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8489687</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有一个城市,空气中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街巷中都跳动着音乐的符号,人们年年岁岁都在音乐的旋律中享受着美好,那就是我的家乡哈尔滨——世界“音乐之城”。</p><p class="ql-block">今年6月27日,正逢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我们几位共同热爱音乐的中学校友,相约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开启了一场音乐之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坐落于松花江北岸、毗邻音乐圣殿哈尔滨大剧院。走进博物馆前厅,一眼就会看到联合国于2010年授予哈尔滨“音乐之城”的铭牌。当时,全世界只有6座城市获得了这一荣誉,5座在欧洲,哈尔滨成为亚洲唯一。这份殊荣确定了哈尔滨在世界音乐版图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共设《黑土地历史音乐文化》《延安鲁艺在黑龙江》《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诞生》《城市音乐的百年瞬间》等15个主题展区。</p><p class="ql-block">陈列珍品1500余件,勾勒出城市与音乐的百年对话场景,印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哈尔滨音乐艺术的发展轨迹,讲述着一个个与音乐相关的城市故事。</p><p class="ql-block">展厅是通透的,展区之间没有一般博物馆的明确隔断和标志,恰如哈尔滨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彰显开放、大气、包容、浪漫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有着展示哈尔滨音乐历史渊源的使命。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国家的知名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移居哈尔滨,在城市发展中融入西方音乐文化,</span>并创造了数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场交响音乐会、第一所音乐学校、第一支交响乐团都诞生在这里。 </p> <p class="ql-block">这面以“黑土地·哈尔滨——音乐家的摇篮”为主题的人物墙上,展示了300余位在黑龙江出生成长,或是生活工作过的音乐名人,真是太震撼了,几乎占了中国音乐界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傅庚辰、金铁霖、李双江、郭颂、滕矢初、殷秀梅、刘锡津、李健、刘和刚、付笛声、孙悦…...许多唱红中国的热歌都与这些名字紧密相关。 群星璀璨,照亮音乐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傅庚辰的名字或许你不熟悉,但他写的歌脍炙人口,很多人都会唱。《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电影经典歌曲,可以说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p><p class="ql-block">现年90周岁的傅庚辰是音乐领域少见的文职将军,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 </p><p class="ql-block">这位哈尔滨籍的音乐家将曾经使用过的这台钢琴和这把小提琴,都赠送给了博物馆永久收藏。虽然不准触摸,我也感受到这位老艺术家指尖划过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节点,在每一件藏品的背后徐徐展开,向人们讲述着音乐之城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中国最先唱响《国际歌》的城市。1920年11月7日,赴俄滞留哈尔滨的瞿秋白,在纪念大会上第一次听到了雄壮的《国际歌》,日后译出了“能够让干万人用中文唱出来”的版本,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国歌的史实就发生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里展有东北义勇军使用的军号、哈尔滨抗战社团“口琴社”的乐器、《抗日联军歌曲选》中作者的手稿等。</p><p class="ql-block">“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李兆麟将军创作的《露营之歌》,是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写照,是鼓舞士气强大的精神力量。感觉这个展板颇有韩愈听琴诗从“昵昵儿女语”,到“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再到“湿衣泪滂滂”的意境和共情力。</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延安鲁艺迁往黑龙江,经长途跋涉刚刚到达从日寇铁蹄下解放的哈尔滨,便在大光明电影院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引起极大的轰动。 他们还创作并演出大量经典革命歌曲,其中就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东北民歌王”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刘锡津作曲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成为音乐院校教材和相关唱法必修歌曲。</p> <p class="ql-block">这一面墙上介绍的都是为哈尔滨做出贡献的中外音乐大家。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第三次来哈尔滨演出时,将自己的指挥棒赠送给馆长苗笛先生作永久纪念。 </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最为著名的美国姐妹二重奏组,享誉世界乐坛。爱丽丝·勋菲尔德将其亲自创办的极具影响力的“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提升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品牌价值。</p><p class="ql-block">国庆三十周年之际,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在央视播出,王立平作曲的《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被广为传唱,哈尔滨成为国人向往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这贝壳型的小舞台,是仿照百年前哈尔滨铁路文化宫后花园贝壳形露天剧场设计的。1908年4月,俄国一管弦乐团在那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交响音乐会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是王洛宾等音乐家的手稿,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就如哈尔滨的音乐从不喧嚣,却总是绵延着、浪漫着、浸润着、沉醉着、共鸣着。</p> <p class="ql-block">40余台哈尔滨老剧场退役钢琴,它们产于一二百年前的德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可谓是创造辉煌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这些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乐器在音乐家的演奏中,就如杜甫诗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哈尔滨外侨使用过的各类西洋乐器、谱台、老唱片等。</p> <p class="ql-block">“音乐之城”缘何花落哈尔滨?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授牌后一语道破:“是因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有百年的交响乐团,有在中国坚持最久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哈夏音乐会历经六十四载演绎,在打造“中国的哈夏、世界的舞台、人民的盛会”理念推动下,成为全体市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哈尔滨,也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永不落幕”的音乐殿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这位中央实验歌剧院主演《茶花女》的著名歌唱家张权老师,被特殊原因“下放”到哈尔滨工作后,发现这里的音乐氛围浓厚,联想到维也纳、布拉格等国际音乐节,首次提出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的构想。</p><p class="ql-block">她的建议与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文化活动提振困难时期民众信心的目标高度一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应运而生。1961年7月,在首届哈夏音乐会开幕式上,张权演唱的《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至今仍是“哈夏”的象征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口处的休息大厅,多种音乐书籍可以放飞你的心灵,滋养你的灵魂;还可以印上一个纪念章,为你的音乐之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p><p class="ql-block">“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这样强调音乐的深邃力量。想起小时候曾参加过第二届“哈夏音乐会”少儿专场的演出,一生中欣赏过无数次音乐会、演唱会,每一次都给予我独特的精神体验和高品位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样的“音乐之城”,何其幸也!致敬时代,致敬经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文字/制作: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摄影:虹虹 杨晓春 美子 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音乐:《音乐之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感谢您的欣赏</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欢迎转发分享</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