻提醒着:在时代浪潮里,一次文化交流的馈赠,能成为个人求知路上的航标;而每一个个体与书籍相遇的故事,又共同编织着跨文化传承、时代开放成长的宏大叙事。这是属于《My Spirit Soars》的独特旅程,也是属于那个开放初启年代,关于求知、交流与成长的珍贵记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