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青春图腾—读阿龙老师佳作《岭上开遍映山红》

闻于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03326</p><p class="ql-block">文字:闻于</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当那株火红的杜鹃花在雨雾中摇曳,阿龙老师《岭上开遍映山红》便以花为烛,点亮了一段尘封的青春岁月。作者没有刻意雕琢辞藻,却让映山红这一寻常花树,成为串联记忆的红线,在自然意象与生命体验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青春的深情回望。</p> <p class="ql-block">文中的映山红,首先是地理与时代的双重注脚。岳麓山的“红色披挂”与《闪闪的红星》里的旋律,构成了独特的年代语境——那是一个理想与浪漫并存的年代,年轻人的喜怒哀乐,总能与山河草木产生奇妙的共鸣。作者初识映山红时的恍然大悟,恰似一代人对世界认知的隐喻:原来歌词里的热烈并非虚构,生活里真有这般漫山遍野的赤诚。这种认知的碰撞,让映山红从自然景物升格为情感符号,从此与大学四年的晨昏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花影里的青春群像。作者没有堆砌宏大叙事,而是用一个个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让记忆变得可触可感:与同桌梅在花丛中“荒废”的读书时光,实则是青春最本真的慵懒与惬意;黑白照片里咬着花枝的憨态,藏着未经雕琢的青涩;8人宿舍的烛光夜话、食堂里令人艳羡的红烧肉、拿粮票换甜酒的雀跃,甚至偷煤聚餐的忐忑与给院长写信的机灵,这些细碎的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映山红的红线一一串起,拼凑出一代人鲜活的青春图谱。在这里,映山红不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参与其中的“在场者”——它见证过少女们的私密心事,听过辩论的激烈声响,也染上了食堂饭菜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当笔锋转向早逝的同学,文章的情感达到高潮。杜鹃啼血的古老传说,此刻有了最沉重的注脚。“杜鹃鸟为你们而啼血,杜鹃花为你们而艳红”,这并非刻意的悲情,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真诚喟叹。花开花谢本是自然轮回,但当它与生命的无常相遇,便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那些在最好年华逝去的生命,仿佛化作了山间的映山红,年年绽放,提醒着生者珍惜当下。这种将思念寄托于草木的情怀,让文章跳出了个人回忆的局限,触及了关于生命与记忆的永恒命题。</p> <p class="ql-block">文末“来年再看映山红”的约定,藏着最温柔的执念。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片“岭”,那里开着属于自己的“映山红”——它可能是某条街道、某间教室,或是某个早已消失的地标,但只要记忆不灭,那片热烈就永远不会褪色。正如作者笔下的映山红,它早已超越了植物的属性,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图腾:它是青春的赤诚,是岁月的温度,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心灵找到归宿的原乡。</p> <p class="ql-block">雨还在下,花依旧红。当我们在文字里重读这段与映山红相伴的岁月,仿佛也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原来最动人的回忆,从来不是刻意的铭记,而是像山间的映山红那样,于无声处扎根心底,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绽放出满岭的热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