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海中学的工作时光从1981年1月至1991年7月,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职务。其中1988至1989学年度,被调至南阳中学,担任副校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下乡支教半年 解决无师之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1月,我以全优三好生的佳绩,毕业于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当毕业证书上的墨迹悄然风干,当三尺讲台的轮廓在晨光中渐显清晰,我深知,自己终于站在了梦想的起点。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教育之路从此不再只是书本上的铅字与课堂中的模拟,而是化作脚下坚实的土地,成为需要用爱与责任耕耘的沃野。当我拿到《工作分配介绍信》时,心情无比激动,能够被分配到历史悠久的老完中——东海中学,深感自豪(同班的启东籍学生共有17人,仅有两人被分配到老完中)。然而,一个严峻的考验正悄然来临,由于一位教师不服从调动,导致聚阳乡中无高中物理教师。当我拿到东海中学课程表的情况下,学校党支部书记兼职校长沈启章找我谈话,告知我需要借调至聚阳乡中,承担高二毕业班物理课的教学任务。我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到办学条件很差的聚阳乡中工作半年,为学校解决了一大难题,更为聚阳乡中解决了无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瞬间,心跳与粉笔的轻响同频共振。学生们澄澈的目光如星辰闪烁,求知的热望似春芽破土。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旅程。那些精心准备的教案,在真实的课堂中化作灵动的对话;那些反复打磨的教学设计,因学生的思考与质疑而迸发出新的光芒。从那时起,我深感责任重大,力争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那些曾经看似枯燥的物理定律,在我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他们也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我的期待。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顺利送走了该校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当年高考成绩不错,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赢得了该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赞誉。在县、区的教育工作视导中,我作为典型人物受到了表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7年团委书记的追求与使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8月,我回到东海中学,自此担任团委书记一职,直至1988年7月。同时,我还兼职秘书、治保主任、学生宿舍管理以及卫生评比等工作,每周上8节初中物理课。每天从早忙到晚,工作时间常常超过十二个小时,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我的办公室在校长室,同事包括沈启章书记、龚裕天校长、张介龙副校长,后来又增加了秘书黄凯旋,分流了我的秘书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担任团委书记的7年间,我竭尽全力创新团的工作。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特点,以“做一等工作,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且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创办了业余团校,通过轮训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加强了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学党章小组,努力培养优秀团干部入党。1986年6月,经过我长达两年的精心培养,校团委副书记、高三1班团支书陈卫菊同学光荣入党,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二个学生党员(文革后第一个)。她毕业后担任了向阳乡团委书记,几年后晋升为希士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其成就甚至超越了大学毕业生。 1986级文科班支部书记、校团委副书记张健,也是学党章小组中的主要学员,被校党支部列入纳新对象。他工作能力强,是我的得力助手,经常为全校提供主题团日活动的观摩会,代表启东市参加了南通市的团代会 ;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入了党,毕业分配至南京化工学院担任团委书记 ,同时也是该院的党委常委,现为南京工业大学组织部长、常委。他虽在南京工作,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师生间关系融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开展了学习前线英模的活动,组织了“英雄在我心中”、“战士在打仗,我们怎么办?”等主题的大讨论;安排学生聆听英模报告的录音、观看录像,绣制“战士万岁”的锦旗,开展向前线战士“写一封信、献一份礼,表一颗心”和与前线战士“比年龄、比生活、比理想、比奋斗、比贡献”的五比活动。这些活动在南通市的《团的情况》刊物上连续四次进行了报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积极倡导下,一场旨在抢救大熊猫的捐款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随后,向全县发出了倡议,全县各校纷纷响应,掀起了一股抢救大熊猫的捐款热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自1982年秋季起,开始了目标管理的初步尝试,在高一1班团支部率先开展“三年定向立志达标”的试点工作,把每个团员的学期志向精心汇编成册,命名为《志向集》。发起了“谁达标谁光荣”的激励活动,将宏伟的理想与短期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县教育局团委下发了文件,将这一创新做法推广至全县。定向立志达标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该团支部荣获县团委颁发的“先进团支部”称号,支部书记陈健被省团委、教育厅评为“优秀学生干部”。1985年高考,该支部班级的升学率列全校各班之首,团支书陈健凭借着省“优秀学生干部”,加10分投档,恰达本科线,最终被南通医学院录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春,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组建了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县教育局团委下发了1985年5号文件,推广了我校的实践教育活动计划。5月17日,县教育局与县团委在我校联合召开了“实践教育活动现场观摩会”,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各校的实践教育活动的进程。在县团委九届二次会议上,介绍了其做法与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开展“立志、勤学、实践、成才”八字系列活动,增强了基层支部的自主运转能力。全校共有36个八字系列活动方案参加县级比赛,其中23个方案荣获一、二等奖,获奖数占该次竞赛总奖数的63%。11个方案被收录进启东县的《优秀方案集》,另有4个方案被收入南通市的《优秀方案集》,学校团委因此被县团委、县教育局评为“八字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此外,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启东腾飞献一策”活动,专门召开评审会,对收集到的300多条建议进行认真评审和论证,并转交给县农业局、环保局等部门。这一活动为启东的经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学校团委也因此被县团委评为先进集体。1987年5月5日,启东县电视台对此活动进行了实况报道,我也首次登上了电视屏幕,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士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做好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成立了“学习方法研究会”,并开展期中、期末学习竞赛,举办“最佳学习方法”小论文竞赛以及各种征文、影评比赛,演讲比赛、数理化大奖赛、百科小知识竞赛。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显著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学习质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党支书记沈启章(左6)与团委干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7年磨一剑 理想丰碑映辉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担任团委书记的七年里,我始终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积累了诸多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宝贵经验,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南通和启东的相关刊物、广播以及电视节目曾三十余次报道了我校共青团工作的突出表现。1987年,启东县《团的生活》第三期刊登了长篇通讯,以《为了在没有完全成熟的心中树起理想的丰碑》为题,详细介绍了我校团委的先进事迹。在这7年中,学校团委共十六次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其中两次受到省级表彰,四次获得南通市表彰,十次得到启东县表彰。学校团委成为了启东县团委的一面旗帜,南通市团委的典型单位,省团委的表彰单位,这段时光无疑是东海中学团委工作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团委于1984、1985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讲台上的坚守与超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海中学工作的岁月里,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德育工作,还积极投身于初中物理教学。通过强化教学流程的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细致批改作业,并耐心地进行课外辅导与考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注重精准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致力于在每一堂课中追求卓越,实施因材施教,尤其关注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力求帮助他们克服难关,提高整体合格率。从1983年到1989年,我连续六年担任初三物理的教学工作,每一次会考和中考成绩均名列全区乃至全县前茅。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我带领的学生在会考中取得了平均成绩91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县第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由于我对教育事业的敬业奉献和扎实努力,我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连续三年(1986、1987、1988),被县委、县政府记大功,这不仅实现了小时候“报上有文、榜上有名、广播中有声、银屏上有影”的梦想,更是对我坚守和超越的最好肯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南阳中学副校长的创新实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8年8月,组织上将我调至新完中——南阳中学,担任副校长一职。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接受了这一任命,并克服了条件艰苦、福利欠佳等重重困难,说服了爱人,提前到南阳中学报到。我的办公室在行政办公室,校长室与教导处合用,人员包括陈汉新校长、张卫民和陈友文两位副校长,以及胡寒松主任和吴卫丰副主任。我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工会工作和初三毕业班工作,均干得比较出色。我撰写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在全县的德育工作会议上,获得了县教育局陈振前局长的高度赞赏。我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深化《行为规范》教育的“十字”活动法,即一读、二看、三背、四讲、五议、六做、七查、八订、九比、十评。这些创新举措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学风也焕然一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真抓好初三毕业班工作,上两个班的初三物理课,每周八节课。经常召开师生会议,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确保毕业班工作稳步推进。1989年中考,南阳中学小中专和高中录取人数比上一年翻了一番,为该校的中考翻身仗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我在汇龙区物理教师好课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在启东县物理教师好课评比中斩获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积极支持学校的团队工作,指导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得到了县团委的肯定,又因为我曾是个比较资深的团委书记,所以成为了启东县第十次团代会上教育系统唯一的特邀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南阳中学工作的一年里,我的家庭生活相对稳定。宿舍、教室和办公室相距不远,上班十分便捷。妻子上初二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儿子上南阳小学一年级,参加过儿子的一次家长会,也是唯一的一次。然而,由于我水土不服,身体经常不适,在该校工作一年中,先后患上了化脓性咽喉炎、慢性结膜炎及白血球低等疾病,因此向组织提出了调离南阳中学的请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2年政教主任的责任与担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8月,我的请求得到了组织的批准,被调回东海中学,担任政教处主任及党支部委员,直至1991年7月。党支部委员是通过差额陪选被选上的,结果落选了学校的一位副校长。我作为学校政教处的创始人,与陆士新和陆曙斌两位同事共同开展工作,陆士新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陆曙斌担任学校团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深知政教工作的繁重与挑战,但并未退缩,毅然承担起这份责任。为了创新德育工作,成立了“德育提高班”,吸收受到处分或表现欠佳的学生参加,组建学雷锋小组,引导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定期进行思想汇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许多学员拿到了德育提高班的毕业证书,少数学生更是脱颖而出,成为了学生干部,甚至考上了大学。这一创举得到了市局领导和校党支部的高度肯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我定期召开班务工作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布置当前任务,并组织了“班主任工作测试”及“班主任工作论文竞赛”等活动,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此外,我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大力弘扬正气,激励学生的良好行为,每月都会在全校评选出若干件新人新事和不文明事,1990至1991学年度,全校共评选出新人新事138件,不文明事37件,校内重大新闻22件。通过这种方式,大张旗鼓地表彰了先进、树立了典型,狠刹了歪风邪气。深入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的活动,组织了相关知识竞赛、手抄小报竞赛以及“赖宁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此外,还发起了“我为团旗增晖”和“我为校园添彩”的星期六义务劳动。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举办了大型的优秀作业展览活动,设立了两个展览室,评选出“优秀作业”和“优秀组织奖”。还开展了“迎五四学习竞赛”活动,设立了期中考试进步奖,并展出了优秀试卷,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了“让精神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获得了南通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我与东海中学的情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海中学,作为启东市八所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之一,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在那里辛勤耕耘了十年,承载了我深厚的情感。自1991年7月告别这片热土后,调至启东市海东区教育工作组工作,因教育工会与初中教学等工作,与母校的联系较多,所以我多次重返这片充满记忆的校园,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更有幸的是,我曾受邀参与学校的40周年校庆,共同见证它的辉煌历程。然而,随着2015年近海初级中学和向阳初级中学的并入,学校更名为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并整体搬迁至启东市高新区,转型为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标志着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年春天,原校址的主体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应声倒下,那些承载着无数师生欢笑与泪水、见证晨昏更替与奋斗岁月的砖瓦,尽数化为尘土。自1956年建校以来,历经68载风雨,东海中学曾在启东市的教育版图上闪耀夺目,而今却悄然消逝。但消逝的仅仅是建筑的躯壳,教育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在新校区,琅琅书声依旧响起,学生们在崭新的环境中继续着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而我,作为一名资深的东海人,将对母校的回忆珍藏在心底,化作教室里粉笔与黑板的交响乐章、操场上奔跑的青春剪影,以及校训“天道酬勤”所赋予的坚定信念。这些记忆与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海中学标志性建筑——启东第一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十四项荣誉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期间获得的各类荣誉共14次。其中,1次受到省团委表彰,2次受到南通市级有关部门表彰,4次受到县政府表彰,7次受到县级有关部门表彰。分别为:1984年12月,被县教育局团委评为“优秀团干部”;1985年12月,再次被县教育局团委评为“优秀团干部”;1986年3月,被启东县政府记大功;同年4月,被南通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同年5月,被县团委评为“优秀团干部”;1987年5月,被省团委命名为“青春献七五标兵”;同年9月,再次被启东县政府记大功;1988年5月,被南通市团委评为“腾飞奖先进个人”;同年7月,第三次被县教育局团委评为“优秀团干部”;同年9月,第三次被启东县政府记大功;1990年2月,被市教育局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同年5月,被市团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年12月,被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1991年3月,被启东市政府记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