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曾名“万安桥”,在该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是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p><p class="ql-block">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一、开创性的建筑技术</p><p class="ql-block">1. 筏形基础与牡蛎固基</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首创“筏形基础”,即在江底铺设大石块形成整体基底,分散桥体压力。更独特的是利用牡蛎分泌的黏液胶结石块,使基础与桥墩自然固化,成为世界上最早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范例之一。这一技术比西方类似方法早数百年。</p><p class="ql-block">2. 浮运架梁法</p><p class="ql-block"> 北宋工匠采用潮汐涨落原理,以船载巨石至预定位置,待退潮时精准落位,解决了大型石料运输与架设难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力的巧妙利用。</p><p class="ql-block">3. 船形桥墩设计</p><p class="ql-block"> 桥墩两端呈尖劈状(如船头),有效分解水流冲击力,减少潮汐对桥体的破坏。这一设计成为后世沿海桥梁的范本。</p><p class="ql-block">二、历史地位与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1. 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p><p class="ql-block"> 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蔡襄主持修建,是宋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实物见证,见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p><p class="ql-block">2. “闽中桥梁甲天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成功带动了福建地区大型石桥建设热潮,如安平桥、顺济桥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式桥梁”体系,推动了中国桥梁技术的体系化发展。</p><p class="ql-block">3. 文化遗产的多元融合</p><p class="ql-block"> 桥上留存历代碑刻、石塔、石像(如月光菩萨塔),融合了建筑、书法、宗教艺术,是“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汇的缩影。 </p><p class="ql-block">三、对后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技术传承:</p><p class="ql-block"> 其基础工艺启发后世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现代工程对生物固基技术的探索。 </p><p class="ql-block">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宋代《泉州府志》《闽书》等文献详细记载其建造过程,为古代工程史研究提供珍贵文本。 </p><p class="ql-block">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蔡襄造桥,天下一心”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征服自然的智慧与协作精神。</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不仅是现存最古老的跨海石桥,更代表了中国古代土木工程从经验技术向科学化过渡的关键节点。它以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成为世界桥梁史上不可忽视的东方坐标,至今仍向世人展示着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工程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洛阳桥始建;泉州太守蔡襄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p><p class="ql-block"> 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宋代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其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则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之誉。其著作被辑录为《蔡忠惠公文集》传世。今人点校整理有《蔡襄集》。 </p> <p class="ql-block">“筏形基础”:</p><p class="ql-block"> 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石块,以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砺固基法”:</p><p class="ql-block"> 在桥下大量种植牡砺,利用这种海生动物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使之成为经得起山洪冲撞和海水搏击的人工盘石,保证石桥安卧大江,历经千年而不垮。</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附属文物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庙、义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将军、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诗作《洛阳桥》,描绘了泉州洛阳桥的悠久历史和泉州湾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得名于其横跨的洛阳江,而洛阳江的命名源于西晋末年中原移民因思乡之情,将泉州当地与洛阳相似的山川风貌以故土命名。</p> <p class="ql-block"> 沈汝瀚曾任泉州知府,祖籍江西。他于1837年(道光17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清治时期这阶段的地方统治者。</p> <p class="ql-block">俯瞰洛阳桥(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