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古城寻古探幽——皖苏沪之行(3)

怀子

<p class="ql-block">安徽省会合肥,古称庐州,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素以“三国战城,包公故里”闻名于世。自古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我们走进合肥,就直奔合肥古城区——庐州府城而去。南淝河穿城而过,遗憾的是揽城入怀的古城墙、七门环卫扼守要冲的古城楼,早已湮没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幻化为全国独有的环城公园。</p> <p class="ql-block">古邑合淝,庐州府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悠悠岁月里,孕育了庐剧,涌现出包拯、李鸿章、张治中、杨振宁等历史名人。寻着历史文化脉络,我们来到了环城公园南路的古城景观包公园。包公园,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开放式的布局,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清风阁开始游览。清风阁坐西朝东,进大门,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有明月亭、清风阁。明月亭是一座正方形重檐碑亭,亭内石碑记载了为纪念包拯1000周年诞辰设计、建造清风阁的过程。清风阁,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的大型仿宋楼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p> <p class="ql-block">北侧的廉雨轩是包公文化展陈的序言部分,用文字和史料图片概述宋代清官包公孝、勤、清、正的的一生。包公名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因父母年事已高,便辞官侍亲十年,三十九岁才正式步入仕途。仕宦二十六年,经历宋真宗、宋仁宗两朝,累官至枢密副使,赠官礼部尚书。南侧畅风斋展陈《包公园微缩景观》。</p> <p class="ql-block">清风阁内设六个展厅,采用雕塑、绘画、多媒体等形式,讲述包公侍亲以孝、莅政以勤、修身以清、立朝以正的一生,展示包公孝亲、勤政、清廉、刚正的精神品质和官德修养。</p> <p class="ql-block">登顶清风阁(六楼),放眼远眺,合肥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俯瞰包河,绿波潋滟,满眼葱茏。包河,原是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传闻当年宋仁宗为嘉奖包拯,要赏赐半个庐州城给他,包拯不接受,只要了一段护城河。而包家子孙就世代沿河而居,故称此段护城河为包河。</p> <p class="ql-block">包公墓,与清风阁隔广场相对,为缅怀包公的纪念场所,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迁建,自西向东排列。大型红色照壁上书“包孝肃公墓园”,“孝肃”是包公死后宋仁宗赐的谥号。子母双石阙为墓园主墓区入口。神道碑立于神道南侧,碑上撰写墓主包拯生平政绩,立表以明世人。墓园内苍松翠柏,肃穆幽静。</p> <p class="ql-block">神门为三开间二进深建筑,门内神道两侧按北宋陵寝制度设望柱、石虎、石羊、石人(文武史)各一对;神道尽头为专供祭祀的享堂,堂内设神龛,包拯神主安放在帷幔正中,堂内还陈列着包氏家训与历代颂碑,尤以“不持一砚归”的廉政故事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享堂后就是高5.2米的包拯墓冢,墓冢呈“覆斗型”。冢前立一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碑前为供桌,上置三供——香炉一只、烛台一对、方形石块为祭桌,祭桌四周刻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p> <p class="ql-block">主墓区后建有碑廊,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附墓区,位于主墓北侧,迁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p> <p class="ql-block">包公地下墓室,建在包拯主墓正下方,是根据原墓发掘资料营造的。墓室内存放着包拯的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着包拯遗骨(据说仅有20块)。</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位于墓室入口外侧,由青天浮世、物影图存、墓园新生三部分,展示北宋包公家族墓群的发掘情况及出土文物,让世人了解包公墓的真实发掘、重建过程。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病逝于河南开封,其女婿文效奉命护送灵柩返回故里合肥安葬;1973年,省市文博部门对包拯墓进行清理发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儿子、儿媳、孙子等六人墓志和包拯遗骨及其部分陪葬品;1985年依据史料有关记载和原包拯墓发掘资料,按宋《营造法式》重建包孝肃公墓园。</p> <p class="ql-block">出包公墓园来到包河畔。目之所及的河中小岛,就是包公园东的浮庄。浮庄始建于1983年,原名包公书院,1985年由香港船王包拯后裔包玉刚先生捐资重建;因远观小岛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且岛上徽派建筑类似古代村庄,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命名题字为“浮庄”,南大门上的“浮庄”匾额,为张爱萍手书。</p> <p class="ql-block">浮庄依水就势而成,南门内塑有香港船王包玉刚之父包公第二十八世嫡孙包兆龙铜像,刻有“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的遗训。</p> <p class="ql-block">东去有寄畅楼、莲舫、镜中天水榭、桥亭等观光、休闲幽静佳处。</p> <p class="ql-block">西去,孝肃园、荷香居,庭院深深的粉墙黛瓦,轩窗花墙,假山凉亭,曲径通幽,恍若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出浮庄,沿包河南岸河边大道打望西去,河中又一小岛,岛上浓荫染绿,流传着“脚印塘”的传说。小岛上望包河,一泓碧水,清幽迷人。</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河边大道西去,满眼是“湖面波光如镜照,树影倒映迷离妆”。</p> <p class="ql-block">来到包河西的香花墩(小岛)包公祠,包河因荷而美,清香四溢。据介绍包河中的藕,丝断不牵连,称“无丝藕”,水中的鱼脊背漆黑,称“铁面鱼”;合而为一即“铁面无私”,正如包公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始建于1066年,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公元1488年改建“包公书院”,1539年易名为“包孝肃公祠”。现存祠堂为李鸿章1882年捐银重建,解放后政府又多次修缮。包公祠由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祠内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殿内展陈龙头、虎头、狗头三铡,《重修包孝肃祠记》是李鸿章的手笔,包公刻像碑为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厢房现为陈列展厅,东厢房,包公传略,主要陈列包拯家族的文物及史料,如《家训》、包氏家谱等,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现包氏家族的传承脉络。西厢房‌,文化包公,展示包拯生平事迹的断案故事、为官经历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文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祠东包公奏议馆,展陈包公为世人留下的一份珍贵史料——《包孝肃公奏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中反映了包拯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以及体恤民情、减轻民赋、澄清吏治、任用贤良、公正执法、巩固边防等一系列政治主张,感悟包公“孝刚廉明”的精神内核。</span>六角亭内有一口“廉泉”古井,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祠西的“流芳亭”为包公幼年读书、玩耍处;“回澜轩”通过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金木雕等多种工艺形式,详尽表现包公的一生,真实再现包公的历史形象,并展示包公受姓始祖申包胥及其家族的世系脉络。</p> <p class="ql-block">离开包公祠,踏上荷塘上的栈桥,绕过香花墩(小岛),沿包河北岸一路打望而去:绿<span style="font-size:18px;">柳招展</span>掩桥亭,碧水摇波含倒影,包河处处是胜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包公园,继续沿环城公园寻古探幽,来到环城公园东路,踏上合肥著名的商业街——淮河路步行街,直奔淮河路中段的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清同治年间,李鸿章及其兄弟6人在淮河路北侧广置房产,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眼前的故居,由东西李府和淮系展馆两院组成。</p> <p class="ql-block">西院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前厅是来客稍候小歇的过渡厅,辟为李鸿章生平展厅: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外交的关键人物。1847年中进士,1862年编练淮军,发展壮大淮系集团,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晚年在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修筑铁路、开设电报、创建北洋海军、培养新式人才等,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对外主张“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签订过多个不平等条约。身后毁誉参半,盖棺难定。</p> <p class="ql-block">中厅,又名福寿堂,是接见宾朋,举行家族重要仪式的场所。高达九米的规格和“明三暗五”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江淮古宅风韵。</p> <p class="ql-block">走马楼,又称“小姐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回字型两层木雕楼,面阔七间,上下回廊相通,雕梁画栋。现陈列有《李鸿章书法》等专题展览,在此能欣赏到李鸿章留下的大量匾额、对联、信札、书法作品等珍贵墨迹。</p> <p class="ql-block">李府后有后花园。东院辟为“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展览馆,从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等方面向世人昭示淮系集团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所做出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古教弩台,又名点将台,位于淮河路东段北侧,高5米,面积4260平方米,为曹操派大将张辽在此筑台屯兵,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汉末年的军事堡垒。</span>南朝梁代时在此台建起铁佛寺,唐朝代宗时更名为明教寺。眼前台上明教寺为光绪年间所建。</p> <p class="ql-block">爬上教弩台,走进明教寺山门就天王殿。沿中轴线有大雄宝殿、地藏殿、祖师殿、藏经阁。大雄宝殿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殿内正中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东面是卧佛殿,大殿左侧有钟亭,亭中大钟为清道光年间铸造。大殿旁有屋上井亭、教弩亭两处古迹。古井已有1700多年历史,井口石栏拙朴古老,井栏口遗下的二十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的绳沟触目惊心。</p> <p class="ql-block">古教弩台西侧的逍遥津公园,古为淝水渡口,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公元215年曹操、孙权为争夺合肥,在逍遥津爆发逍遥津之战,曹魏大将张辽率800士大败孙权十万水军。《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即源于此。明清时曾为私家花园,先后改名“窦家池”“斗鸭池”“豆叶池”。1949年建为合肥市第一座人民公园。如今的逍遥津公园分为东西两园。</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门进入东园,大门横匾上的“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为清代状元陆润庠手书。直直的逍遥大道青石板铺就,两旁林木参天,树影婆娑。策马提刀的张辽(塑像),矗立在大道上,威风凛凛!大道尽头的飞骑桥,据说是逍遥津之战孙权策马跃桥脱险处。</p> <p class="ql-block">逍遥湖上,停<span style="font-size:18px;">泊着</span>仿三国东吴军战船,桅杆上“吴”字旌旗,迎风猎猎,再现当年孙吴水军雄姿。登上战船,船舱设为茶馆,船底辟为“战船探险”的鬼屋。站在战船甲板上眺望,水面开阔,九孔渡津桥、逍遥榭、逍遥阁风景独好,三国遗韵悠然。</p> <p class="ql-block">过逍遥榭,来到逍遥阁,它是公园标志性建筑,高22米,仿汉代风格,明三暗五层。顶层匾额“吴魏遗踪”点明历史主题,一层入口阁檐下立有“逍遥阁”牌匾。‌‌‌‌登临逍遥阁,站在逍遥津的最高点,俯瞰逍遥津全貌,畅怀三国张辽威震孙权的古战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蘧庄,原为清代合肥大家族龚氏家族的园林,曾是清朝文化名流雅聚场所,现为定期举办戏曲演出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因淡季蘧庄显得格外萧条,只开放了露天戏园。</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草坪,离开东园到西园。西园以植物造景的园林小品为主,假山怪石、小桥流水、水榭回廊、楼台亭阁,曲径探幽,令人流连。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打望,只为</span>寻张辽墓而去。</p> <p class="ql-block">张辽墓,为后人纪念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功绩所建的衣冠冢。由子母石阙、神道、碑亭、墓冢构成。张辽,曹魏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合肥为魏吴对峙的前线,由张辽长期镇守,公元215年逍遥津之战,以八百精兵击退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威震江东,奠定了他在三国史上的地位。逍遥津成为后世纪念他的核心地。‌‌‌‌</p> <p class="ql-block">合肥环城公园,逝去的庐州古城遗址,千百年来承载着江淮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使命,成为“三国战城,包公故里、淮军摇篮”的历史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