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冬病夏调?</p><p class="ql-block">冬病夏调是我国传统中医药调理法中的特色方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所谓“冬病夏调”,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调,适当地外用和内服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p> <p class="ql-block">二、哪些“冬病”可夏调?</p><p class="ql-block">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儿童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骨伤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寒证表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表现为寒性或虚寒性疼痛为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肠功能紊乱者表现为寒证或虚寒证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耳鼻咽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p><p class="ql-block">6、慢性皮肤病:湿疹、冻疮等。</p><p class="ql-block">7、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阳虚型体质的亚健康人群:如在夏季表现出冬天之寒证者,诸如怕风畏冷,不喜空调、电扇,喜温烫食物,欲穿长袖衣衫等虚寒体质人群。</p> <p class="ql-block">三、为什么要冬病夏调?</p><p class="ql-block">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p> <p class="ql-block">四、“冬病夏调”有哪些方法?</p><p class="ql-block">冬病夏调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穴位敷贴、膳食调理、泡脚、袋泡药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药汤剂</span>等等。</p><p class="ql-block">1、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法:这是一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敷贴在人体体表穴位上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调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且疗效明显、快捷,治疗适应证广泛,是冬病夏调中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好方法。</p><p class="ql-block">奇经技术贴敷灸穴位:定喘穴(双),肺腧穴(双),膈腧穴(双)、璇玑穴、膻中穴、中脘穴、神厥穴、足三里穴(双)、涌泉穴(双)</p><p class="ql-block">2、天灸、艾灸:温度就是一味药,温度天百病。天灸就是晒太阳,注意时间,不要晒伤,早上9点左右,下午5点左右。</p><p class="ql-block">艾灸前喝水,注意防烫伤防火</p><p class="ql-block">酒后不能立刻用冷水洗手洗澡大口喝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饮食调理:《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可以补益精气。” </p><p class="ql-block">中医学还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平等性质,针对个体素质的不同应选择多吃或少吃某些食品,使阴阳相调和,利于健康。</p><p class="ql-block">(1)温性食品有鲤鱼、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糯米、韭菜、橘子、柿子、李子、石榴等。</p><p class="ql-block">(2)热性助火的食品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p><p class="ql-block">(3)寒性食品有鸭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冬瓜、丝瓜、萝卜、绿豆、香蕉等。</p><p class="ql-block">(4)凉性食物有黑豆、梨子、黄瓜、芥菜、柚子等。</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体质虚寒者不宜多进食寒凉食物,体质燥热者不宜多吃温热之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要点:其一是节制,就是饮食有规律,勿过饱、过量,味勿过重,尽量定时、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荤腥油腻之品切勿食之过多,而应以荤素平衡、清淡利于吸收为宜。 其二是细嚼慢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药食同源汤剂: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通常中医医生通过辨证论治进行选方用药调理,而为历代流传应用,如补益气血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健脾补中的补气运脾汤;调理五脏的如《医宗金鉴》的补肝汤,《永类钤方》的补肺汤;《摄生秘剖》的天王补心丹,《景岳全书》的右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养营汤等等。建议在中医师辩证后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常用经济实惠的汤</p><p class="ql-block">(1)姜枣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提升温度,促进循环,净化血液,排除寒湿气,提脏腑功能👏 👏 👏</p><p class="ql-block">特别注意:量足火候到,煮的时间要半个小时以上,否则不足以抵御身体脾胃的寒气,闭塞的门打不开反而被阻挡,返逆上喉咙,就上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黄芪乌鸡汤:黄芪30克、乌骨鸡半只,共炖,鸡肉熟烂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肉,可分3次食用。连食1月左右。此方有益气养肺、滋肾养血、固表防感冒之功效。</p><p class="ql-block">(3)黄豆花椒汤</p><p class="ql-block">黄豆30克、花椒5克,加水500毫升,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至豆熟烂,调味,连汤带豆食用。此方有健脾宽中,和胃止呕,散寒止痛功效。</p><p class="ql-block">(4)二姜猪肚汤</p><p class="ql-block">猪肚一副醋泡去腥洗净切丝、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加葱姜放入罐内煮熟,空腹食用。此方对胃寒腹冷,寒从中生,脾胃虚弱,饮食不化,慢性泄泻,面黄体瘦乏力等症有效。</p><p class="ql-block">(5)板栗羊脊骨汤</p><p class="ql-block">板栗12枚、羊脊骨一具槌碎、肉苁蓉12克、草果3克,加葱姜煮熟,放食盐,空腹食用。此方对下元久虚,腰酸腿软,腰膝冷痛,筋骨无力有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泡脚:姜、艾叶、花椒、奇经草本泡脚丸,失眠者用醋和盐</p> <p class="ql-block">五、“冬病夏调”贴敷灸五大误区</p><p class="ql-block">1、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调」。</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认为 “冬病夏调” 是万能的,只要在三伏天做就能养生保健。实际上,“冬病夏治调” 主要适用于阳虚、气虚以及一些寒湿、虚寒性疾病的患者。像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的人,盲目进行温阳治疗,不仅不能改善体质,还可能出现口干舌燥、便秘、上火等症状。此外,处于疾病发作期,如正在发烧、咳嗽剧烈、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也不适合进行 “冬病夏调”,应先治疗急性病症。</p><p class="ql-block">2、贴敷时间越长效果越好。</p><p class="ql-block">三伏贴是 “冬病夏调” 最常见的方法,但不少人觉得贴敷时间越长,药物吸收越多,效果就越好。其实不然,每个人的皮肤耐受程度不同,贴敷时间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贴敷时间为 2 - 4 小时,儿童为 0.5 - 2 小时。如果贴敷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皮肤过敏、起水疱,不仅会增加不适感,还可能引发感染,影响后续治疗。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应及时取下膏药,并咨询医生。</p><p class="ql-block">3、只靠「夏调」就能调好疾病</p><p class="ql-block"> 是一个长期的调理过程,不能指望一次治疗就完全治愈疾病。它更注重的是通过三伏天的调理,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轻冬季疾病的发作程度和频率。除了三伏天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饮食、作息和运动的调理。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平时要少吃生冷食物,注意保暖;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只有坚持长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4、随意选择贴敷地点和药物</p><p class="ql-block">一些人贪图方便,选择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三伏贴贴敷,或者自行购买所谓的 “三伏贴” 在家使用。这样做存在很大风险。正规的三伏贴需要由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选穴、调配药物,而且贴敷的场所需要符合卫生标准。不正规的贴敷可能导致穴位不准确、药物质量不佳,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一定要选择专业养生人士和正规的医院或医疗机构进行 “冬病夏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忽略贴敷后的护理</p><p class="ql-block">贴敷后并不意味着 “万事大吉”,护理工作同样重要。贴敷后 6 小时内不宜洗澡,尤其是不能洗冷水澡,以免寒邪入侵;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膏药脱落;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羊肉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果贴敷部位出现轻微发红、瘙痒,属于正常现象,可自行缓解;但如果出现水疱、破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