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是我年少时就知道其大名的一位老一辈革命家,但很多年过去了,除了还依稀记得他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外,其它的我其实都没有记忆,直到这次旅居安顺弥补了我的这一不足,因为,在这里,我参观了王若飞故居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故居陈列馆,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中华北街22号,离我所住的地方不远,我到安顺后不久就去了那里。故居保存得很好,屋宇完整,陈设朴实,让人仿佛穿越了岁月,感受着沧桑和真切。陈列馆为中式风格建筑,大方庄重又气韵飞扬明朗,其对王若飞的介绍则完整清晰,重点突出,图文互映,我被深深地打动,于是我去了那里好几次,写下了此文。我希望这不只是一篇泛泛地参观记事,而是能简记下王若飞那充滿理想追求和不懈奋斗的光辉人生历程,表达景仰之情,留存感动感奋,为自已,为他人,为昨天,为今天,更为明天…。</b></p> <p class="ql-block">故居陈列馆入口,直达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是正房、南北厢房和对厅房组成的明清四合院,占地19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王若飞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庄重朴实,气韵明朗</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门厅里的王若飞雕像</p> <p class="ql-block"><b> ( 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1896年10月出生于一个祖藉在浙江余姚,但此时已迁来贵州安顺多年的富庶家庭。因为家庭变故,王若飞八岁起就由其二舅父黄齐生养育,就读贵阳达德学校。在校期间,他从《木兰辞》中取“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改名为度,字若飞。少小年纪,情怀抱负卓然。</b></p> <p class="ql-block">千古甥舅情(雕塑)</p> <p class="ql-block"><b> ( 二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四” 运动爆发后,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和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肖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中共旅欧总支部”。此后,受党的派遣,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作出了贡献,自已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b></p> <p class="ql-block"><b> ( 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留学归国后,早期历任党内多个要职,包括中共豫陕区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他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先后组织和领导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参与和组织了江苏省无锡、如皋、泰兴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嚣张气焰。</b></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王若飞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伟大壮举,上海市在“三山会馆”为王若飞塑像。</p> <p class="ql-block"><b> ( 四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11月,王若飞接受共产国际委派,在内蒙古地区开展工作,不幸被叛徒出卖在包头被捕。被捕时,乘敌人不备,他把党的文件塞进嘴里,拼命往肚里吞。坐牢期间,面对敌人用假枪毙手段进行的恫吓,他义正词严地说:“这套把戏对共产党人是没有用的。”然后命令说:“开枪吧!”,让国民党特务狼狈不堪。坐牢五年多,他威武不屈,从容镇定,团结难友,坚持斗爭,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注:在王若飞的要求下,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派柯庆施到太原对王若飞进行了全面审查,并作出结论)</b></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包头泰安客栈,王若飞被捕的地方。下图为王若飞被捕后关押的绥远监獄。1936年6月后,王若飞被秘密转解山西,关押在太原陆军监獄。</p> <p class="ql-block">1931年底,黄齐生到獄中探视王若飞,王若飞给黄齐生写了一封离别信,同时为妻子李培之写了一封诀别信,抱定了为革命必死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b> ( 五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4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在阎锡山作出了无条件释放所有政治犯的承诺后,王若飞结束了铁窗生涯,到了延安。在延安,他先后任陕甘宁地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并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他对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提出和推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巩固、建设陕甘宁边区付出了大量心血。</b></p> <p class="ql-block">延安工作期间的王若飞</p> <p class="ql-block"><b> ( 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他随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定后,为促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不畏艰险,往返于重庆一一延安之间,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殚精竭虑,他的风范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尊重和倾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4月7日,在第二天就要乘飞机去延安向中央请示汇报工作的前夜,他还在与周恩来研究工作,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b></p> <p class="ql-block"><b> ( 七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4月8日,他乘坐飞机从重庆回延安,因恶劣气候,飞机在山西黑茶堡触山焚毁,他与秦邦宪、叶挺、邓发、黄齐生等人全体遇难,时年50岁。噩耗传来,解放区人民及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央成立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26人的致丧委员会,毛泽东等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对四八被难烈士的致哀词,</span></p> <p class="ql-block"> 重庆成立了周恩来等130人的治丧委员会,举行了追悼大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列馆里,我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一张图片上,那是他和夫人李培之以及儿子王兴三人的合影,图片配文写道:1938年,王若飞唯一的儿子王兴出生。王若飞投身革命以来,东奔西走,南征北站,到延安才真正全家团圆。看着照片上王若飞一家三人的开心笑颜,想着王若飞的一生,他的理想信念,他的情怀风范,他的忘我奋斗,他为党为国为人民作出的功绩贡献,我的心沉重如坠,眼泪也怎么都禁不住地流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我心中矗立的又一座人生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如雷贯耳,久久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若飞,虽死犹荣,永垂不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