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研学心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8)班 原夏煜</span></p><p class="ql-block"> 早上七点,大巴车穿过晨雾,开向了远方,车轮压过了路面。我一刹那认识到,研学不仅仅只是参观景区,而是用脚步与世界的对话,是真正的“读万里书,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达了丹朱岭景区。据说这里是尧帝的长子丹朱的封地,所以命名为丹朱岭。因丹朱不孝,所以尧传位给了舜。丹朱在此兴修水利,留下了许多功绩后人为了记念他,将他埋于,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突然认识到丹朱岭不仅仅只是一块地理坐标,而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密码。</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到达了井下培训基地。山西是煤炭大省,学生的家长中,有百分之五十及以上的家长参加的工作都与煤矿产业相关,所以此站必不可少。当我穿上工作服,带上口罩,头灯头盔的那刻起,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在踏入地下的瞬间黑暗与恐惧将我包,留给我的只剩下头灯发出的光亮。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瓦斯体验。当爆炸声怦然想起,我害怕得闭上了双眼,随之一团白色烟雾蔓延来开来,这一刻我认识到了,那些矿工不只是煤炭的搬工,更是用生命承担起人民煤炭需求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踏入长平之战去纪念馆,柔和的灯光,透过展柜的玻璃酒落在了青铜箭上,透过这些铁迹斑斑的碎片,仿佛听到了赵军最后的仿徨呐喊在尸骨坑展区,我俯身看向展柜中的尸骨,无论里指骨的孤度,还是头部的裂痕,我无一不感受到战争的形象化。战争的残酷不止于此,赵括领兵四十五余人而归来时,只剩了二百余人,而高平的特色美食烧豆腐,也源于此。自长平之战后,百姓们为了祭奠赵军的灵魂将豆腐比作白起的肉,经炉火的烧烤,再用蒜泥、生姜调味,称为白起肉,以此宣泄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化为烧豆腐。流传至今到此,让我懂得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民族仇恨,而是为了传统承生命延续。</p><p class="ql-block"> 这次研学,我触摸了历史的记忆,可无论是地心深处的一块煤碳,还是战场上的轰轰烈烈,都是时间被遗忘的痕迹。身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应当举起青春的火,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p><p class="ql-block"> 作文围绕研学经历展开,但又不局限于描述研学过程,而是深入挖掘每个地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如对矿工和战争的感悟,展现出作者思想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崔淑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研学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7)班孟信达</p><p class="ql-block"> 今天,学校组织的城市研学活动,让我亲身体验了煤矿工作的艰辛,更深刻铭记了一段沉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入地下:体验矿工辛劳</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第一站是煤矿。当我换上那厚重得仿佛承载着岁月艰辛的矿工服,蹬上沉甸甸、满是沧桑痕迹的雨靴,再将坚硬的安全帽稳稳戴在头上的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为了即将奔赴“战场”的一员。手持矿灯,我们乘坐罐笼缓缓下沉至地下深处(约相当于地下268米)。当门打开,四周瞬间被浓重的黑暗吞噬。拧亮矿灯,一道微弱却坚定的光柱刺破黑暗,仿佛在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上矿车,颠簸着驶向矿洞深处。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地下采矿设备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完全依靠人力的艰苦卓绝,到如今部分作业已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巨大进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幽暗的巷道深处,竟有一间灯火通明的小屋——那是保障矿工安全的监控和调度中心,是黑暗中的生命守护站。</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亲身体验了矿下工作的巨大风险:瓦斯爆炸的瞬间冲击、透水事故的汹涌水流、塌方时的地动山摇。每一个实验都让人心惊胆战,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矿工们就是在这样充满未知危险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劳作。这趟井下之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更在我心中深深烙下了“安全重于泰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望历史:铭记长平之战。</p><p class="ql-block"> 带着对生命与安全的思考,我们走进了长平之战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图片、文字和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廉颇的坚守策略、赵括的纸上谈兵、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惨烈……一幕幕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展馆分区域呈现了这场战国关键战役的始末,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直面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烽火硝烟。</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权力的争夺、决策的失误,最终都化作了无数生命的悲歌。长平之战,如同一面高悬的明镜,映照出战争的残酷本质。它警示我们:和平绝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 我们必须铭记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珍视和平,远离战争,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研学之旅,是一次身体力行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煤矿下的黑暗与微光,让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与安全的意义;长平之战的烽烟与悲鸣,则让我深刻理解了和平的珍贵与历史的沉重。这些震撼心灵的体验与思考,必将沉淀为滋养我成长的宝贵养分, 激励我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更懂得尊重生命、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教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下煤矿的环境和模拟实验的场景,如“浓重的黑暗吞噬”等,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其内心的触动。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很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崔淑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与现实的交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8)班马思语</p><p class="ql-block"> 踏上研学之路,内心满是对未知的期待。当我走进丹朱岭,参与挖煤体验,随后又踏入长平纪念馆,一场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悟之旅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 在丹朱岭,穿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拿上灯,我仿佛真成了一名煤矿工人。当乘坐电梯下到百米深的矿井,那种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感觉难以言表。矿井内,昏暗的灯光在潮湿的墙壁上摇曳,狭窄的道里弥漫着煤炭独有的气息。在导游的指挥下,乘坐了狭小的小火车,知道了许多突发情况,而每一步路都伴随着对矿工的深深敬意。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他们而言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为社会贡献着不可缺少的能源。</p><p class="ql-block"> 矿井中,利用光电等模拟的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模拟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瓦斯爆炸时那震耳欲聋的声响、透水时汹涌水流扑面而来的恐惧,都让我真切体会到煤矿工作的危险,生命在这些灾害前如此脆弱,而煤矿工人却每天都在与这样的危险相伴。</p><p class="ql-block"> 离开丹朱岭,我来到了长平之战纪念馆。踏入馆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场决定战国命运的长平之战。馆内的油画、雕塑都全方面地呈现了长平之战的始末。</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些图片,我的内心深深刺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馆内关于这场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赵国因策略不当,从此一蹶不振。这不仅是赵国的悲剧,更是无数家庭的灾难。</p><p class="ql-block"> 一座写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赵括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赵括虽熟读宾书,却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赵国大败。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空谈,更要脚踏实地去做事。</p><p class="ql-block"> 走出长平之战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丹朱岭煤矿工人体验,让我感到了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脆弱,长平之战纪念馆则让我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战争的残酷。这两次经验交织,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思考。我们应珍惜美好生活,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同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和平成为时代主题。</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p><p class="ql-block">这篇作文围绕研学经历展开,清晰叙述了在丹朱岭和长平之战纪念馆的所见所闻,能从不同体验中有所思考,将历史与现实进行了交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崔淑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煤海探秘与长平之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越时空的生命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 七(7)班 王艺涵</p><p class="ql-block"> 7月1 日当大巴车碾过晨雾时,高平的山峦还沉浸在青灰色的梦里,我们踏上了研学的旅程。一日之间,仿佛穿越了迥然不同的时空隧道,在丹朱岭煤矿的深邃巷道与长平古战场的苍茫黄土间,我感受到了两股来自地底深处的巨大回响,沉重地叩击着心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站:丹朱岭——煤海深处的警醒</p><p class="ql-block"> 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头顶的矿灯成了唯一的光源,我们走进了丹朱岭的模拟井下巷道。四周是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只有矿灯的光柱在狭窄、布满支架的巷道里倔强地切割着,仿佛随时会被无边的墨色吞噬。空气潮湿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味,脚下是粗糙不平的地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这里没有阳光,只有机械的低鸣和矿灯划破寂静的声音,一种无形的压力包裹着我。</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些事故模拟场景。刺耳的警报声骤然撕裂了宁静!眼前模拟的瓦斯爆炸,仿佛一道惊雷在密闭的空间里炸开,巨大的冲击感让我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刺鼻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即使明知是模拟,那瞬间的破坏力也足以让人心惊肉跳。紧接着,我们又体验了透水事故模拟。起初只是细小的滴水声,像时间在黑暗里悄然滴落。但转瞬之间,水声如鼓点般密集、轰鸣,仿佛地下河瞬间决堤!冰冷的水流汹涌而至,迅速淹没了脚踝、漫过膝盖,那股刺骨的寒意穿透衣物,直抵心底。我仿佛看到矿工们在冰冷的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无助身影,黑暗中的水声灌满了耳朵,也灌满了恐惧——原来,在看不见的地下深处,生命可能如此脆弱,瞬间就被冰冷的黑暗吞噬。这趟“煤海探秘”,探到的不仅是地下的宝藏,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敬畏和对操作规程无比重要的警醒。那顶安全帽,在我心中变得无比沉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站:长平之战遗址——黄土之下的悲歌</p><p class="ql-block"> 带着尚未平复的心情,我们乘上大巴,驶向另一个时空。眼前豁然开朗,却是另一种苍凉——长平古战场遗址。广袤的黄土高坡起伏如凝固的波涛,劲风掠过枯草,发出呜呜的回响,像是千年不散的叹息。站在这片曾吞噬了数十万生命的大地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著名的骷髅庙,我们近距离看到了从这片土地深处挖掘出的累累白骨。那些交错堆叠的骸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役的惨烈。我尤其被一枚深深嵌入骨骼中的锈蚀箭镞吸引,它就那样冰冷地钉在那里,像历史凝固的一个残酷瞬间。我的目光与那空洞的眼窝相对,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怆涌上心头。课本上“长平之战”四个字背后,竟是如此触目惊心的真实!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数字,而是眼前这累累白骨,是箭镞上凝固的绝望,是风声里永不停歇的悲鸣。脚下每一寸黄土,都浸透了古老的血泪与呐喊。</p><p class="ql-block"> 一日研学,两处地底世界的回响在我心中交织、碰撞。丹朱岭的黑暗巷道,警示着现代工业中安全为天的铁律,每一滴冰冷的水、每一声刺耳的警报,都是对生命至高无上价值的呐喊。长平战场的苍茫黄土,则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残酷,每一根白骨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和平的珍贵、战争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煤海深处矿工们用生命书写的安全警训,还是古战场上战士用热血铸就的历史悲歌,核心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次研学在我心中种下了两粒种子:一粒是敬畏生命,守护安全,无论身处何方;另一粒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历史的悲鸣化作前行的力量。我们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发光发热,守护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铭记好每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大地,让安全的警钟在每个人心中长鸣不息。</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p><p class="ql-block">文章通过细致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在丹朱岭和长平古战场的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通过对白骨的细致描写,突出了长平之战的惨烈和历史的厚重。一次研学之旅,一段难忘的历史,必将在我们的心里埋下一粒爱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崔淑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探秘历史,感悟长平——研学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8)班王城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平之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怀着对这段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踏上了前往高平丹朱岭和长平之战纪念馆的研学之旅,试图揭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初到丹朱岭,连绵的山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这里是上党地区的重要关隘,也是长平之战的重要战场之一。站在丹朱岭上,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赵军在此修筑长城,抵御秦军进攻的场景。老将廉颇凭借着这里的险要地势,与秦军展开了长期的对峙,为赵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前行,我们来到了煤炭博物馆。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丹朱岭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煤炭开采的历史。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煤炭工人在井下辛勤劳作的场景,深刻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体验到了别样的震撼。穿上工装,戴上安全帽,我仿佛化身为一名真正的矿工。乘坐罐笼潜入地下268米深处的“矿井”,黑暗、潮湿的环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矿工工作的艰辛。了解过去落后的采煤方法,再到现代化采煤场面,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对煤矿生产的巨大推动。当体验到瓦斯爆炸、冒顶、透水等事故模拟场景时,那逼真的声光效果和强烈的震动,让我真切地意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对煤矿工人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丹朱岭,我们来到了长平之战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出土文物和一段段影视资料,我仿佛置身于那场惨烈的战争之中,亲眼目睹了秦军与赵军的激烈厮杀,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p><p class="ql-block"> 展厅尽头的尸骨坑遗址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层层叠叠的骸骨以扭曲的姿态相拥,一枚生锈的箭镞仍嵌在椎骨间。阳光透过高窗斜射进来,在骨头上投下细长的光斑,仿佛历史在无声地叩问。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史料:"白起坑杀赵卒,至今日下冤之。"那些年轻的骨骼,或许也曾有过对阳光的眷恋,对家园的期盼。这里是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赵军降卒的地方,大量的尸骨堆积在一起,让人触目惊心。看着这些尸骨,我不禁想象着当年那些赵军士兵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恐惧和绝望,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我仿佛听到了当年的悲号与呐喊,深刻的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除了尸骨坑,纪念馆中还展示了许多与长平之战相关的文物,如刀币、布币、箭头、带钩等。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长平之战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它们,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p><p class="ql-block"> 返程时路过丹河,河水清澈依旧。老师说,丹河的名字正源于丹朱岭。忽然明白,无论是地心深处的煤层,还是史册里的战争,最终都化作了滋养大地的养分。就像这河水,流过古战场,流过矿井,终将流向更远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这次研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也将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向往,继续前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p><p class="ql-block">作文整体上完成了对研学之旅的叙述,选取的事件具有代表性且细节描写很生动。例如:在丹朱岭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到的历史氛围,以及在煤炭博物馆和长平之战纪念馆的体验,都非常具体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崔淑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