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五十九)“羊道”读后感

随缘

<p class="ql-block">  闲暇之余,我总喜欢捧一本书细细品读。曾经读过无数本书籍,每一次都是带着好奇与期待翻开书页,而这一次却有所不同。当我拿到这本《羊道》时,内心竟有些犹豫,不知是因书名的陌生,还是对内容的未知,我竟生出一丝迟疑——担心自己是否能真正读懂这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原本我是想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于是将书名发给孩子,让他在图书馆帮我借阅。没想到他却带回了《羊道》。孩子说他在网上查过,若想真正读懂李娟的文字,最好从《羊道》开始,按顺序阅读。他笑着对我说:“你先慢慢看,看看能不能看懂。”《羊道》共有三本,这是第一本。听罢孩子的话,我决定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为别的,只为不负他的一番心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羊道》是作家李娟的作品。她是一位极具生活气息的女作家,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经历辗转于四川与新疆之间,曾亲历阿勒泰牧场的生活。她的作品包括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二三》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多项殊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本《羊道》共有两百余页,我用了整整十一天才读完。书中语言质朴却富有力量,我一边读一边摘抄,将几十个四字成语和优美词句记录在本子上,仿佛在收藏一段段生活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不同,李娟在《羊道》的开篇亲自撰写序言。她在序中提到,自己曾是一名机关职员,后来毅然离开办公室,走进了扎克拜妈妈一家的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她将牧场的生活方式与居住习俗娓娓道来。书中第四页为“再版自序”,她写道,《羊道》出版五年来,文字如沉默蔓延的根系,持续生长。再版意味着它将走向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读者。第七页为“三版自序”,她在结尾深情致谢:感谢远方平凡的人们,感谢他们平凡却努力的生活,也感谢每一位平凡而美好的读者,感谢那个曾经软弱却愿意改变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羊道》共收录二十多篇文章,篇名如《吉尔阿特》《塔门尔图》《荒野来客》《小小伙子胡安西》《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每天一次的激烈相会》《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杀吾列》《漫无边际的童年时光》《大风之夜》《对阿娜尔罕的期待》《涉江》《向北的路》《最热闹的地方》《客人们》《可怜的意思》《和卡西的交流》《城里的姑娘阿娜尔罕》《骆驼的事》《孩子窝的塔门尔图》《羊的事》等,每一篇都如一幅草原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过李娟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走进了草原牧人的日常生活。他们质朴、热情,虽然迁徙频繁,却始终以自信的姿态、整洁的衣着面对旅途中的每一次挑战。他们对所饲养的羊、鹿、马等动物充满关爱,那份用心,宛如对待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踏上草原,亲身体验那片辽阔与自由。而读完《羊道》后,我仿佛已实现了这个愿望。书中描绘的草原生活让我如临其境,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心中悄然升腾,久久不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读完《羊道》,我对作者李娟充满敬佩。她毅然辞去工作,深入草原,与牧民同吃同住,用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草原生活的盛宴。她的文字不仅记录了牧民的日常,更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