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p><p class="ql-block">沂蒙革命地方武装汤河大队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热血在燃烧》节选</p><p class="ql-block"> 丁履年(1920.5——1942.12)出生在莒南县高榆村的一户贫苦农家。</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的莒南县,位于滨海解放区的核心地段。早在1932年,中共党员教师刘谐和受临郯县委指派,到莒南县的板泉崖开展党的活动。他以小学教师身份做掩护,宣传党的主张和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新思想,秘密发展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的12月,建立莒南县的第一个党支部,带领党员和进步群众在板泉崖周边村庄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紧依着沭河的高榆村与板泉崖村的群众一湖种地,两村近在咫尺,这里的村民几乎与板泉崖的村民同时,接触了这一区域最早的共产党员,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也就是从那时起,高榆和板泉崖两村就有了党的各种进步活动。这一时期,高榆村的丁履起、丁履宗等多名进步群众就加入了党组织,开展了早期的党的地下工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临沂,残暴的日军开始对滨海解放区和临沂城东、沭河以西区域的烧杀抢掠和篦式扫荡。在一次空袭中 日军在与高榆以河之隔的洪瑞大集上,投下了多枚航空炸弹,炸死炸伤十多名赶集的群众。日本鬼子的残暴 激起了沭河两岸群众对侵略者仇恨和义愤,纷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 燃起熊熊的抗战烈火。1941年2月,高榆村进步人士丁兆卿在村里创办了抗日小学,教唱抗战歌曲、张贴抗战标语,在全村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活动。受此影响,丁履年先是参加了村抗日民兵组织,后担任了滨海区的谍报员。</p><p class="ql-block"> 丁履年从事谍报工作期间,与汤河区后坊坞村的进步青年诸葛克兰结婚。他经常来往于解放区和洪瑞、汤河两区之间,并与汤河大队队长刘炳之相识,常和汤河大队干部战士在后坊坞村的老岳家共谋抗战工作。他老岳家既是抗战堡垒户,还是汤河大队和滨海解放区党政军干部的落脚点,并且年少的内弟诸葛克仁和他一样,同样从事谍报工作。在汤河大队里也是从事谍报工作。工作中,两人一大一小配合十分默契,配合出色。</p><p class="ql-block"> 拜年帖,是古人春节相互问候和吉祥祝福的帖子,始于唐,盛于宋,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抗战时期,解放区里的党政军和地方也还沿用着这样的贺年帖。</p><p class="ql-block"> 1942年马上要过年了,年三十的那天,丁履年在汤河大队接到了一份送滨海解放区的谍报,夹带着一封拜年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丁履年让内弟诸葛克仁身藏情报配合,行走到西北坊坞村北时,不幸被日伪军发现。丁覆年当即吩咐内弟带着情报躲进柳子沟向东北跑,自己为引开敌人向西北跑。鬼子见状蜂拥堵截,追到汤河东岭村后的公路上,将丁履年抓住。日伪军将丁履年拖到东岭村北的一片墨松林里,百般毒打审问,丁履年始终不承认是八路军,说自己是走亲戚的。日伪军见状,又进行了仔细地搜身,结果在丁履年的腰带里搜出了一张解放区的拜年帖。残暴的敌人把丁履年吊在一棵大松树上,放出狼狗啃咬,逼迫丁履年说出汤河抗日游击大队的下落和附近村庄共产党的组织。面对死亡,丁履年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任凭日伪军百般折磨,始终百口不开。气急败坏的日伪军,接连刺了丁覆年7刀后 又极其残忍地将他开胸破肚,将五脏六腑都扯了出来。顿时,肠子被狼狗扯出很远,鲜血流了一地,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送完情报的诸葛克仁听到姐父丁履年被惨遭杀害的噩耗,嚎啕大哭,汤河大队里的战友也个个特别悲痛。当天夜间,他们与东岭村的群众一起,收拾了丁覆年的尸骨,送到高榆村安葬,并为他举办了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丁履年牺牲之后,党和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他的英名,分别篆刻在渊子崖抗日烈士纪念碑和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碑墙上,让世代铭记他英勇献身民族解放的英雄事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