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地平线下的村落

刘德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冀晋豫三省自驾游之十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游览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听说过地坑院,是个旅游景点。主观上一直认为它在陕西省,而且只有陕西才有地坑院。因此,陕西地坑院这个印象早已深深的植根于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这次,我们游览完巩义康百万庄园,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直奔三门峡市。当同伴开车到了地坑院景区,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陕州地坑院,不过它不在陕西省,而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并且离三门峡市区不是很远,只有11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地 坑 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地坑院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古民居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窖”。主要分布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等地。它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地坑院的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地坑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古发现,当时的民居均为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这些地坑式村落,都有台阶供上下,这些台阶有直坡式的,还有沿坑壁螺旋上升式的,这可能就是地坑院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用于翻土、挖士的石锄、石铲,特别是磨制的大型舌形或心形的石铲,为这种地穴式建筑的挖掘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工具。据此可见,地坑院的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2005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掘一座结构独特的民居汉墓。这座汉墓呈U形,三面分布多个墓窑,有300多平方米,全部川青砖砌成,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看,墓葬结构是一个完整的院落,很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这座墓的年代应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之间,距今己有约20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地坑院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一书。书中记载他去河南、陕西一带安抚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谈到当时河南西部一带的窑洞情况时说:“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了当时挖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说,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些介绍为地坑院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佐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西张村镇窑头村,处于黄土台阶平板中心,村中民居95%以上都是地坑院。据本村曹氏族讲载:“洪武年间避大元之乱,由山西省洪洞县曹家川迁移至陕州区南塬窑头村”。这说明窑头村的地坑院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20世纪初,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窑洞。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地坑院窑洞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已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豫西陕州区三道塬。书中的图片拍摄者为由德国汉莎公司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他在中国工作期间(1933年-1936年)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国飞机驾驶员在飞机上拍摄的地坑院照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地坑院建设兴盛时期是上个世纪50~80年代。那时自然经济比较落后,但社会相对稳定,在当时人口政策的形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攀升,农村家庭子女平均在五个左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60~80年代逐渐进入婚龄,居所需求压力很大,而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农民手中持有的货币极少。而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并且每个地坑院最多又可住4~5户人家,这种一举几得解决孩子结婚住所问题的方式,成了黄土高原农民的优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时,一个千人的村庄每年审批7~8座地坑院是很正常的,我们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居住从地下走向地上也是大势所趋,加之地坑院占地面积大,一座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土地,是农户宅基地的3-5 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之后村民们多是在新批宅基地上造房或是在地坑院窑顶造房,没有人再挖造地坑院,“穴居”地坑院的人就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这一民俗建筑越来越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地坑院分布范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部分地区。其中,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保存最为集中,至今仍有200多个村庄、12000多座地坑院,部分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所以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一是因为这些地区位于黄土高原,黄土的厚度高,结构密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立土”,不易塌方;二是因为这些地区常年降水量较少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建筑构造总体布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至7米深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凿8至14个窑洞。窑洞高约3米,深8米至12米,宽4米左右,两米以下的墙壁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功能分区:</b>地坑院内的窑洞功能齐全,包括主窑、客窑、厨房、储藏室、牲口窑、茅厕等。其中,主窑通常安排长辈居住,偏窑供晚辈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排水与通风:</b>地坑院的院心向下挖30公分左右,并在其偏角挖一眼深4至6米的水坑用于积蓄雨水和污水排渗。此外,茅厕顶部开有“马眼”用于通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地坑院特点与优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冬暖夏凉:</b>地坑院利用黄土的保温性能,具有天然的温度调节功能,冬季温暖,温度一般在10度上下;夏季凉爽,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0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因为地坑院有这种特点和优势。据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有一次从西安回北京的途中路过这里。还在地坑院住了一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防风抗震:</b>黄土层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使窑洞坚固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建造成本低:</b>地坑院的建造主要依靠当地深厚的黄土层,材料易得,成本较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地坑院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它体现了古人“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地坑院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陕州地坑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地坑院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保护。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由于都在陕州区,所以统称“陕州地坑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地方现在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内。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陕州区庙上村地坑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州区庙上村许多村民们仍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州区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它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地坑院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陕州区北营村地坑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陕州区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有128户村民,仍住在地坑院内。目前这里已开发成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营作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分为核心游览区、生态休闲区、乡村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陕州区曲村地坑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村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近年来,随着陕州区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游览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州地坑园民俗文化园位于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由21座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此外,景区还包括百味巷、百艺苑、易苑窑洞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请景区导游带领游览的话,导游负责讲解前8个地坑院的情况。其余的则由游客自行按路线游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请了个景区导游,在导游的引导下,游览了这个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州地坑院风俗文化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图片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浮雕讲的是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地坑院的内部。了解到了许多修建地坑院的知识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地坑院的建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的建造是很讲究的,它深受传统易经八卦文化的影响。村民修建窑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修建有4种形式,分别是: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东震宅:</b>长方形,凿窑8孔,主窑为正东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正南窑为门洞窑,西南角、西北角为五鬼窑和茅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南离宅:</b>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南窑为主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东北角、西北角窑为五鬼窑和茅厕,正东为门洞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西兑宅:</b>正方形,凿窑10孔,正西为主窑,西南角为厨窑,西北角、北面窑及南面偏西窑为客窑,东南角、东面是五鬼窑和茅厕,东北角为门洞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北坎宅:</b>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北为主窑,厨窑为正东窑,东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牲口窑),西北窑、南窑为客窑,西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西南角窑是茅厕,东南为门洞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某一个崖面的中间位置挖凿主窑,供长辈居住。主窑高3至3.2米,可安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窑洞门多为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朝外开的叫风门,老门坚固,风门透光。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地坑院主位方向开挖两个窑洞,无法确定主窑,为补救主宅窑,再在两窑中间的半崖开挖一个小窑,象征性做为本宅院的主窑,也称为天窑。五鬼窑(也叫绝命窑)呈凶性,被认为是全窑院最不好的窑洞,常用来圈养牲口、磨面和放农具杂物。因石磨是白虎星,可以镇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地坑院主窑的上方镶嵌了4句话:“一史一地两原点,一城一路两天险,一关一寺两圣人,一红一白两灵神。”他生动地描绘了地处山、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陕州辉煌的历史,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一史一地两原点”这句话具体含义是:“一史”指的是“共和元年”这一历史事件。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摄政,史称“共和行政”,从此中国有了明确的历史纪年,被视为中国历史纪年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地”指的是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地方,即今三门峡陕州一带,这里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座界碑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原点”:即上述“一史一地”所代表的两个重要历史起点——中国纪年的起点和中国行政区划治理的原点。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三门峡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既是政治治理的源头之一,也是历史纪年的开端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三扇窗户和两扇窗户的窑洞是地坑院的主窑。是供长辈居住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窑洞内床铺都是设在门口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内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窑洞内存放粮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孔窑洞是接待客人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存放杂物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地坑院种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种树特别有讲究,要“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杨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桑”与“丧”同音,柳为丧仗用木,杨树树叶被风吹出的声音恐怖,均视为不吉。“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均取吉祥之意。门洞旁栽一颗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地坑院的剪纸贴窗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窑洞窗户上贴窗花(也叫剪纸)是传统民俗。多出于妇女之手,旧时姑娘们长到十二岁左右,除劳动、干针线活外,还要学剪纸。窗花的制作很精细,分为画、剪、薰、染、贴五个步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画。</b>是先画出样子,画出熟悉或所想象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剪。</b>讲刀工、把画好的花用剪刀裁下来,越细微越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薰。</b>是一种科学的翻版方法,把剪好的花样贴在一叠窗纸上,放到油灯上薰过,再把图样取下来,便露出白花黑底来。这样可省去描摹的手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染。</b>就是着色(在没有多色彩纸以前),把剪好的花样涂上各种颜色,使线条分明好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贴。</b>拿搞好的窗花贴在窗纸上,即告完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花剪纸分有季节性和非季节性两种。在过去,春节是妇女显示技艺的最佳时节,窑洞的窗户上、住宅内就成了剪纸的展览室,新婚的媳妇还要给亲戚四邻送自己的剪纸,以展示自己心灵手巧。其次是结婚或办喜事,不仅窗上贴剪纸,而且窑洞周壁都贴,以美化居室增添喜庆气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旧时妇女生活圈子局限于室内的家务琐事,其剪纸内容多为“喜鹊登梅”、“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禽兽一类的图案,反映人的也多是胖娃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还有吉祥如意、富贵长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避邪震妖类的剪纸也较受欢迎。这些大红的剪纸充满民间的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荒凉贫瘠的土窑洞增添了色彩和盎然春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内民间艺人工作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内常年住着一些民间艺人。有做妆花剪纸的,有表演地方文艺节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游览过程中,有人顺便问了一下窗花剪纸艺人,一副像样一点的窗花剪纸一般都在400-500元上下。</p> 窗花剪纸作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饮食民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八大碗与十大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里较有特色的饮食为“八大碗”与“十大碗”,是当地群众操办红白喜事、娶媳嫁人、招待到访贵客或时令节庆准备的特别吃食。完全的“十大碗”包含:红烧肉(9块)一碗、白肉(8块)一碗、猪头肉两碗、黄花菜一碗、海带一碗、豆芽一碗、粉条一碗、芹菜一碗、煎饼一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大碗”则是再由中选择六个热菜和两个凉菜组成。另外,十大碗上菜的顺序和摆放的方位也有一定的讲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九连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陕州地坑院的九连灶是当地传统民居建筑中极具特色的烹饪设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连灶由九个相连的灶眼组成,灶眼大小不一,从大到小依次排列。这种连体设计使得灶台之间相互连通,能够充分利用柴火的热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它高效节能:</b>在使用时,只需在第一个大灶眼处烧柴,火焰和热量会依次传递到后面的灶眼。前面的灶眼火力旺盛,适合快速炒菜;后面的灶眼火力较弱,适合炖煮。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柴火的利用率,节省了燃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多功能烹饪:</b>九连灶的多个灶眼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烹饪操作。比如,一个灶眼可以煮饭,另一个灶眼可以炖菜,还可以同时烧水。这种多功能性使得家庭在烹饪时更加高效,能够同时准备多道菜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社会,九连灶依然被保留和使用,成为了陕州地坑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较大的地坑院是民俗文化园民俗文艺表演的地方,每天定时有文艺节目演出。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对,没有看到这种文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当地还有许多风俗文化。比如,信仰文化、祭拜文化、婚丧嫁娶文化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俗文化园中地坑院之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游带我们游览了前8个地坑院,并讲解了有关的情况后完成了她的任务。剩下的十几个地坑院,我们按照他指出的方向自己游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结束,我们回到了地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坑院通往地面的坡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这样描绘地坑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种描绘还是比较确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地面上,从地面看地坑院,只见一个垒着围墙的方方正正的格子状建筑散布在地面之上。能看见格子里一棵棵树木伸出格子。和地面的树木相互交融在一起。站在围墙边往下看,下面一个个地坑院呈现在你的面前,真的别有一番景致,别有一番感受。这种特别的感觉,不到现场是很难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听说的地坑院,今天终于见到了它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地面上看到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游览结束了,我想:地坑院作为一种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它的建筑形式,它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劳动人民努力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了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但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一种产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以为人们是不可能再去建造新的地坑院用于居住了。但是,地坑院这种民居形式一定会作为历史的遗留产物予以永久的保留。因为它是人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活教材,也是人们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重要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2005.07.09 写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