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五首赞美女子的优美诗篇

王二路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临江仙》</p><p class="ql-block">宋 · 无名氏</p><p class="ql-block">玉貌香腮天赋与,清姿不假铅华。</p><p class="ql-block">素芳寻在五陵家。</p><p class="ql-block">欲知春信息,庾岭一枝斜。</p><p class="ql-block">别有玲珑潇洒处,月梢淡影笼遮。</p><p class="ql-block">休教羌笛一声嗟。</p><p class="ql-block">宫妆犹未似,留取意无涯。</p><p class="ql-block">这首作者不详的宋词,堪称一幅精美绝伦的古典美人图。它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是描绘外貌,更是着力刻画一种超凡脱俗的神韵与气质。开篇“玉貌香腮天赋与,清姿不假铅华”,便直截了当地宣告了这位女子的美是纯天然的。她的容颜如玉,脸颊自带芬芳,这一切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脂粉(铅华)来修饰。这种对“天然去雕饰”的赞美,奠定了全词清丽高雅的基调。</p><p class="ql-block">接着,“素芳寻在五陵家”,暗示了女子的出身不凡。“五陵”是汉代富贵人家的聚居地,代指豪门望族。这句是说,如此清丽脱俗的佳人,原来出自名门。这不仅为她的美丽增添了高贵的光环,也解释了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欲知春信息,庾岭一枝斜”是神来之笔。词人没有继续直接描绘她的容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传说南朝的陆凯曾从庾岭折下一枝梅花,寄给远方的朋友,并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庾岭的梅花便成了春天最早的信使。词人将女子比作这枝初绽的梅花,说她就是春天的象征,她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美好与希望的降临。这比喻既贴合了她“素芳”、“清姿”的特质,又赋予了她生机勃勃的灵动感。</p><p class="ql-block">下片转而描摹她更深层次的魅力。“别有玲珑潇洒处,月梢淡影笼遮”,风姿绰约的她,在朦胧的月光下,身影被淡淡地笼罩着,显得格外玲珑剔透、潇洒飘逸。这里的“潇洒”二字,跳出了传统对女性柔弱美的固化描写,赋予了她一种独立、从容的气度。这幅月下美人图,朦胧而富有诗意,引人无限遐想。“休教羌笛一声嗟”,化用了唐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意境。悲凉的羌笛声常常吹奏《折杨柳》之类的曲子,感伤春光的流逝。词人在此处却说,请不要让那哀怨的笛声响起,仿佛是担心这笛声会惊扰了这份美好,或是催促了美丽的凋零。这句充满了对美的珍爱与呵护之情。</p><p class="ql-block">结尾“宫妆犹未似,留取意无涯”,更是将赞美推向了极致。即便是皇宫里最精致、最华丽的妆容,也无法与她的天然之美相提并论。她的美,是任何人工技艺都无法复制的,正因如此,才给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全词语言清丽,意境优美,通过层层递进的比喻和烘托,成功塑造了一位风姿绰约、气质如兰的绝代佳人形象,令人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对句,堪称夸张手法的极致运用。它集结了古代形容美女的四大典故,并将其效果加倍放大,以无与伦比的气势,宣称这位女子的美貌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所有美人。</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句》</p><p class="ql-block">明 · 汤显祖</p><p class="ql-block">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p><p class="ql-block">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这一个对句,虽然只有短短十四个字,却以雷霆万钧之势,展现了对女性美貌的顶级赞誉。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家喻户晓的典故进行了创造性的“升级”,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沉鱼落雁”和“羞花闭月”是中国文化中形容美女的四个最经典的成语,分别对应着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和貂蝉。西施在溪边浣纱,水中的鱼儿因见其美貌而忘记游动,沉入水底;王昭君出塞时,天上的大雁被她的容颜吸引,竟忘记扇动翅膀而跌落;杨玉环在花园赏花,花儿因自惭形秽而收敛花瓣;貂蝉在月下祈祷,云彩遮住了月亮,仿佛月亮因见其美而羞于露面。这四个典故本身已是极高的赞美。</p><p class="ql-block">然而,汤显祖显然觉得这还不够。他先是将“沉鱼”和“落雁”这两个典故并置,然后画风一转,添上了“鸟惊喧”三个字。这就完全改变了原典故的意境。原本,鱼和雁是被美得呆住了,是一种静态的、无声的震撼。而汤显祖笔下的鸟儿,却是被“惊”得“喧哗”起来。这是一种动态的、充满骚动的反应,仿佛她的美貌具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不仅让生物失能,更能搅动整个自然界的秩序,使其陷入一片惊叹的喧嚣之中。这种从静到动的升级,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和夸张感。</p><p class="ql-block">同样的手法用在了下半句。对于“羞花”和“闭月”,他补上了“花愁颤”。“羞”和“闭”还是一种相对内敛的情绪,是自愧不如的退避。但“愁颤”则是一种更深刻、更激烈的情感波动。花儿不仅感到羞愧,更是充满了忧愁,甚至为此而颤抖。这赋予了无情草木以人的情感,而且是极度痛苦的情感。仿佛这位女子的美,已经强大到足以让同为美丽象征的花朵感到绝望和恐惧。这种拟人化的处理,将夸张的程度推向了顶峰。</p><p class="ql-block">汤显祖的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字直接描写女子的容貌,却通过描写自然万物在她面前的“失态”反应,构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它不是温婉的、静态的美,而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力量、让天地为之变色的动态之美。这种写法极具巧思,可谓是“凡人夸女,不过曰‘貌若天仙’,此独以‘惊喧’‘愁颤’四字,画出心胆俱碎、神魂飞越之状”(清代学者金圣叹语)。这十四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是赞美诗词中当之无愧的“顶级配置”。</p><p class="ql-block">第三首词描绘了一位十五岁少女的独特魅力。词人王国维独具慧眼,没有着眼于传统标准的柔美,而是捕捉了她身上那种率性天真、不加矫饰的勃勃生机,认为这种天然去雕饰的风采,足以令世间一切颜色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蝶恋花》</p><p class="ql-block">清末 · 王国维</p><p class="ql-block">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jū),</p><p class="ql-block">不作纤纤步。</p><p class="ql-block">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p><p class="ql-block">一树亭亭花乍吐。</p><p class="ql-block">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p><p class="ql-block">当面吴娘誇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p><p class="ql-block">王国维的这首《蝶恋花》,以一位史学家的精准眼光和一位词人的细腻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极富个性魅力的少女形象。这首词的成功,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审美中对女性“静、柔、弱”的刻板印象,转而歌颂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未经规训的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上片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年龄——“窈窕燕姬年十五”。“窈窕”是《诗经》里流传下来的赞美之词,而“燕姬”则点明了她的地域背景,燕地自古多慷慨豪迈之士,也为这位少女的性格埋下了伏笔。她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在古代,女子被要求行走时步履轻盈,姿态纤弱,即所谓的“纤纤步”。而这位十五岁的少女,却习惯拖着长长的衣摆,大步流星地行走。这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她天真烂漫、不拘小节,甚至带点男孩子气的率性。这种“反常规”的美,更显其真实可爱。</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的“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人群中,她不经意间的一个回眸或一个微笑,便足以让周围所有的美丽景物(人间颜色)都变得像尘土一样毫无光彩。这两句词化用了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诗意,但表达得更为决绝和彻底。它不仅赞美了少女容貌的艳丽,更强调了她那种独一无二、能瞬间抓住所有人目光的强大气场。这种魅力,正是源于她那份不加矫饰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下片词人进一步阐释这种美的本质。“一树亭亭花乍吐”,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女就像一棵挺拔秀丽的树,树上的花朵才刚刚绽放。这个意象既写出了她修长的身姿(亭亭),又写出了她正值青春年华、美貌初显的状态(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词人在此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她的美,完全是天生天成的,除此之外,你再也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和赞美她了。这种“词穷”的感慨,恰恰是最高级别的赞美,说明她的美已经超越了语言所能描述的范畴。</p><p class="ql-block">最后,“当面吴娘誇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词人通过一个巧妙的对比,来凸显“燕姬”的天然之美。旁边有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吴娘”正在表演精湛的舞蹈,引来旁人夸赞。然而词人却犀利地指出,可惜啊,她那引以为傲的舞姿,终究是被刻意扭动的腰肢给“耽误”了。这里的“误”,并非说她舞得不好,而是说这种经过严格训练、带有表演性质的美,与“燕姬”那种浑然天成的仪态相比,就显得匠气十足,落了下乘。王国维借此表达了他的美学观点:最高境界的美,是自然,是本真,而非后天技巧的堆砌。</p><p class="ql-block">第四首《硕人》是《诗经》中赞美女性的千古绝唱,它以史诗般的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绝世风采。诗歌从其高贵出身、绝美形貌、盛大婚仪到富饶家乡,层层铺展,塑造了一位宛如神祇般光辉夺目的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硕人》</p><p class="ql-block">春秋 · 诗经</p><p class="ql-block">硕(shuò)人其颀(qí),</p><p class="ql-block">衣锦褧(qióng)衣。</p><p class="ql-block">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p><p class="ql-block">邢侯之姨,谭公维私。</p><p class="ql-block">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p><p class="ql-block">领如蝤蛴(qiú qí),</p><p class="ql-block">齿如瓠(hù)犀(xī),</p><p class="ql-block">螓(qín)首蛾眉。</p><p class="ql-block">巧笑倩兮,美目盼兮。</p><p class="ql-block">硕人敖敖,说于农郊,</p><p class="ql-block">四牡有骄,</p><p class="ql-block">朱幩(fén)镳(biāo)镳,</p><p class="ql-block">翟茀(fú)以朝。</p><p class="ql-block">大夫夙退,无使君劳。</p><p class="ql-block">河水洋洋,北流活活。</p><p class="ql-block">施罛(gū)濊(huò)濊,</p><p class="ql-block">鳣(zhān)鲔(wěi)发发,</p><p class="ql-block">葭(jiā)菼(tǎn)揭揭。</p><p class="ql-block">庶姜孽(niè)孽,庶士有朅(qiè)。</p><p class="ql-block">《硕人》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用浓墨重彩描绘女性美丽的诗篇,其艺术成就之高,后世无出其右者。它以一种近乎膜拜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齐国公主庄姜嫁到卫国时的盛况与她本人的绝代风华。</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开宗明义,奠定了庄姜高大华美的形象基调。“硕人其颀”,一个“硕”字,便定义了她的美不是小家碧玉式的,而是高贵、丰满、气度不凡的。“颀”则形容她身材修长。她身穿华美的锦衣,外面还罩着一层素雅的麻纱罩衫(褧衣),既显尊贵又不失谦和。紧接着,诗人如数家珍般罗列了她的家世背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她不仅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卫国国君的妻子,还是齐国太子的亲妹妹,并且与邢、谭两国国君都有姻亲关系。这一连串显赫的身份,说明她的美丽背后,是强大国力的支撑。她的美,是与身份、地位、荣耀融为一体的。</p><p class="ql-block">第二章是全诗的华彩,也是后世一切美女描写的范本。诗人用了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庄姜的容貌。她的双手,像初生的茅草嫩芽一样白皙柔软(手如柔荑);她的皮肤,像凝固的油脂一样光滑细腻(肤如凝脂);她的脖颈,像天牛的幼虫一样洁白修长(领如蝤蛴);她的牙齿,像葫芦籽一样整齐洁白(齿如瓠犀);她有著像小蝉一样饱满的额头和蚕蛾触须般弯曲秀美的眉毛(螓首蛾眉)。这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诗人随即笔锋一转,写出了她的动态之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笑起来的时候,嘴角露出浅浅的酒窝,顾盼之间,一双美目黑白分明,波光流转。这两句让静态的美人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灵气与神采,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p><p class="ql-block">第三章转而描写她盛大的迎亲场面。“硕人敖敖”,再次强调她高大美好的样子。婚车队伍行至卫国都城郊外,稍作休整。看那拉车的四匹高头大马,雄壮矫健,马头笼嘴上缠绕的红色布饰,鲜艳夺目。她乘坐的婚车,用华丽的野鸡羽毛装饰车厢,一路驶向王宫。这场面是何等的气派!更有趣的是结尾两句:“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卫国的大臣们都非常识趣地提早下朝,为的是不让国君因为处理公务而劳累,好让他与新婚的夫人共享良宵。这个细节从侧面烘托出庄姜的巨大魅力,她的到来,甚至影响了整个朝廷的运作节奏,所有人都为这桩美满的婚姻而喜悦。</p><p class="ql-block">第四章则以壮丽的自然景象收尾。诗人描绘了庄姜的祖国——齐国境内黄河的浩瀚景象。“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河水盛大,滚滚向前。渔夫们撒下渔网,捕获了肥美的鳣鱼和鲔鱼,河岸边的芦苇长得又高又密。这片富饶丰腴的土地,养育了同样出色的儿女。随她嫁过来的陪嫁女子们(庶姜),个个盛装华美;护送她的臣子们(庶士),人人雄武健壮。这不仅是对齐国国富民强的赞歌,更是用环境来反衬主角:只有这样物产丰饶、生机勃勃的伟大国度,才能诞生出庄姜这样“硕人”级别的绝代佳人。她就是这片土地最精华的结晶。</p><p class="ql-block">第五首词极为细腻地捕捉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到如今心事重重的变化。词人晏几道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描绘了一种独特的美——因烦恼而微蹙的眉头,不但无损其美,反而增添了一种令人心疼的、楚楚动人的风情。</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采桑子》</p><p class="ql-block">北宋 · 晏几道</p><p class="ql-block">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wǎn)双螺。</p><p class="ql-block">一寸秋波,千斛(hú)明珠觉未多。</p><p class="ql-block">小来竹马同游客,惯听清歌。</p><p class="ql-block">今日蹉跎,恼乱工夫晕翠蛾。</p><p class="ql-block">晏几道的词风向来以深情、细腻和朦胧著称,这首《采桑子》便是绝佳的体现。它写的不是惊心动魄的绝世美貌,而是一种带有时间沉淀和个人情感的、极为私人化的美。词中交织着今昔对比,将对一位女子的欣赏与怜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