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传家宝(中)

古月今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钢笔.蘸水笔.铁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钢笔,是他炎凉长夜呕心沥血批改作业撰写教案的伴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父亲有几支不知名的钢笔,都自视金贵得很。这些钢笔,陪伴他写了厚厚一摞教案。父亲的教案,往往是先用蓝黑墨水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写就,然后每当有了新思考、新灵感、新内容后再用红墨水加注,如果已经给学生讲授过了,就选择单元、期中、期末等时间点进行补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注重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即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份,尽管教材没变,但授课内容不一样,因此教案会不断更新,绝不使用未经自己消化的参考书甚至是自己过去的旧教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他的精益求精,他的教案和教学总是成为本校、学区甚至是全县的优质示范,常被县文教局(后为教委)邀请去给同行讲观摩课,父亲也总是主动耐心帮助年轻老师修改教案,而经他送出农门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学质量和中考升学率一直在学区乃至全县名列前茅,成为远近各乡学子云集的“名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获得的荣誉很多,还多次将一些荣誉让给那些有评定职称、民师转正需要的新老同事。他自己看得很淡,但母亲却看得很重,总是把那些奖状一张一张贴满了堂屋三面土墙,以此激励我们几兄妹好好读书,待父亲退休后又悄悄地帮他连同证书收藏进箱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还用他的钢笔书写无数的请示、报告,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继续发展争取政策、经费和师资。父亲讲,这是最为伤心的事情,本来山里交通不便,异地老师就不愿意来,来了也不安心,再加上工资常常被拖欠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之久,学校随时有散伙的危险,一向清高的他不得不放下身段,用笔墨和口水去求告上级要钱要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批改作业用得最多的是蘸水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笔跟西方的羽毛笔相似,不会使用的要么蘸一下写不了几个字,要么在作业本上留下一团大红的墨团,而父亲总是写得行云流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学生的作业,父亲从不仅写一个“阅”字了事,而是会一一批注更正错误,并且留下个性化评语,这些评语对学生来讲,就是认真刻苦时的褒奖,马虎大意时的提醒,成绩滑坡时的鞭策!父亲一般不在课堂上批评人,也让评语成为师生交流的小秘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铁笔,是他在如豆灯光下以典雅严谨的宋体字刻写试卷以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突出教学质量的年代,老师的工资收入和职称评定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因此,无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都是学校极为慎重严肃的大事,为了考试的保密性和公正性,这项工作只能一人负责到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从担任教学骨干到校领导,一直牵头负责主科的试卷出题、制作工作。试题出来后,必须先用铁笔将蜡纸在钢板上一笔一划地刻写出来,然后再在油印机上手工一页一页油印出来。刻蜡纸是技术活,刻写时手重了,手容易打泡且不说,蜡纸划破了,这张就毁了还得重新来刻过,况且蜡纸可没有多余的;手轻了,蜡笔没有刺穿蜡层,或文字上出了半点差池,一切也得照样重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试卷更是技术活,油墨必须适量、均匀,力量必须适当、均衡,这样印出来的卷子才会清晰不致因墨重或墨轻而模糊,当然纸张也是浪费不起的;还有,蜡纸才不致发生褶皱而被损坏,这时候若再返工重刻就麻烦大了,本领高强的人凭一张蜡纸可以印上好几百份试卷呢。多年后,我都能想象得到,累得手疼腰酸腿软,此刻比泥水匠、挖煤工更看不出面容的父亲,望着一摞摞散发着油墨芬香的试卷该是何等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乡村教师,白天要上课,节假日还要回家帮衬务农,故写教案、改作业和出试题、印试卷,多数都只能在利用夜间完成,没有电灯,也没有蜡烛,只有昏暗的煤油灯光相伴。四十年,究竟撰写了多少本教案,批改了多少本作业,刻写了多少张蜡纸,用坏了多少支铁笔多少块钢板,印刷了多少张试卷,恐怕父亲自己也记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除了夏夜的挥汗如雨、蚊虫叮咬,还有冬夜的寒风呼号、手脚冰冷。母亲和我们这些子女更不会忘记:我读初中的那三年,母亲几次病危,父亲是一边要给她求医治病、照料她穿衣吃饭、代替她打理农活,一边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常常是往返奔波在学校、医院和老家,他爱他的事业爱他的学校爱他的学生,也爱母亲和我们子女们。我们感恩父亲留住了母亲,也留住了我们这个完整的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也以匆忙的身影,在同事、学生和乡亲面前诠释了什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我自创了一首小令:老师,您送走了黑暗,却给孩子迎来了光明;父亲,您付出了心血,却给我们留下了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图片皆为愚笨的豆包君热心赞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文浓缩版曾发表于《重庆法治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