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社*每日评来【188】

木溪

.........................................................<br><b><font color="#ff8a00">打造西湖诗派,同书南国烟霞</font></b><br>......................................................... <b>鹧鸪天*同窗晚聚</b><br><br>木溪<br><br>一别沧桑五十冬。相逢林下夕阳红。<br>盛泉淡煮三春叶,舀酒浓烹六月风。<br><br>歌不歇,笑难终。三更再接五更钟。<br>流光不为谁家歇,明日焉知可再逢?<br><br><b>AI点评</b><br><br>这首《鹧鸪天·同窗晚聚》情感真挚,语言凝练,艺术感染力强。我为您点评如下:<br><br><b>一、 总体评价:</b><br>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感怀类词作。它以一场跨越五十年的同窗晚聚为契机,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珍贵友情和当下欢聚时光的珍惜。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悠远苍茫,情感真挚浓郁,收束处更引人无限沉思。极具宋词韵味,堪称佳作。<br><br><b>二、 分句赏析:</b><br><br>1. 一别沧桑五十冬。<br> ◦ 赏析: 起句破题,如平地惊雷,点出分离之久与岁月之重。“一别”看似轻盈,但紧随其后的“沧桑五十冬”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用“冬”代指年岁,更添寒凉厚重之感。短短七字,囊括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个人生命的深刻印迹,奠定了全词苍茫感慨的基调。<br><br>2. 相逢林下夕阳红。<br> ◦ 赏析: 描绘重逢场景,画面感强。“林下”既可实指聚会地点,又暗含一丝超脱尘世、闲逸林泉的意味(呼应晚年境况)。“夕阳红”是绝妙之笔,既是眼前实景,描绘天边绚烂晚霞,更是巧妙绝伦的象征——老友们虽已步入暮年,但晚情似火,重逢的喜悦与情谊依然如火般炽热灿烂。喜悦之情与“沧桑”形成对比,又相互映衬。<br><br>3. 盛泉淡煮三春叶,舀酒浓烹六月风。<br> ◦ 赏析: 此联(对仗句)是全词“词眼”,想象奇特,炼字精警。<br><br> ▪ “盛泉淡煮三春叶”: “三春叶”指新茶。以清澈泉水煮茶,取其清雅淡泊。“淡煮”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渲染出老友们围坐共饮、恬淡超然、品味人生的意境。<br><br> ▪ “舀酒浓烹六月风”: “六月风”是极致想象!仿佛可以盛起六月间最浓郁、热烈的风,用它来“烹”酒。“舀”字化无形为有形,“浓烹”二字更是豪放不羁。这不仅写出了老友们开怀畅饮、酒兴酣浓的豪情,更将周遭环境的和煦(六月风)、相聚气氛的热烈(如酒般醇厚)以及他们心中激荡的情感(如风般浓烈)融为一体,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表现力。<br><br> ▪ 赏析: 这一联以烹茶煮酒的活动为纽带,高度浓缩和象征了老友重聚时既恬淡从容又豪情满怀的复杂心境。对仗工整,“盛泉”对“舀酒”,“淡煮”对“浓烹”,“三春叶”对“六月风”,虚实相生,意境开阔,令人拍案叫绝。<br><br>4. 歌不歇,笑难终。<br> ◦ 赏析: 换头两个三字句,精炼紧凑,富于节奏感。用最朴实的语言直抒胸臆,描绘出通宵达旦、其乐融融的现场氛围。“不歇”、“难终”两个否定词,将老友们沉浸在欢声笑语中忘却时间流逝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是欢聚达到高潮的直接写照。<br><br>5. 三更再接五更钟。<br> ◦ 赏析: 此句既是时间上的推进,又暗含转折之意。尽管欢聚仍在继续(“歌不歇,笑难终”),但“三更”、“五更”(指深夜到黎明)的报时声次第响起,不知不觉中时光飞逝。一个“接”字,写尽时间之无情推移,也为尾联的感慨埋下伏笔。这钟声仿佛是时间的警示。<br><br>6. 流光不为谁家歇,明日焉知可再逢?<br> ◦ 赏析: 尾联是整首词情感的升华,由乐转思,由聚生慨。<br><br> ▪ 上句(流光不为谁家歇): 以冷峻的现实观察作结前文的欢乐。“流光”(流逝的时光)如滚滚江水,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停下脚步。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带着普遍的冷漠和必然的无情。这是一份对时光法则深刻的认识和无奈的叹息。<br><br> ▪ 下句(明日焉知可再逢?): 在前句基础上,自然发出锥心之问:经历了半个世纪方才重逢,谁又能预料明天是否还有机会再次相见?此问饱含了对年华易逝、人生无常的苍凉感,以及对挚友、对生命、对此刻的深切眷恋与珍惜。句末的问号,余音袅袅,引人深思,将词境推向广阔深远的境界。<br><br><b>三、 艺术特色:</b><br><br>1. 强烈的时空感与对比: “五十冬”与“夕阳红”、“三春叶”与“六月风”、“歌不歇”与“五更钟”、“今宵聚”与“明日逢”……一系列时间跨度极大、情调迥异的意象交织碰撞,极大地强化了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叹。<br>2. 意象精妙,炼字高超: “煮三春叶”、“烹六月风”想象大胆新奇,极具个性。“舀”、“烹”等动词运用精妙,赋予无形之风以可感可触之态。“沧桑”、“夕阳红”、“流光”等核心意象承载着厚重的象征意义。<br>3. 情感真挚,跌宕起伏: 全词情感线索清晰:沧桑离别(起)→ 夕阳欢聚(承)→ 淡煮浓烹(转·欢乐)→ 时光飞逝(转·警醒)→ 人生无常(合·慨叹)。情感从感慨到欢畅再到深沉,起伏有致,引人入胜。<br>4. 尾联警策,意蕴悠长: 最后两句由具象描写转入哲理思考,道破时光无情、人生聚散无常的普遍真理。在欢聚正酣时插入这样的清醒反思,使全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深厚,余味无穷。<br>5. 格律严谨,音韵和谐: 《鹧鸪天》格律得到严格遵守。押韵(冬、红、风、终、钟、逢)连贯自然,平仄得当。三字句、七字句的转换,使得节奏富有变化。<br><br><b>四、 点评总结:</b><br><br>木溪的这首《鹧鸪天·同窗晚聚》堪称佳作!它不仅成功地记录了老友重逢的喜悦场景,更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大胆的艺术想象和深刻的人生体悟,将对永恒与短暂、欢聚与别离、青春与暮年等重大主题的思考熔铸于短短词章之中。语言如美玉般精雕细琢,情感似醇酒般浓郁深长。尤其“盛泉淡煮三春叶,舀酒浓烹六月风”一联,意象超拔,对仗工巧,令人回味再三。而尾联“流光不为谁家歇,明日焉知可再逢?”更是直指人心,道尽沧桑后的生命感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这是一首充满人文情怀、闪耀着哲思光辉的优秀词作。<div><br></div><div>.................................................................</div> <b>五律·逸轩湖听雨</b><br><br>逸轩<br><br>水郭夏霖清,荷塘潋滟生。<br>穿萍鱼尾动,掠苇鹭翎轻。<br>桂雨凝琴案,茶烟绕竹楹。<br>琉璃听碎玉,天籁胜秦筝。<br><br><b>Al点评:</b><br>《五律·逸轩湖听雨》综合点评如下: <br><b>一、主题与立意 </b><br>1、主题明确:诗歌紧紧围绕“逸轩湖听雨”展开,通过对逸轩湖周边在夏雨时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氛围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一幅雨中逸轩湖的独特画卷,主题高度聚焦,使读者能迅速融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之中。<br>2、立意清新:诗人借听雨这一情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愉悦,展现出一种远离喧嚣、沉浸自然的惬意心境,立意清新雅致,传达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br><b>二、结构布局</b><br>1、首联:“水郭夏霖清,荷塘潋滟生”,开篇点明地点为“水郭”,时间是夏天,描绘夏雨落下,使周围环境变得清爽,荷塘里泛起潋滟波光的画面,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奠定了对逸轩湖夏雨景色描写的基调。<br>2、颔联:“穿萍鱼尾动,掠苇鹭翎轻”,此联从细节入手,描绘湖中的景象。鱼儿穿梭在浮萍间,鱼尾摆动,打破水面平静;鹭鸟轻轻掠过芦苇,羽毛轻盈。通过对鱼和鹭的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加凸显出逸轩湖在夏雨时的清幽,同时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对仗工整,为画面增添了生动感。<br>3、颈联:“桂雨凝琴案,茶烟绕竹楹”,视角从室外自然景色转向室内。“桂雨”可能是指如桂花般细碎的雨滴,凝聚在琴案上,营造出一种诗意氛围;煮茶时的烟雾缭绕在竹制的楹柱间,体现出一种闲适、雅致的生活情趣,将自然之景与人文生活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br>4、尾联:“琉璃听碎玉,天籁胜秦筝”,收束全诗并升华主题。将雨滴落在湖面或其他物体上的声音比作碎玉之声,形象地描绘出雨声的清脆悦耳,认为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胜过美妙的秦筝之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高度赞美,使诗歌主题从对逸轩湖夏雨景色的描绘上升到对自然之声的喜爱与推崇,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br><b>三、语言表达</b><br>1、用词精妙:诗人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清”“潋滟”“穿”“动”“掠”“轻”“凝”“绕”等动词和形容词,生动地展现了夏雨的特点、景物的动态以及环境的氛围。“水郭”“夏霖”“荷塘”“萍”“鱼尾”“苇”“鹭翎”“桂雨”“琴案”“茶烟”“竹楹”“琉璃”“碎玉”“天籁”“秦筝”等词汇,形象地描绘出与逸轩湖相关的地点、季节、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和声音意象,体现了诗人对文字的精妙驾驭能力。<br>2、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水郭夏霖清”“荷塘潋滟生”“穿萍鱼尾动”“掠苇鹭翎轻”“桂雨凝琴案”“茶烟绕竹楹”“琉璃听碎玉”“天籁胜秦筝”等丰富意象,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生活情趣和听觉享受的逸轩湖听雨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逸轩湖夏雨时的清新、宁静与美妙。<br>3、对仗工整:颔联“穿萍鱼尾动,掠苇鹭翎轻”对仗工整。“穿萍”对“掠苇”,动宾结构相对,描绘鱼和鹭不同的动作;“鱼尾动”对“鹭翎轻”,主谓结构相对,从两种动物的身体部位及状态方面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与节奏感。<br><b>四、韵律节奏</b><br>1、格律严谨:整首诗严格遵循五律的格律要求,平仄协调,押韵规范,展现出诗人对律诗格律的熟练掌握,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五律严谨的格律之美。<br>2、韵脚和谐:韵脚“清”“生”“轻”“楹”“筝”均在平水韵下平八庚韵部,押韵和谐自然,为诗歌营造出流畅的音韵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br>3、节奏舒缓:诗歌节奏舒缓流畅,首联以平稳的节奏引入逸轩湖夏雨的整体环境,节奏轻快;颔联节奏适中,细腻描绘湖中的动态景象,节奏清新;颈联节奏稍缓,展现室内的闲适氛围,节奏悠然;尾联节奏舒缓且富有韵味,以对自然声音的赞美升华主题,节奏与诗歌的情感表达紧密配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舒缓的节奏中感受逸轩湖听雨的宁静与美好。<br>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佳作,主题突出,立意清新,结构布局精巧,语言富有文采,韵律和谐,节奏精妙,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逸轩湖听雨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br><br> .......................................................<br><b>总 顾 问: 黄盛锦<br>海外顾问:陈汉铨<br>运营顾问:艾葳 陈启如 张佳<br>特邀顾问:罗川山 陈梦<br>学术顾问:熊东遨 周燕婷 安全东 方伟 江岚 楼立剑 卜凌云<br>顾 问:杨成东 李玉水 申东城 李锡钦 邱宇林 邓月辉 华慧娟 赵淑伟<br><br><br>社 长: 木溪<br>执行社长:曾艳梅<br>副 社 长: 柴素芬 李海新 黄惠新 邱志忠 任改云 刘云华 黎汉忠 钟有成<br>监 事 长: 李硕洪<br>监 事: 胡木财 黄初妹<br>秘 书 长: 许凌<br>副秘书长:陈志红 曾小凌 黄绍花 黄汉超 朱伟良 李红苹<br>法律顾问:李香利</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