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普光禅寺

猫师傅2021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省辖地级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张家界市因旅游建市,是湖南开放的窗口、迎宾的客厅、全域旅游的龙头和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被誉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 普光禅寺古建筑群,又名白羊古刹、普光寺,位于张家界市区人民广场附近。<div>  相传600多年前的一天,驻永定卫指挥使雍简在这山坡上看见一群白羊,便骑马追赶,不料白羊一下钻入土中,他感到奇怪,便命人挖掘,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银子。他把这件事奏明当时的永乐皇帝,皇帝大悦,敕命就地取材建寺,并赐名普光禅寺。所以普光禅寺寺院大门上方的匾额写着“白羊古刹”,后来,一些人借此风水宝地,先后在普光禅寺一带建起了嵩梁书院、城隍庙和文庙等古建筑,统称为白羊古刹。<br></div> 普光禅寺建筑群是集寺、观、祠、坊、阁为一体,具有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融释、道、儒文化于大成的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较高的地位。 普光禅寺位于建筑群最左面,大山门正上方有“普光禅寺”4个金色的大字,朱漆红色,古色古香。左右两边耳门分别题着“慈云普护”、“觉路光明”,向众生宣扬着佛教慈悲为怀、见性光明的教义。大山门是三开间硬山墙式建筑,山墙呈弧状弓形,山门在明间入口处突起成歇山顶,做成歇山与硬山相结合的屋顶形式。 大山门内两侧的门神。 二山门即天王殿,是普光禅寺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二山门是抬梁式建筑,为三间单檐歇山,抬梁式构架,檐下有斗拱四辅作,所供四大天王是近年来重塑。 二山门与大雄宝殿之间有广庭。 左右原来的钟、鼓楼已毁,代替为1982年后重建的八角重檐攒尖亭。 大雄宝殿是普光禅寺的核心建筑,单檐歇山。前面檐廊明间柱子上有金色盘龙立雕一对。 大雄宝殿后面有廊与罗汉堂相接,罗汉堂成工字形平面,屋顶交错勾搭,形成复杂而又灵巧的造型。楼下罗汉殿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于清乾隆41年(1776年),是保存明代原始建筑风格较多的殿堂。整幢殿堂木材主件几乎无一根是不弯曲的,“柱曲梁歪屋不斜”,堪称寺内一绝。 大雄宝殿与罗汉堂间有水火二池,为全寺风物景观之最,多少年来,以其构造之奥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和叹为观止。火池位于西,长年不积水,一般雨量边下边渗,若遇大中雨纵稍有积蓄,雨停即荡然无存,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充满神秘气氛。水池位于东,其水清涧,长年不涸,且水平永远保持一线。《西游记》通天河传说中有云:当初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由通天河中一老鼋护渡西行,取经东返,又是老鼋护渡过河。在渡河时,老鼋得知唐僧忘记了在佛祖处代它问寿之事,心中闷闷不乐,后又得知唐僧曾向阿难、迦叶供赠了唐王御赐的紫金钵,心中顿时大急,一气之下便沉入河底,造成了唐僧师徒溺水,全部经卷浸湿。后经卷虽晾晒干,但佛本行经却残缺不全。后人为从心理上弥补经卷残缺的过失,虚心忏悔,就在池中塑老鼋护渡石雕一座,让老鼋张口接受布施;凡向老鼋口中投掷硬币者,可念“消灾解厄,增福延寿”,意在祈祷佛经完整,功德圆满。凡掷中鼋口者,鸿运当头,有求必应,事事顺意。 圆音楼是罗汉殿向北突出的一座抱履,曾经是存放经书的地方,与罗汉殿构成双层重檐歇山顶,正视一顶,斜看则出现三层飞檐。圆音楼为纯木结构,楼中藻井与罗汉殿相通。上层瓦面水汇流二层山尖,在交接处各设计一个开口木龙头,龙口置吊珠。雨水排注时,吊珠前后自然弹动,如同真龙戏水,既调节了注水流连,又避免了山尖受到冲洗。 观音堂是一幢五间歇山式建筑,是普光禅寺建筑中轴线上的最后一间。 普光禅寺右侧原建有文昌祠,为清末所建,已毁,现仅存祠门和两边的节孝牌坊。两座牌坊分别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建造,上刻有“朱买臣负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奋读”等古代圣贤勤奋攻读的故事。 文昌祠的右边建有武庙,亦称关帝庙,呈条形状平面布局。 大门后有戏台,正对着前殿,两侧建有偏殿。 前殿,之后依次为钟、鼓亭,正殿和寝殿。 正殿中央塑有关帝坐像,旁有周仓持刀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