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国际歌》响遍全球

于成芳

<p class="ql-block">大学时,我在图书馆翻阅旧报纸,偶然读到了列宁写的《欧仁·鲍狄埃》。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逝世25周年而作。列宁对这首歌的评价让我深受触动,他说,这首歌已经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无论哪个国家的工人,都会唱起它,纪念这位无产者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鲍狄埃的一生,是贫苦而光辉的一生。从1840年起,他就用诗歌为武器,回应法国的重大事件,唤醒民众的觉悟,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对抗资产阶级的压迫。他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下了《国际歌》,这首歌把公社的精神传播到了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即使在流亡期间,鲍狄埃也没有停止创作。他的长诗《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描绘了资本主义压迫下工人的苦难生活,也展现了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列宁评价鲍狄埃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国际歌》超越了国界和语言,成为连接全世界无产者的精神纽带。一个有觉悟的工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就能找到同志和朋友。</p> <p class="ql-block">最近,我听到张宏良在视频中说:“《国际歌》终于带着时代的飓风回来了。”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似乎又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人们重新唱起这首歌。它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现实的呐喊,是无数人内心深处对公平与正义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各种场合唱起《国际歌》。无论是在街头的集会,还是在社交媒体的视频中,这首歌的旋律仿佛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重新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它不再只是属于过去,而是属于现在,属于未来。</p> <p class="ql-block">我想,这也许就是列宁所说的那种精神纽带。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首歌依然能够把人们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在旋律中找到共鸣,在歌词中看到希望。英特纳雄耐尔,那个属于全世界无产者的理想,也许真的正在一步步走近现实。</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一群人站在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穿着不同的衣服,但神情却出奇地一致。有人紧握拳头,有人轻声哼唱,仿佛这首歌是他们共同的语言。背景是深红色的,像火焰,也像热血。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歌词就在旁边,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们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人群中,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突然明白了列宁说的那句话的真正含义。这首歌不是为了纪念过去,而是为了唤醒现在。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让我们在黑暗中依然前行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英特纳雄耐尔,那个属于全世界无产者的理想,也许真的正在一步步走近现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