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 ,寥寥数语,孔夫子便道破了认知境界的进阶之路——知晓一件事,比不上对它满怀喜爱,而喜爱又比不上乐在其中。这“乐之者”的境界,不只是学习时的愉悦感受,更是生命与知识深度交融后,所构筑起的崇高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知之”是认知的起始点,“好之”则已上升为可贵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只有达到“乐之”,求知才会像鱼儿在水中畅游般自在畅快,将“要我学”的被动局面,升华成“我要学”的主动沉醉。王羲之练字,染黑了一池水,他沉浸在书法创作的快乐中,早已超越了单纯“好之”的执着,最终成就“书圣”之名。反观当下,不少“好之者”被困在“头悬梁、锥刺股”的悲壮学习模式里,这种精神固然值得称赞,可常常因为缺乏“乐”的润泽,到最后因疲惫不堪,让学问的发展陷入停滞。</p><p class="ql-block"> “乐之”境界的超凡之处,更在于它是创造力的源泉。当求知摆脱了功利和压力的束缚,心灵就如同庄子笔下庖丁解牛时的那把刀,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游刃有余中达到化境。居里夫人痴迷于暗夜实验室里那微弱的蓝光,镭的发现,正是源自她灵魂深处纯粹的好奇与沉醉所催生的科学奇迹。这“乐”如同春风化雨,让枯燥的公式变成美妙的旋律,让繁杂的实验奏响发现的乐章——正是这种源自生命内在的欢愉节奏,孕育出探索未知的无限勇气与奇思妙想。</p><p class="ql-block"> 然而看看现在,多少“知”仅仅是为了分数,“好”也变成了升学的工具。那真正能让人内心愉悦的“乐之”精神,在功利主义的挤压下变得越来越稀少。梁启超先生曾大声呼吁:“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失去了意义。”当学问只剩下冰冷的工具属性,没有内在的光芒来照亮心灵,我们又怎能期待出现“乐之者”那样令人惊叹的创造与突破?当学习被剥离了作为生命庆典的本质属性,变成了漫长的苦役,智慧创新的源泉也就逐渐干涸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境界的箴言,像明灯一样穿透千年的迷雾。“乐之”境界,正是学问与生命最具诗意的融合,是创造者自由灵魂的栖息之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守护好那点能让知识闪耀光芒的内心火焰——当学问成为生命的庆典,我们就不再是知识的奴仆,而是真理殿堂中欢快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当知识成为生命的庆典,那庆典的圣火中,必定会诞生照亮人类未来的不朽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