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英爱游11-不完美的朝圣之旅

Su

<p class="ql-block">6月7日</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重头戏是去曼彻斯特球场和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小镇,当然还有购物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行程</p><p class="ql-block">🏨→🚌→曼彻斯特Manchester</p><p class="ql-block">→🚌133km→特拉福德小镇Stratford -upon-Avon→🚌48km→比斯特购物村Bicester Village→🚌50km→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 </p> <p class="ql-block">早上在酒店享用了早餐,不到8点就出发了。要先去曼彻斯特的足球场打卡一下。</p> 路过的一个香水工厂?广告语不错呀 曼彻斯特Manchester 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举世闻名的 “工业革命的故乡”。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曾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特别是棉纺织业发达,曾被誉为“棉都”。现在这里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城市,英国北方金融科技之都,拥有英国发展最快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这里有世界著名的顶尖学府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最大的大学之一——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还有欧洲领先的音乐学院——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教育资源丰富。 足球是曼彻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曼联队,还有曼城队,不大懂足球的我就分不太清楚了。对于游客来说,到这个世界足坛最著名、最富激情的“足球之都“,是必须来朝圣一下球场的。 <p class="ql-block">位于曼彻斯特市郊的Trafford区的老特拉福德球场(Old Trafford),是英超曼彻斯特联队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被誉为 “梦剧场”,是全英格兰第二大的足球场。球场由苏格兰建筑师阿奇博尔德・利奇设计,1908 年动工,1910年竣工。二战期间,这里遭到空袭被损毁,到1949年重建。后续不断扩建与改造,现在的观众座位数达到约 76000 个。</p><p class="ql-block">球场整体外观融合了工业风格与现代元素, 最抓人眼球的无疑是覆盖大部分外部结构的曼联标志性红色。远在数英里外就能辨认,宣示这是“红魔”(曼联队的昵称)的领地。</p><p class="ql-block">主立面裸露的钢架结构,充满了力量感和工业遗产的韵味。这与曼彻斯特作为工业革命重镇的历史背景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作为曼联的主场,老特拉福德球场拥有着全世界最热情、最忠诚的球迷群体之一。球迷们在比赛中会身着红色球衣,高唱队歌,挥舞旗帜,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营造出热烈而震撼的主场氛围,这种浓厚的球迷文化也是老特拉福德球场独特的魅力所在。有机会来观看一次球赛,应该是球迷梦寐以求的事。</p> <p class="ql-block">(网图)</p> 这里见证了曼联队无数的辉煌时刻,诞生了博比・查尔顿、坎通纳、贝克汉姆等众多球星,是全球曼联球迷心中的圣地。 <p class="ql-block">慕尼黑之钟:位于东看台南侧,是一面白底黑字的方形钟,上面的老式字体永远定格在1958年2月6日,这是慕尼黑空难发生的时间, 8 名球员罹难,球队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主力阵容,对曼联造成了巨大打击。老特拉福德球场还专门设立了纪念牌和展览室,以悼念空难遇难者。</p> 球场正门对面的围墙上,是曼联经典瞬间的照片,记录了球队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比赛、夺冠时刻以及球员们的精彩表现。 <p class="ql-block">位于球场东侧广场的“曼联三圣” 雕像,是游客打卡必到之处。这三人是1968年欧冠冠军成员,代表着曼联60年代的辉煌。丹尼斯・劳高举右臂,做出他庆祝进球的标志性动作,鲍比・查尔顿左手搂着足球,右手搭在劳的肩上,乔治・贝斯特左手扶在劳的腰间。</p> 在老特拉福德球场檐下,马特・巴斯比爵士的单人雕像正笑眯眯地望着自己的三位爱徒。巴斯比爵士是曼联历史上的传奇教练,他带领曼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球员。 据说,即使不看比赛,来这里绕着球场走一圈,感受那份庄严与激情,也是足球迷一生值得体验的朝圣之旅。对于我这个非球迷来说,虽然无法感同身受,但也算粗粗体验吧。 让同行的小朋友给拍个照,也算到此一游吧。 <p class="ql-block">还要继续赶路,就不能等到球场开门入内参观。我们匆匆离开曼彻斯特,开往下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途中休息,休息区有餐饮,还有娱乐休闲的地方。</p> 这次注意到了英格兰的高速公路收费站。 天气时雨时晴,没有太多的建筑物,绿色一路相伴。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大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出生地—雅芳河畔斯特拉福德小镇(Stratford-upon-Avon)。</p> <p class="ql-block">艺术感满满的小镇,位于英格兰中部的沃里克郡(Warwickshire)的雅芳河(River Avon,也译作埃文河,为统一,以下都用雅芳河)畔,小镇的名字“Stratford-upon-Avon”直译就是“雅芳河上的斯特拉特福”</p> <p class="ql-block">全长 154 公里的雅芳河,因莎士比亚而闻名于世,它也是传播莎士比亚文化的重要载体--“莎士比亚雅芳”,就如它的译文。</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用雅芳而没用埃文,主要是因为女士们都耳熟能详的化妆品牌。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美容化妆品公司之一的名字,就来源于这条河。1886 年,“雅芳之父” 大卫・麦可尼创立了 “加州香芬公司”。1939 年,麦可尼先生出于对莎士比亚的仰慕,以莎翁故乡的这条河流重新为公司命名,正式诞生了雅芳“AVON”品牌。</p> <p class="ql-block">雅芳河自带滤镜,清澈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两岸美丽的田园风光,倒映在水中,让人流连忘返。时间充裕的话,可以乘坐游船欣赏沿途风景,或是在河边漫步,感受宁静安逸的氛围。好吧,追寻莎士比亚的足迹,除了参观他的故居、剧院,想要感受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其实雅芳河是不错的媒介。</p> 先去他妻子的故居安妮・海瑟薇小屋(Anne Hathaway's Cottage),位于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以西 1 英里处的修特利村庄。<br><div>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购票入内,就是在周边看看。</div> 这座茅草屋顶的农舍,是莎士比亚妻子安妮・海瑟薇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莎士比亚求婚的场所。<div>500 年历史的小屋是一座典型的都铎式建筑,采用黑白相间的木质框架结构,墙体用砖石和灰泥填充,屋顶铺着干茅草。古朴而典雅的风格,弥漫着中世纪英国乡村的气息,这就是我梦中童话小屋的模样。</div> 1582 年 11 月,18 岁的莎士比亚与 26 岁的安妮・海瑟薇结婚。此后莎士比亚前往伦敦发展戏剧事业,安妮则留在斯特拉特福抚养子女。在1616 年莎士比亚逝世前,夫妻两长期分居约 20 余年。这种 “丈夫远行、妻子持家” 的模式,是 16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常见形态。男人的事业辉煌,常常以女人的心苦为代价。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了。 <div>半木结构的茅草屋,至今仍保存完好。看介绍,内有果园、菜园和农田,显示出其家庭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的背景。<br></div><div>小屋周围环绕着美丽的花园,我转到它的邻居家院子,正好可以看到花园一角。必须打卡一下。</div><div>花园里种着玫瑰、薰衣草等花卉,还有苹果树、梨树等果树。坐在里面的长椅上,或者漫步小径,回味莎士比亚著作中的经典桥段,当是一大乐事。</div> <p class="ql-block">周边还有一座很漂亮的民居,立了个请勿打扰的牌子。实在是太漂亮了,估计游客常常进去拍照骚扰,主人不胜其烦。附近还有英式园林设计风格的花园,布局巧妙,注重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入假山、喷泉等人工元素,使花园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在英爱游过程中,这些大大小小的花园,让我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要离开时,观光车正好来了。留个影。</p> 车子再开,就抵达了小镇中心。 <div>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这个小镇,方圆也就两平方公里左右,却因为莎士比亚而成为最著名的城镇。这里有众多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别是文学爱好者们前来参观朝拜。<br><div><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游览从亨利街(Henley Street)开始,这条300来米长的步行街,是我们的集合点。</p> <p class="ql-block">亨利街街口矗立着一座小丑的青铜雕像,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的《皆大欢喜》中的人物形象。基座四面刻着剧中的台词。有一面还雕刻着他的诗句。</p> 再往前走不远,就是莎士比亚出生地(Shakespeare's Birthplace),现在的博物馆,也是个热门景点。看着排队的人有点多,想着先去其他景点游览,回来时再进去。结果时间没有把控好,返回时已经快到集合时间了,错过了进去参观的机会,让我的文学朝圣之旅留下深深的遗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给我再来一次留足了借口。 <div>这里原来是莎士比亚父母——约翰和玛丽莎士比亚的房子。</div><div>1847年,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发起举办莎士比亚戏剧义演,募集了3000英镑,买下了莎士比亚出生地的房子,后由一个专门委员会(后来成为基金会)负责日常管理,复建修缮成16世纪原来的样子。非常古朴的16世纪都铎风格半木结构住宅,带阁楼的二层楼房,是莎士比亚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介绍说故居里保持着 16 世纪的风格,客厅、主厅、工作坊和卧室都按照 1574 年的式样布置。屋内有莎士比亚父亲的皮革作坊,还陈列着莎士比亚的手迹、当年的钱币、友人向莎士比亚借钱的借据等物品。</div><div><div>今天的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莎士比亚,感受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非官方的基金会。<br></div></div>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病逝。他的生日和病逝日——4月23日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小镇里会举办很多纪念活动,那个时候来游览,想必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莎士比亚家族的徽章,金色盾牌上有对角黑色条纹斜杠,斜杠上方有金色长矛,其设计巧妙地呼应了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speare"可拆解为"Shake-speare",即"挥动长矛"),徽章顶部的饰章是一只展翅的银翼猎鹰,单足立于金色花环(或王冠)上,另一爪握着一杆长矛。下面的铭文"Non Sans Droict"(并非无权利)。纹章在伊丽莎白时代是士绅阶层的标志,这个徽章是在莎士比亚已经成名且经济富裕后,由他主导申请的。因此,后来看到莎士比亚相关纪念物上经常见到这个徽章。 <p class="ql-block">必须打卡</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特福整个小镇都弥漫着浓厚的莎士比亚文化气息。镇上有7个莎士比亚的纪念性地点,莎士比亚出生地((Shakespeare’s Birthplace)、霍尔的小宅((Hall’s Croft,没去)、纳什之屋和新宫((Nash’sHouse/NewPlace)、安妮•海瑟薇的小屋(AnneHathaway’s Cottage)、玛丽.阿登的农庄(MaryArden’s House,没去)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场、以及莎士比亚洗礼和安葬的地方——圣三一教堂。此外,还有莎士比亚雕像、与莎剧相关的主题花园(如班克罗夫特花园,这个地方我错过了)都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特别注意到这个白色两层小楼,顶上有一个圆顶的钟楼,这是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在斯特拉特福德的分支机构。成立于1690年的巴克莱银行是英国最古老的银行。</p> <p class="ql-block">这个风景如画的河畔小镇,不仅是这位文学巨匠出生、成长、结婚、安葬的地方,更保存了丰富历史遗迹、充满浓厚莎翁文化氛围,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朝圣地”。参观他的故居、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看戏、漫步在都铎风格的街道和宁静的雅芳河畔,是体验莎士比亚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有什么指引,我的游览线路居然是从莎翁的安葬地,一路倒转回他的出生地。在整理游记时的这个发现,让我很是惊讶。</p> 沿着亨利街一路走到头,就到了雅芳河畔。再沿河一路往圣三一教堂而去。河上热闹声音没有转移我的注意力,后来看教授的游记,发现那是在赛龙舟呢。自然,我也错过了花园里的雕塑群。 河上有古朴的石桥,河边垂柳依依;河两岸的绿地、花园以及远处的建筑,都记录着比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时代更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画卷。 干净的街道 <p class="ql-block">皇家莎士比亚剧院(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体验莎剧现场魅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879 年,哥特式风格的莎士比亚纪念剧院,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仅存的哥特式门廊在新剧院设计建造时被保留下来,作为陈设艺术照片的画廊。2010 年 11 月,重建后的剧院正式启用,改名为“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亲自参加了剧院开幕的剪彩仪式。</p><p class="ql-block">成立于 1932年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是世界顶级的剧团,常年在这里上演莎翁及其他经典剧作。</p> <p class="ql-block">文字已经不清楚了,好像是与莎士比亚父亲相关的房子。约翰・莎士比亚是一名手套和皮革贸易商,尤其擅长制作皮手套。后来当过相当于镇长的职务。在儿子成为知名剧作家后,他申请家族徽章获得通过,让莎士比亚家族实现从 “平民” 到 “乡绅” 的阶层跃升。</p><p class="ql-block">在16 世纪的英国,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乡绅(gentry) 是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重要阶层,属于 “绅士阶级”,拥有徽章的乡绅被视为 “有身份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他们在地方事务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能为其政治活动和商业拓展提供便利。</p> 路边的建筑,现代与古代并存而不突兀。 雅芳河两岸林木染翠,河水静静地流淌 埃文河在教堂的一侧静静地流淌着。教堂周围有寂静的花园,大树参天 圣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始建于 1210 年,历经改造。这里是莎士比亚出生时受洗和过世后长眠的地方。他一生中可能无数次进过这个教堂,教堂里有当年他洗礼和入葬时记录的复印件。 <br><div>不过,他们没有教堂婚礼。1582年11月27日,伍斯特主教教区的宗教法院于为威廉和安妮签发了结婚证书,却没允许他们举办教堂婚礼。(当时,安妮26岁,威廉18岁)。原因是,安妮和威廉订婚时已有身孕,而教会对于教堂婚礼有严格规定:需先订婚,再举办婚礼。婚后6个月,安妮就生下了她们的女儿——苏珊娜。没有教堂婚礼,让他们抱憾终身。</div> 教堂整体建筑风格兼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有典型的哥特式尖顶和高耸的塔楼,展现出庄重与神圣,同时在一些细节装饰上又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元素的复兴与创新。 教堂内部空间宽敞,高大的穹顶和彩色玻璃窗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可以想象,天晴时,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在教堂的地面和座椅上,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影效果。 教堂尽头有莎翁家族的墓,这个区域参观是要收费的。<div>莎士比亚于 1564 年 4 月 26 日在圣三一教堂受洗,1616 年 4 月 25 日去世后也埋葬于此。他的妻子安妮・海瑟薇、大女儿苏珊娜、大女婿霍尔医生、外孙女的第一任丈夫托马斯・纳什等也安息在此。</div><div>莎翁的墓被单独圈示出来,牌匾上写着“GOOD FRIEND FOR JESUS' SAKE FORBEAR,TO DIG THE DUST ENCLOSED HERE.BLESSED BE THE MAN THAT SPARES THESE STONES,AND CURSED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的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到亡灵的诅咒。”</div><div>有说法,莎士比亚能长眠于教堂的高坛上,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生前购置了教堂的一些土地,毕竟,他在生时的名声远没有他死后那么大。不知是否有道理。</div><div>墓左边墙上有一尊他的半身塑像,是1623年他的遗孀和好朋友为他建造的。</div> 圣三一教堂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英国文化和文学历史的重要象征,见证了莎士比亚的一生以及他对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除了莎士比亚的墓和纪念碑外,教堂内还陈列着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文物、手稿复制品等,供游客参观和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据统计每年有 25 万游客前来拜谒这位 “雅芳河畔的吟游诗人”。 从教堂出来,看到了一只松鼠,这里的小动物都不怕人,可见环境很友好。 小镇的戏剧氛围十分浓厚。除了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常年上演莎士比亚的剧目外,小镇上还有许多小型的剧团和剧场,经常举办各种戏剧演出和活动。每年的莎士比亚生日(4 月 23 日)前后,小镇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戏剧表演、游行、音乐会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莎士比亚爱好者。 走到了位于小教堂街(Chapel Street)的纳什之屋&新宫(Nash's House & New Place), 这里是莎士比亚购作退休养老的住宅所在。 1597 年,莎士比亚用在伦敦赚得的收入,在斯特拉福德镇中心买下了当地最大的房产 “新宫”(New Place,一栋带花园、果园和谷仓的两层石屋),安妮与子女从此搬入这里生活。<div>这儿曾是斯特拉特福第二大豪宅。房子建于1490年,100多年后,莎士比亚用120英镑的巨款买下了它,从此,跻身于斯特拉特福名流之列。他晚年长期居住于此,直到1616年4月去世。他去世后,妻子安妮一直住此。长女苏珊娜和丈夫约翰霍尔医生继承了New Place,但没有在此长住,而是在北安普顿郡的阿宝登庄园定居。后来,他们的女儿,也就是莎士比亚唯一的外孙女伊丽莎白,又从父母手里继承了New Place。但伊丽莎白一生未育,莎士比亚嫡系家族自此中断。伊丽莎白的丈夫纳什的房子(“纳什之屋”)就在New Place隔壁。如今,“纳什之屋”也是斯特拉特福的一大景点。</div> “新居”现已不存,仅剩遗址花园。而它的消失,又是个让人无语的故事。1759年,弗朗西斯牧师购买了New Place。但这个新房东并不喜欢莎士比亚,又讨厌总被打扰,经常与前来拜访的人们发生争执;后来,他就索性拆了房子,让那些莎士比亚的粉丝们死了这条心。直到1877年,“莎士比亚诞生地基金会”重新买下这里,悉心养护管理至今。莎翁的New Place只留下房基和水井是当时的产物,现在这个宽敞的大庭院被建成了精致的伊丽莎白风格花园。我进去参观时,正好里面举办着什么活动。悠扬的音乐,在缅怀这位文学巨匠。如果不赶时间,我能在这里坐一个下午。 纳什之屋的庭院,雕塑“The King's Ship(国王的船)”,表现的是暴风雨中海洋浪尖上的十六世纪的帆船,艺术家Rupert Todd(鲁伯特·托德)和Ben Ryan(本·瑞安)创作。<div>这个圆形雕塑当时没注意看说明,也没查到相关资料。留待知者解惑。</div> Nash's House现在是斯特拉特福的历史文物博物馆,有本地历史和考古学物件展览。时间原因也没有进去参观。 <p class="ql-block">醒目的指示牌</p> Nash's House对面的公会礼拜堂(Guild Chapel),也是斯特拉特福镇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这座位于镇中心的中世纪建筑,与莎士比亚家族有着密切关联。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在1560年代担任斯特拉特福的市政官员(市议员和镇长),负责管理公会财产。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英国国教废除天主教仪式,许多教堂的壁画、雕像被销毁。约翰·莎士比亚作为官员,执行了覆盖壁画的命令,这一行为被记录在市政档案中。<div><div>这个教堂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公会举行会议、慈善活动和教育的中心。附属的公会会馆(Guildhall)和文法学校(King Edward VI School)曾为年轻莎士比亚可能就读的地方,(因此也常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学校”Shakespeare's School)。</div><div>后来查资料时看到,公会礼拜堂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家族社会地位和宗教变革的见证。它串联起中世纪信仰、文艺复兴教育(如文法学校)和莎士比亚的成长环境,为理解他的世界提供了物质线索。现在的教堂内,有经过多次修复,重现的部分壁画,也值得一看。</div><div>这里被评为到访斯特拉特福必看的三个历史地标之一(与莎士比亚出生地、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亚墓并列)。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div></div> 出了教堂,余下的时间不多了,还要去超市买点东西当午餐,顺便在街道上sightseeing一下。 <p class="ql-block">这里保持着中世纪栅栏格式的街道,古老的鹅卵石街道已经不多见了。</p> 街道两旁大都是古色古香的都铎风格建筑。木质结构的房屋,以黑红褐为主调,斜坡瓦顶,凸出的木桁架交错成菱形网格,泥土色外墙比较原始,刷白的是后期整修过的,这么充满了历史韵味的街区,值得慢慢游览。 <p class="ql-block">高街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高街26号的这座房子,是哈佛大学捐赠人约翰·哈佛的外祖父托马斯·罗杰斯于1596年所建,哈佛去美国之前也许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细看它的每一根橡木上都有雕刻图案,门柱上有一个小牌子,写着“Harvard House(哈佛房)。</p> <p class="ql-block">查普尔街(Chapel St)上的市政厅(Town Hall),是小镇的行政中心,这是一幢1634年的老建筑,以乔治亚风格为主,对称立面、古典柱式、矩形窗户等典型特征。19世纪进行过部分改建,增加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装饰元素。 </p><p class="ql-block">位于正立面中央壁龛内的莎士比亚雕像,彰显了这座小镇与文学巨匠的深厚联系。</p><p class="ql-block">雕像下方刻有关于这幢建筑修复者的记载,以及这尊雕像捐出者的名字。再下方还有一个较新的石刻牌子,是在1977年为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二十五年而立。</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对面的伊利街(Ely St)口有一座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红色建筑,门拱上有镏金的“OLD BANK(老银行)”字样。门拱上方有“HSBC UK”和LOGO,可见现在这座老银行建筑内是汇丰银行。</p><p class="ql-block">门拱的下方有金色背景下莎士比亚正襟危坐手握鹅毛笔写作的形象。在斯特拉特福德,莎士比亚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超市转转,买了三明治当午餐。</p> 橱窗的设计很有意思 <p class="ql-block">一路往集合地点去。</p><p class="ql-block">小镇里,很多街道、建筑、商店、餐厅、酒店甚至船只都是以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人物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莎士比亚的雕像在故居不远处,看基座上的文字,好像是2021年新作的。</p> <p class="ql-block">没时间进去故居参观,只能在隔壁的“莎士比亚中心”里看看。这个现代展馆式房屋,里面有很多图片、文字、雕塑等,介绍莎翁的生平和他的著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萨翁故居花园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有句古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不列颠有了莎士比亚,让英语成为了世界语;<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有了莎士比亚,也让英国人</span>增添了不少文化底气与民族自豪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span>这座小镇,自从有了莎士比亚,也随着闻名于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小镇逛着意犹未尽,又到了出发时间。下午还要去购物村,团里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去shopping了。 <p class="ql-block">比斯特购物村Bicester Village是英国人气最旺的Outlet,据统计是非欧盟游客在伦敦城外的购物首选。购物村内100来个世界名牌,既有Burberry,Mulberry等英伦经典品牌;也有 Ralph Lauren, Dior等世界名牌,价格基本是正价的对折甚至更少。今天赶上周末,购物村里人山人海,几乎每个店门口都排长龙。我印象只逛了五六个店,Burberry里打折很合适,可惜没有我需要的。想买双鞋,没有我的码。剩下的基本上是陪着T姐看了。到最后结账出来,还赶上了大雨。幸亏有带雨具,没浇成落汤鸡。</p> 完成了一天的行程,回酒店。路上解决晚餐。 <p class="ql-block">晚餐还是中餐,七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用餐的小镇非常安静,我们在避雨等车时,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餐馆对面是个教堂,已经关门了,只在门口看了一眼。</p><p class="ql-block">还是要穿过小巷去停车点上车。在英国旅游,发现这里的司机都很守规则,极少像我们为方便而灵活停车的。很多时候,灵活的代价就是混乱,反而不如都规规矩矩的安全。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现在有了不一样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19:30到酒店。</p><p class="ql-block">到酒店后先去周围探索一番,已经成了我俩的固定节目。酒店旁边有高尔夫球场,我和T姐冒雨去转了转。</p> <p class="ql-block">网上搜了搜这个高尔夫球场,评价为价格不划算。可能因为下雨,球场上没人,我们在里面转也没人管。</p> <p class="ql-block">绿色养眼,也挡不住睡意。回屋休息去了。</p><p class="ql-block">回想这一天的旅程,留下诸多缺憾。对于一个曾自诩为文艺青年的人来说,算是个不完美的朝圣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教授的游记附录于下,可以补足我的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雅芳河畔寻莎翁</p><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Hj9e90nJ8cn_Br7OC8Ul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