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贤先生的词作与赏析

文化传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原济南东方双语实验学校校长。现任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顾问,百花园群顾问、诗词雅阁群等多群顾问;中华诗词、山东诗词等诗词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等学会会员。出版有《红叶集》《红梅》《诗花烂漫》等4本书。被评为济南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被冷水沟村授以“名誉村民”;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终身荣誉奖”等奖项。获2023年度“助力强省会建设”诗词大赛和散文大赛两项银奖;“竹庐文艺奖”十大诗人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特别荣誉奖等。“最美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声甘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庆祝党104华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国贤</span></p><p class="ql-block"> 历百年风雨众归心,南湖荡红船。看井冈旗舞,延安宝塔,光照人间。抗日烽烟滚滚,驱寇定坤乾。鏖战三山倒,地覆天翻。 </p><p class="ql-block"> 阅尽沧桑坎坷,挽狂澜越险,港澳归园。见国强民富,实力盛空前。叹神州、科研发展,震宇寰、捷报喜频传。今朝颂、看宏图灿,继续登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先生《八声甘州·庆祝党104华诞》开篇的"南湖荡红船"极具神韵。这个"荡"字妙笔生花——既是物理意义上的轻摇,更似历史长河泛起的涟漪,自1921年那个晨曦悄然漾开,绵延百年。它摒弃了口号式的铿锵,却带着沉静悠长的诉说:历史的巨轮往往从孤小的扁舟启航。这开篇提醒我们,伟大的征程常始于平凡,而正是这看似微弱的波动,终将汇聚成改变时代的浪潮。</p><p class="ql-block"> 顺着这水波向上回溯,词人仿佛是个高明的电影剪辑师。上阕只用三个快闪般的镜头:“井冈旗舞”(那山野间烈烈的红仿佛灼人眼球)、“延安宝塔”(兀立的山巅,沉默如磐石,又像黑暗中擎着的火炬)、“鏖战三山倒”(“倒”字如重锤击鼓,沉闷而响亮,不是凯歌,更像是宣告一个旧时代的轰然解体)。没有繁复的过程铺陈,这种跳跃的组接反而更显力道。词人敢把这气吞山河的壮阔历程,归结于“旗”、“塔”、“倒”这几个点石成金的关键意象,靠的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准狙击——我们都能瞬间从中找到共振频率。这省略的艺术,比详尽描绘更有历史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视线移到下阕,时空陡然切换到近处。“港澳归园” 这四个字,在我脑中激起的并非宏大口号,而是一个极其具象的声音——礼花炸响的午夜,街头的泪水和欢笑,那份失而复得的团圆感。“科研发展”紧随其后,它指向的并非冰冷的实验室数据,是凌晨时分窗里的灯火,是大地深处勘探的钻头,是无数沉默背影在时间长河中的默默砌筑。而“挽狂澜越险”,绝不仅仅是克服困难。它让我想起那些山崩地裂或是人祸骤至的关口,那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的集体身影——这既是历史的回响(呼应了上阕的“鏖战”),也是时代赋予的全新挑战形式。词人没有简单对比今昔,而是悄然勾勒了一条不断变化却又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从推翻大山的壮烈到攀登科技高峰的坚韧,再到应对危机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恐怕是“国强民富,实力盛空前”后面接的那个“震宇寰”。这句的处理太有趣了。前半句几乎是公文式的确凿陈述(“国强民富”、“实力盛空前”),稳如磐石,不容置疑;紧接着“震宇寰”三个字,却像突然打开了闸门,压抑不住的民族自豪、一个百年屈辱后的扬眉吐气瞬间如海啸般汹涌而出。这种笔锋突转的效果远胜于一路抒情。它精准抓住了时代情绪的实质:我们正需要这种基于事实的底气之上的、痛快淋漓的抒怀!</p><p class="ql-block"> “众归心”是全词最轻却贯穿始终的轴心。词人的高明处,在于让抽象的“人心向背”有了具体的肩膀来承担。“科研发展”的光辉下,是实验室里熬红的眼睛;“港澳归园”的喜乐里,是街头白发华侨滚落的泪珠;“挽狂澜”的意志,是泥泞中官兵们手手相传的沙袋。词人几乎刻意避开了突出某个“巨人”或“丰碑”,他(她)画的是一群人模糊的轮廓,是无数星点微光汇聚成的星河。这悄悄弥散全篇的“人”的气息,才是那“江山”最厚重的注脚。 读到这里,才真正懂了那句“江山就是人民”——它不仅是政治哲思,也是文学表达的温度计。</p><p class="ql-block"> 艺术上,词人玩了一手漂亮的“新瓶装老酒,老酒映新天”。看“光照人间”的延安宝塔,多么典型的柳永笔法,“如在目前”;再瞧“科研发展”,这简直是一句现代白话口号硬生生地嵌了进来。这看似生猛的混搭,效果竟出奇的好——宝塔是燃向未来的历史火种,“科研”就是在火种照耀下开辟的新途。这种意象对撞,比并列讲述古今,有力得多。“地覆天翻”后的“继续登攀”,不仅是展望未来,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提示:过去的辉煌是基石,不是休止符。这种冷静又昂扬的姿态,才配得上百年沉浮后的清醒。</p><p class="ql-block"> 一首《八声甘州》读完,并未因它的“献礼”标签而感到隔膜。相反,那些精心拣选的意象和隐藏其后的“人”的声息,让它更像一面映照历史与当下的多棱镜。厚重但不沉重,自豪却懂节制,它让我相信,主旋律诗词也可以这样真挚动人,把时代的回响轻轻叩进读者心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简介】</b>韩会勇,山东青州人。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东夷诗坛、巨洋文化学会、安徽诗苑、晓岸听风格律精品诗社、寿光市子曰诗社等多个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他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b>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