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孟浩然

周贵义

<p class="ql-block">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与王维合称“王孟”。</p><p class="ql-block"> 幼年聪慧。</p><p class="ql-block">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的一个书香世家,家境较为殷实,他幼年时,常到学馆外听先生讲学。一次,先生王迥触景生情,拟《风雨》诗题,并咏出“风吹汉水千重浪,雨打沙洲万点涡”启发学童作诗。孟浩然不以为然,称应将诗句改为“风吹汉水重重浪”“雨打沙洲点点涡”才更好。王迥震惊于其文才,遂免费收他为徒。</p> <p class="ql-block">  少年成名。</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与弟弟孟洗然在孟氏故园读书,作诗苦心孤诣,常常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九岁时,诗才初显,所作诗句在襄阳乡曲之间传颂,当地人们对其才华赞不绝口。他的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融入自己真挚细腻的情感,在格律的运用上大胆创新,使诗歌在兼顾形式美、音韵美的同时,更保证了气韵的顺畅。至20岁时,已形成了平和淡泊、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疏朗旷达、意韵悠长的独特风格。如他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借景抒情,将羁旅之愁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韵味深长,让人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  仕途受阻。</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早年隐居、游历,而后数次参加科举,然而未能金榜题名。他在长安期间,与王维交往密切。有一次,孟浩然在王维的官署中,恰逢唐玄宗前来。孟浩然惊慌之下,躲到了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告知唐玄宗。唐玄宗让孟浩然出来,并让他吟诗。孟浩然吟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唐玄宗听后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从此,孟浩然求仕之路更加坎坷。孟浩然也曾写自荐诗给宰相张九龄,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自己想入仕却无人引荐的困境,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地向张九龄表明希望得到赏识和推荐的心愿。张九龄很欣赏他的才华,但因他得罪过唐玄宗而爱莫能助。</p> <p class="ql-block">  归隐山林。</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中年后期,孟浩然选择归隐,主要隐居在襄阳的鹿门山,这里也是他早年曾游历并心仪的地方。在这里,远离尘世喧嚣,他以山水田园为乐,与自然为伴, 与当地农人、隐士交往,用诗描绘田园风光,过着宁静、闲适的生活。创作了《过故人庄》《春晓》等大量经典诗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孟白交往。</p><p class="ql-block">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初出蜀地,漫游至襄阳,经人引荐结识了已40岁且闻名诗坛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的淡泊名利与李白的豪放不羁形成互补,彼此引为知己。李白很敬重孟浩然的诗才、人品,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盛赞其不慕功名、归隐山林的洒脱。</p><p class="ql-block"> 开元二十年(732年)阳春三月,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挥就了千古传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p><p class="ql-block">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去世后,李白还在《哭孟浩然》中感叹“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字里行间满是悲恸。</p> <p class="ql-block">  孟浩然以诗写自然、以心向田园,其作品与人格共同构成了盛唐文人“诗意栖居”的典范,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隐逸”精神的标杆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