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八中校刊2025年第27期(总第27期)

高平八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研学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 八(3)班毕皓 童 </p><p class="ql-block"> 踏入基地,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每一寸土地都是蕴含着知识的宝藏,去探寻属于这五天的知识堡垒。</p><p class="ql-block"> 在这五天的基地生活中,我领会到了不同领域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农业实践课程中,我亲身体验了下地劳作,除草、采摘,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我还是筋疲力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也为我们讲解了二十四节气,节气歌我可是从小就会背,但是时至今日才知其妙用,原来啊,它就像是农民的日历表,告诉从古至今的人们何时播种,何时丰收。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世界、人类、未来。</p><p class="ql-block"> 与农业课不同,手工课却如同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课程让人目不暇接,例如形态各异的面塑,以假乱真的纸藤花,奇妙精巧的鲁班锁......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象征着华夏文化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法律的制定规范了行为的运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普及了一些法律的知识,比如: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我们在法治课上也进行了模拟法庭,而我也很荣幸的在里面扮演了审判员的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案件审理过程,我不仅了解了法律的程序和威严,更明白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每一次辩论、每一次裁决,都让我对法律多了一份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除了课程学习,晚间活动也十分精彩。红色观影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感悟分享也让我们交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联欢晚会同样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闭营仪式上,回顾这几天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不舍和感动。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成长和友谊。这次研学,让我学会了独立,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这里纪律严明,教官对我们也很严格,我们在这里累并快乐着。正是因为规则的约束,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享受更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晋城实验基地的研学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我将带着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这篇作文以研学旅行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课程体验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五天研学中的成长与收获。</p><p class="ql-block">1.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初到基地的感受写起,详细描述了农业实践、手工课、法治课等不同课程体验,再到晚间活动和闭营仪式,最后以感悟作结,脉络清晰。</p><p class="ql-block">2. 内容充实,体验真实。作者选取了多个典型课程进行描写,如农业实践的辛苦、手工课的多样、法治课的庄严等,细节描写生动,如"筋疲力尽"的面塑、"以假乱真"的纸藤花等,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真实体验。</p><p class="ql-block">3. 感悟深刻,立意积极。文章不仅记录了活动过程,更注重写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如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对法律威严的敬畏等,结尾的升华也自然合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靳宁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行践知,点亮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3)班范露佳</p><p class="ql-block"> 在晋城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五天研学,是一场汗水与收获交织的成长之旅。高强度的课程安排、严苛的训练要求,让我在疲惫中不断突破自我;而每一次咬牙坚持后的蜕变,都让我对“成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 在基地中我们踏入科技馆,巨型机械矩阵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齿轮紧密咬合,连杆上下摆动,在光影交错中宛如精密运作的钢铁生命体。老师一边操作演示,一边讲解杠杆原理与齿轮传动的奥秘。随后在电磁展区,指尖触碰静电球的刹那,彩色电弧骤然跃动。大家争相体验“怒发冲冠”实验,此起彼伏的惊叹与欢笑中,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变得鲜活而有趣。</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农耕园。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扑面而来,蔬菜大棚里满是勃勃生机。豆角藤蔓顺着支架蜿蜒攀爬,黄瓜躲在翠绿的叶片间若隐若现。我们握着小锄头,笨拙却认真地除草;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果实。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但当袋子渐渐被新鲜蔬菜填满,内心满是收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面塑课上,五颜六色的橡皮泥与塑型工具整齐摆放。老师展示的醒狮范例威风凛凛,狮头昂首,鬃毛飞扬。我们从揉圆狮头学起,用红色、金色橡皮泥捏出立体狮脸,借助工具压出纹路。经过反复调整,当一只栩栩如生的醒狮在手中诞生时,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离开基地那天,大巴车缓缓开动,我望着窗外庞大的基地,口袋里还揣着没晾干的橡皮泥醒狮。五天的时光像把钥匙,打开了课本外的世界——原来知识可以是机械臂的精准,是泥土里的新芽,是指尖的温度,更是烈日下不倒下的身影。这段旅程教会我的,远比五天本身更长久。</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p><p class="ql-block"> 本文紧扣“实践出真知”主题,通过科技馆、农耕园、面塑课三个场景完整呈现认知提升过程。每个实践场景都有细节描写如“彩色电弧骤然跃动”“豆角藤蔓顺着支架蜿蜒攀爬”,信息量饱满。情感变化自然真实,从"笨拙却认真"到"满满的成就感",最后升华到对知识的重新认知。结尾段立意较好,但“远比五天本身更长久”的表述稍显普通,可更具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靳宁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行走中触摸世界的温度</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3)班张怡然</p><p class="ql-block"> 当大巴车驶离城市,窗外的高楼逐渐变成连绵的稻田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次研学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到了基地之后,我们仔细观摩着这座建筑,它仿若从天地画卷中生长而出,远处山峦如淡墨勾勒的轮廓线。清风裹挟着草木的清甜掠过檐角,耳边的鸟啼声不绝,让我本来就对这次研学充满期待的心再次跳跃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开幕仪式上,台上的教官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讲着在这五天我们将要度过的课程、注意事项以及宿舍内务如何整理,我看着教官为我们准备的“方块被”整理教程视频,心里早已是跃跃欲试了,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独立生活,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包括以前叠被子一直秉承着叠起来就好的理念,导致心中对教官空中所说的方块被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就是换一种方式叠被子而已,也没什么难的,但这个想法在第二天宿舍叠被子的时候被彻彻底底消灭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在洗漱完毕后,我便慌慌张张的跑到宿舍叠被子,第一遍不出意外,我叠的很丑,七歪八扭的被子在皱皱巴巴的床上摆着,我撇了撇嘴,怎么和视频上教官的不一样呢?脑中再次回想着视频里的教学步骤,就当我一步一步重新叠的时候,教官一声集合哨把我们都叫了出来,我只好把叠了一半的被子放在床上,穿上鞋子立刻跑了出来,在教官检查内务评分后,我们宿舍又不出意外的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差字,我挠了挠头,自信心早已摧毁大半,第一条“拦路虎”彻彻底底把我绊倒了。</p><p class="ql-block"> 绝对不能放弃!虽然连续几次都是差,但是如果就因为几次的失败就这么轻易放弃,才是真正失败,后面几天,我们宿舍的人聚在一起琢磨着教程,一步一步,多次重复,终于有所改进,被子和床单也不再是皱皱的,而是变得平展整齐,评分也慢慢变高,一切都在慢慢变好。</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这几天教官一起带我们进行团建活动,大家在一起跳舞,做游戏,在脑力和体力方面进行大比拼,在户外活动中体会热情与活力,增强体质与魄力,并且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一句“加油”一句“谢谢”一句“再坚持一下”,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渐渐的,也越来越融入了这个大集体。</p><p class="ql-block"> 基地的课程丰富有趣,手工课,劳动课,科技课实践课等等等等我们都体验了,尤其是在实践课上模拟法庭的活动上,我扮演的是审判长一角,在宣读审判书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明明是那么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感觉,道法书上的文字仿佛脱离纸本,一个个跳跃在我眼前,关于宪法的各项知识点有了深层理解,不仅仅增强我们对课本上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研学之旅,是一场打破边界的觉醒。当我审判台上宣读审判书时,课本里的宪法知识突然有了温度;在生态农场亲手种下幼苗,才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深意。那些在课堂上抽象的理论,在实地考察中化作鲜活的认知;与同伴协作完成游戏时,摩擦出的不仅是思维火花,更是对团队力量的全新体悟。原来,最好的成长不在三尺讲台,而在丈量世界的脚步里——它教会我用好奇拆解未知,用实践验证真理,也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永远生长在探索与思考的土壤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文章围绕研学实践展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成长感悟,主题鲜明。 详细描述了叠被子、团建活动、模拟法庭等经历。情感流露自然,如叠被子受挫后的坚持、团队合作的快乐,能引发共鸣。 结尾升华主题,将实践与知识学习结合,但分析稍显简略。 本文以研学实践为载体,生动展现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若能在思想深度和细节描写上再下功夫,可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靳宁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晋城研学记:在实践中汲取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八(3)班杨鑫喆</p><p class="ql-block"> 当客车缓缓驶入晋城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阳光下的教学楼与训练场交相辉映,一场充满未知与收获的研学之旅就此展开。五天时光里,我们体验了剪纸的精巧、烹饪的乐趣,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科技馆里的科学启迪与团建活动中的协作感悟。</p><p class="ql-block"> 科技馆的探索像是一场与物理世界的对话。当老师启动火花放电装置的瞬间,紫蓝色的电弧突然在金属球间跃动,时而如分叉的闪电划破空气,时而像缠绕的光带旋转起舞,伴随着“滋滋”的声响,引得众人惊叹。“这是高压电场使气体电离产生的放电现象,”老师指着装置解释,“就像自然界的闪电,都是电荷在寻找释放的路径。”我凑近观察,看着电流随着装置转动不断改变轨迹,课本上“静电”“电场强度”等抽象概念,忽然在眼前的光影中有了清晰的模样。我们还亲手操作了滑轮组模型,看着轻轻一拉便能提起重物的瞬间,真切体会到“省力杠杆”的奇妙;在光学展区,通过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带,才明白彩虹的形成原来藏着光的折射奥秘。每一个实验都像一把钥匙,让我打开了科学世界的一扇扇小门。</p><p class="ql-block"> “合力建塔”的团建活动,则是一堂生动的协作课。老师将我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面前放着一套特制道具:底部平整的方形木块充当“塔砖” ,一个带有挂钩的金属框架连接着十几根长短一致的绳子,这便是我们建塔的“起重机”。游戏规则是,大家要站在规定区域,每人握住一根绳子,通过合力拉扯控制挂钩,将木块从起点运送至终点的指定位置,层层堆叠搭建高塔,期间手不能触碰木块,塔若倒塌需重新开始,最先搭好且塔保持3秒不倒的小组获胜。</p><p class="ql-block"> 起初,我们组状况百出。大家急于求成,各自为政,有人用力过猛,有人方向不一致,挂钩像个醉汉般摇摇晃晃,木块刚吊起就“哐当”掉落,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时间也一分一秒流逝。“这样不行!”组长迅速调整策略,“我们先确定一个总指挥,其他人听指挥统一发力,拉绳子时慢一点、稳一点。”随后,组长担任总指挥,根据木块的位置和角度,大声发出指令:“左边的绳子松一点,右边的稍微用力,稳住,慢慢往上提!”我们全神贯注,紧盯木块,依照指令调整手上的力度,随着默契逐渐提升,木块终于稳稳地落在了第一块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接着搭建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都充满挑战。当搭第四层时,一阵微风拂过,高塔开始晃动,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好在及时调整,稳住了局面。最后一块木块吊运时,全场都安静下来,所有人屏气敛息,我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挂钩,一点点将木块靠近塔顶,当它精准就位,高塔成功屹立,我们激动地欢呼起来,尽管不是第一名,但这份通过协作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让每个人都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离营那天,回望基地的大门,科技馆里跳动的火花与团建场上竖起的“高塔”在脑海中交织。这次研学让我懂得,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字里行间,更藏在亲手实践的每一个瞬间;而成长的路上,既要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索,也要学会与他人并肩前行。那些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与感悟,终将成为我们未来路上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继续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文章内容充实,成功塑造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成长主题,选取科技馆探索和团建活动两个典型事例,生动展现了研学收获。通过视听结合的多感官描写(电弧的视觉、放电的听觉、搭建的触觉),将抽象的学习过程具象化。特别是“合力建塔”部分,通过动作分解(准备-失败-调整-成功)的叙事节奏,生动诠释了团队协作的要义.语言流畅优美,善用比喻(“科学世界的一扇扇小门”)、拟声词(“滋滋”“哐当”)等修辞手法。科技知识表述准确,动作描写传神(“屏气敛息”“小心翼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靳宁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蝉鸣里的成长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 八(3)班郭琳霏</p><p class="ql-block"> 蝉鸣盛夏,我怀揣雀跃期待,踏上驶向晋城市实践基地的校车。校车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肆意流淌,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争着分享对未知体验的憧憬,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p><p class="ql-block"> 刚踏入基地,整洁又满溢活力的环境瞬间抓住我的目光。规整的建筑、葱郁的绿植,连空气里都飘着新鲜与期待的味道,让我对接下来的日子愈发好奇。开营仪式上,教官们依次亮相,身姿挺拔如松,自我介绍时声音沉稳又带着亲和力,一下让我对即将开启的实践生活,多了几分踏实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基地为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让我们在不同的知识海洋中畅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庭课,起初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知识,让我们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我们还根据真实案例模拟了一场庭审环节。进入法庭,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审判长、公诉人、书记员、辩护人等机关工作人员的布局规整有序,高悬的国徽闪耀着金色光芒,法槌静静躺在桌上,仿佛随时准备敲响正义的强音。我扮演的是角色是公诉人,拿到剧本时,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和指控逻辑,让我多了一份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陈述事实时,喉咙里像堵了团棉花,紧张得声音发颤,但是我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很顺利的说了下去。由于时间的原因,庭审很快结束了。这堂法庭课,不只是模拟庭审流程,更让我触摸到法律的温度。那些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守护公平的武器。</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其他的实践课上比如农业课,老师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了许多社会知识,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本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需要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闭营仪式上,我偷偷的流下了眼泪,心中有不舍,舍不得这里的教官,舍不得跟同学们在一起团结的时光。这次的研学之旅,将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选材紧扣“成长印记”主题,通过法庭课和农业课两个典型事例展现实践收获。细节描写生动,如“喉咙里像堵了团棉花”“高悬的国徽闪耀着金色光芒”等语句富有表现力。情感发展自然真实,从开篇的期待到结尾的不舍,形成完整的情感弧线。语言流畅优美,善用比喻修辞(如“欢声笑语肆意流淌”“眼睛闪着好奇的光”)结尾的成长感悟可更个性化,避免套路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靳宁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研学之旅:收获与成长的点滴</span></p><p class="ql-block"> 八(3)班焦雅婷</p><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的闹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划破了研学基地的寂静。我们揉着酸胀的眼睛,在晨光中开始了一天的淬炼。这五天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一场关于集体与个人的精神锻造。</p><p class="ql-block"> 军训场上,阳光像熔化的铁水倾泻而下。站军姿时,我的小腿肌肉不受控制地颤抖,汗水顺着脊椎流下,在衣服上画出一道蜿蜒的溪流。最难忘的是烈日下的训练,阳光晃的人睁不开眼 ,但教官说:"铁要经过淬火才能成钢。"我们挺直腰板,任凭阳光照射,仿佛真的在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极速60秒 ”团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教官在每个连队面前摆了一副卡片 ,上面有着不同的图片 ,一共有30张 ,需要在60秒内 ,将卡片从1~30排列好,最快的连队获胜 。起初,我们急于求成 ,各自记各自的 ,但是效率很低 ,后来,我们开始分工 ,每个人负责记几张图片 ,通过多次的努力 ,调整好心态 ,全力以赴 ,最终以30秒的成绩获得了胜利 。在60秒内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和挑战 ,不仅需要有效的分工,还需要互助支持,我们认识到了每个人的任务和角色都是重要的 ,学会了如何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分配任务和合理安排时间 ,这使我们能高效的完成任务和挑战 。</p><p class="ql-block"> 内务整理是最意想不到的成长课。第一天,我们的被子像发酵失败的面团,洗漱用品散落一地。但在教官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三分叠七分修"的叠被技巧。到第四天,我的被子已经能叠出棱角分明的"豆腐块",牙刷和牙膏在脸盆里排列得像受检的士兵。最让我感动的是室友们互相帮助的场景:有人帮忙铺床单,有人整理衣柜,宿舍被整理的整整齐齐 。</p><p class="ql-block"> 闭营仪式上,教官说:"这五天,我看到你们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个整体。"回望这段日子,我忽然明白,军训教会我们纪律,团建教会我们信任,内务教会我们自律。这些品质就像淬火后的钢,让我们的青春更加坚韧。当大巴缓缓驶离基地时,窗外的景色渐渐模糊,但这段淬火般的经历,必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评语:选材典型,紧扣研学主题,通过军训、团建、内务三个板块完整呈现成长历程。细节描写生动(如“被子像发酵失败的面团”),但“极速60秒”部分过程描述稍显冗长,可更精炼。善用比喻修辞(“阳光像熔化的铁水”),动词精准(“划破”“倾泻”)。建议加强心理描写层次性,注意标点规范。若能突出某个瞬间的顿悟(如咬牙坚持时的心理突破),文章会更出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指导教师:靳宁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