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哲——美篇号5814853</p> <p class="ql-block">今日,我陪同大学同窗张勇、佟铃前往天津开发区泰达档案馆参观,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张勇作为第一代泰达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天津第一半导体厂辞职下海,在开发区建厂创业,后赴海外留学,如今定居澳洲。他曾与曾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后任天津市副市长的叶迪生共事,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刻记忆。佟铃退休前在高新区工作,是高新区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对开发区亦怀有深厚感情。而我,退休前在天津工业主管部门任职,初入职场时的首任处长易志宽后来调任开发区管委会并担任主任,曾力邀我加入开发区建设,可惜彼时我初出茅庐,缺乏魄力,未能成行。但开发区的发展始终牵动我心,作为工业主管部门的一员,我亦是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三十年光阴荏苒,当年的我们风华正茂,如今皆已退出舞台,但那段奋斗岁月依旧历历在目,令人感慨万千。档案馆的韩馆长亲自接待我们,与我们一同回忆开发区发展的点滴过往,仿佛将我们带回了三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两个小时的参观,让我们倍感亲切,也让我们真切地意识到——我们真的老了,眼前的事转瞬即忘,过往的记忆却愈发清晰,因为那是我们青春的见证、奋斗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步入档案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幅醒目的标语:“筑梦成城,盐雅变热土”。下方的文字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1984年的冬天,渤海湾畔。</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盐碱滩涂,荒无人烟,水天一色,碱水浩渺,盐田纵横。如今,这里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这是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p>
<p class="ql-block">自1984年起,泰达人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在“不要钱、不给钱、不多管”的艰难条件下,走出了一条不依赖财政拨款、不挤占国内资源的创业之路。泰达,是全国唯一一个未使用财政拨款的开发区,靠着国家3.75亿元的基础开发贷款,滚动发展,最终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p>
<p class="ql-block">一切从零开始。泰达人在这片远离母城五十公里、草不生、鸟不飞的盐碱荒滩上,开启了“平房里办洋务”的壮举。他们一无所有,却敢于圈地、规划、破土动工,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凝聚着泰达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从此,这片曾经的盐碱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承载着中国发展的希望与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