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止戈为武

文一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郑州期间,漫步黄河岸边,站在中原福塔之下,脑海里不断翻腾着两千六百年前,这座城市西北部的那场兵戈血火的邲之战。这场战事不仅重塑了春秋格局,而大战中淬炼出两个深具重量的成语,从此溶进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这便是“止戈为武”和“困兽犹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邲之战的尘埃尚未落定,楚庄王已立于遍地狼藉的战场。晋军的尸骸与断裂的戈矛交叠,潘党正指挥士兵将尸身往高处堆叠,要筑一座“京观”——那是古时胜利者炫耀武功的标志,用敌人的尸骨昭示自己的强悍。楚庄王却弯腰拾起一柄断戈,铜刃上的血渍已凝成暗红,木柄的裂纹里嵌着干涸的泥土。他若有所思:“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他挥手制止了堆筑京观的士兵,只吩咐将尸骸就地掩埋,又在掩埋处插了几株新折的柳条。他没有再说什么,但那柄断戈被他扔进黄河时溅起的水花,像在说:武力的终极,从不是让尸骨堆成山,而是让戈矛再也不必沾血。“止戈为武”的深意,就藏在这转身的决断里——赢了战争,更要赢回安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轮回,看如今,我们似乎又回到春秋时代,贸易战、围剿战,说打就打,挑动、发动乌克兰、加沙、伊朗战争,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止戈为武越来越远。只因如此,我们反而应该更加坚信我中华五千年智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从不惹事更不怕事。我们发展核武器,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们边防哨所的灯光彻夜亮着,是为了让山脚下的村庄睡得安稳;航母在深海游弋,是为了让渔民的渔网能撒向更远的海域;实验室里画出的武器图纸,每一笔都藏着同一个念头:造最锐利的矛,是为了护最温馨的日子。我们拥有的力量,从不是为了复刻当年的厮杀,而是为了让教室里的读书声、集市上的叫卖声、灶台上的烟火气,能一直安稳地在时光里流淌。这才是“止戈为武”真正的分量:强大的意义,从来都是守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邲之战的硝烟飘向晋国朝堂时,荀林父正自缚着跪在冰冷的地砖上。败军之将按律当斩,景公的怒火像殿角的烛火般跳动,案上的奏疏写满“诛杀”二字。士贞子却捧着一卷旧竹简闯进来,那是城濮之战的记载,墨迹已泛褐。他指着竹简上的字说,当年文公大胜却忧心忡忡,只因楚将成得臣未死——被困的野兽,反扑时最是凶猛。他看向荀林父:“他此刻虽败,那股不服输的劲还在,杀了他,是替敌人拆自己的墙。”景公沉默良久,终是挥手松了绑。后来荀林父率军大破赤狄,“困兽犹斗”便从这场绝境里长出根来。士贞子引用困兽犹斗,拯救了立国的人才,这个成语从此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困兽犹斗的本义,在今天的日子里依然鲜活 ,它不仅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熬红了眼,笔在草稿纸上划得飞快,他们与技术壁垒较劲,为了让“卡脖子”的清单短一点;山村里,教师踩着泥泞的路去上课,与困顿较劲,是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多看见一点外面的光;写字楼里,年轻人对着被打回的方案深吸一口气,重新点开文档,他与挫折较劲,是为了把创新铺展的更加开阔。这样的“困兽犹斗”是与自己的极限为敌,是知道哪怕只有一丝缝,也要挣出一片天。而在今天,该成语隐含的容错机制,更加珍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里河水向北流,奔向黄河,中原福塔的影子投在水面上,悠悠晃晃。“止戈为武”是让力量,护着烟火人间;“困兽犹斗”是让心气不肯低头,闯过风雨难关。这两个从邲地战场走来的成语,早不是史书里的铅字,是刻在骨子里的道理:能护得住眼前的暖,能扛得过当下的难,日子才能像黄河水一样,绵长、扎实,生生不息地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