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地理坐标计算,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当属南美洲的阿根廷,两国地理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9300公里;北京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距离约19600公里;而北京的对跖点(即地理背对背的点)则在阿根廷一望无际的潘帕斯大草原,相距20000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说在这个地球上,中国与阿根廷是互为天涯海角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潘帕斯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不仅地理上相距遥远,文化上也大相径庭。仅从地名便可看出一二,华夏地名多蕴山川形胜、宗族源流与历史传承之深意;而阿根廷以及南美的许多地名则来自殖民者的第一眼、第一感觉,甚至误判。比如巴西之名源自葡萄牙人看到的“红木”;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名源自西班牙殖民者登陆时对当地“好空气”的一句赞叹;阿根廷的母亲河拉普拉塔河连同他们的国名阿根廷则都源于一个关于白银的误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潘佩阿纳斯山脉)</p><p class="ql-block"> 1515年末,殖民者误以为当地印第安人的银饰源于河畔,便用西班牙语“白银”(Plata)命名了大河及周边土地。 1816年,拉普拉塔区独立,用拉丁语定国名为:Argentina(阿根廷),仍保留“白银之地”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开始游览这座城市。其实从降落的那天晚上已经拍下了它许多美丽的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阿根廷国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巴黎”之誉。初闻此称,疑为溢美。游览下来,不禁叹服其无愧拉美最繁华都会之一,是南美最具欧洲风情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的途中,五月广场的庄严、七月九日大道的恢弘,乃至路旁咖啡馆的闲雅、行人的气度,无不令人恍若置身欧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宽的马路,要穿过三四个红绿灯才可以抵达马路对面。比我们的长安街还要宽出20多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间两条公交车道)</p><p class="ql-block"> 浓郁的欧风,植根于十九世纪末叶。当时阿根廷政府力行欧化与现代化之策,在吸引了许多意大利、西班牙移民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的资金、技术和生活方式,城市中涌现出大量古典雅致的建筑,最为流行的是法式建筑、街心花园、喷泉广场、城市雕塑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歌德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尤其公共建筑一旦建成,往往会长久地存在于城市中,承载着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审美思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社会的公共品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阿根廷人对美的追求也与我们这些浸润过东方文化的人不尽相同。阿根廷人几乎都是混血,大部分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白人占了整个国家的95%。姑娘们漂亮开放,据在那里的中国人说她们开放得驾驭不了,这是文化差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到华人,在这遥远的阿根廷亦聚居着约12万华夏子民。他们多数来自福建,在城市或乡村开着超市,于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在促进着两国的文化交流,使阿根廷的文化又多一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位于五月广场西北角,建于1723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教堂,也是梵蒂冈在南美的中心总教区。远远便看到12根高大的象征12使徒的罗马柱撑起的长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上面顶着15度锐角的等腰三角形,形成了人字形屋脊。三角形上有栩栩如生的圣经故事浮雕,整个建筑呈现出典型的古罗马风格,与埋葬着拉斐尔遗体的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万神殿建筑形制类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是195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纪念圣马丁逝世100周年点燃,至今已燃烧75年的</span>火炬,以此向为自由献身的英雄致敬。火炬下方的文字:“这里安放着圣马丁将军和独立战争中其他无名英雄的遗体,向他们致敬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步入教堂,其宏伟空间自不必说。内部珍藏着独特的18世纪雕塑和祭坛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悬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耶稣受难与复活为主题的</span>十四幅油画,目前全球仅存三套完整版本,另外两套分别收藏于梵蒂冈、罗浮宫,这里是唯一仍在公开展出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前面在里约热内卢天梯教堂看到的浮雕也有基督教“苦路十四站”中耶稣背负十字架前往受难地的内容。自17世纪起,几乎所有天主教堂均有相关画像、雕塑,使教友通过“拜苦路”来体验耶稣的苦难,强化信仰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几天前在里约,我们正赶上悼念刚去世的教皇方济各,他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升任教皇前正是这座教堂的大主教,他是天主教史上第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皇。遗嘱要求简葬木棺,打破教皇三层棺传统,拒绝圣彼得大殿安葬,成为首位长眠圣母大殿的现代教皇,<span style="font-size:18px;">愿他天堂安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还有阿根廷国父何塞·德·圣马丁将军的衣冠冢。他是一位平民英雄曾率领安第斯军翻越安第斯山脉,解放了智利和秘鲁,是独立战争的核心人物。通常教堂中安葬的都是宗教人物、王室成员,圣马丁作为平民英雄获此殊荣,打破了这种等级限制,反映出拉美独立后对“平等”“人民主权”等理念的践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根廷国父圣马丁将军与</span>教皇方济各的安葬表面看来迥然不同,却共同朝向人类进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国父圣马丁衣冠冢前有</span>身着独立战争时期红、蓝戎装、<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姿勃勃的军人守护,他们是阿根廷的荣誉卫队,教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地理位置、英雄陵墓与自由火炬,清晰地体现了它与国家政治中心的紧密联系,是历史、信仰与多元文化记忆的交汇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时,正遇上一队小学生在此接受宗教教育——这是天主教国家基础教育中的内容:传授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与图书是一个城市的信仰与文化的标志。很多人说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南半球最有文学气质的城市。旅游中去体会一座城市的文学气质不是件容易事,但布宜诺斯艾利斯曾获得“世界图书之都”的美誉,10年前的统计布宜诺斯艾利斯就有467家书店,以每十万居民拥有25家书店位居世界排行榜前列,它的文学气韵弥漫于整个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尤其“雅典人书店”曾被英国《卫报》选入全球十大最美书店。2019年,《国家地理》又为其冠上“全球最美书店”的称号。2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号称南美第一,全球第二大书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此盛名,即使不为购书(多为西语书),人们也纷至沓来,只为欣赏其建筑之美,感受其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在参观教堂与书店之间,还有一个参观市场的项目。这不禁让人想到人的信仰与读书也像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可一日或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书店由1919年建造的大光明剧院改造,早期的大剧院是众多著名演艺家的表演场所,“探戈之王”卡洛斯·葛戴尔就曾多次在此演出,楼上的包间是他经常休息的地方;阿根廷历史上最著名的探戈作品的首演,以及全国性比赛都在这里举行;阿根廷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在这里放映的。毫无疑问,大剧院见证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曾经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大剧院转型为书店。大剧院这次的华丽转身,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原来建筑中的神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巨大的穹顶壁画依然璀璨,希腊式柱子庄严矗立,探戈舞台风采依旧,镀金包厢流光溢彩,观众席上方的欧式吊灯低垂,最巧妙的是,上千个观众席被整齐的书架替代,竟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中央现在是咖啡区,在弥漫着咖啡香味的氛围里,阅读的快乐得到升华,仿佛这才是书店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进书店,目光立刻被无处不在的美所吸引,雕塑壁画均出自名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视四周,棕色的木质书架层层环绕上升;</span>仰头望去意大利画家萨纳雷诺·奥兰迪绘制的庆祝一战胜利为主题的壁画,散发着和平之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书店共分四层,区域分明,除了海量纸质书,还收藏DVD和珍贵的老唱片……登上顶层俯瞰,全景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禁想起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书店也应如此,开放、包容。如果只容一种思想、一类书、一种读者,绝非天堂的模样。联想到芬兰赫尔辛基颂歌(Oodi)图书馆的现代设计,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古典庄严……一座伟大城市的记忆中,怎能少了这“天堂”般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信息碎片如潮水般汹涌的今天,我们重新踏上深度阅读的旅程,前路还有多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说:“阿根廷人是说西班牙语的意大利人,并自以为是住在巴黎的英国人”。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阿根廷文化的多元特质及其与欧洲的深刻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仅书店多,咖啡店也多,有五步一咖啡之说。现有超过3000家咖啡馆,其中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就有近70家。由此可见其咖啡文化多么深厚。喝咖啡本是欧洲殖民者的习俗,但是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它的醇香与美味成功地征服了阿根廷人的味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17世纪开始,咖啡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融入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人的生活中。泡咖啡馆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一杯现磨的醇香咖啡,配上松软的羊角面包,加上一份带着油墨味儿的早报,就是一个都市人一天的优雅开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尔托尼咖啡馆,百年前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听说这里天天排长队,要等20分钟才能入座。我们团队原无此行程,但路过时门口竟无人排队,赶紧恳请领队通融,得以进入这闻名于世的托尔托尼咖啡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尔托尼咖啡馆位于五月大街,距阿根廷总统府玫瑰宫仅500米,被誉为“咖啡馆中的劳斯莱斯”。最初开在现址后方角落, 1880年搬到这里。它的创始人是位法国移民,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以巴黎同名咖啡馆命名:托尔托尼(Tortoni)。西班牙著名的剧作家哈辛托·贝纳登特、诗人加西亚·卢卡以及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Y·加塞德,都把这里视为远离故乡的精神家园。这里还是爱因斯坦旅居阿根廷时最喜欢的咖啡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点好咖啡,利用等待的时间开始观瞻。身边的沙发不知坐过哪位名人,或与朋友畅谈,或独自创作,或享受孤独,咖啡馆里处处是历史的痕迹,精美的彩绘玻璃、老旧的木质墙面与大理石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好像是一个个小团体包间,房间里没有喝咖啡的人,却有很多纪念类的物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00年的托尔托尼咖啡店。下面的一段话好像是一位叫奥斯瓦尔多·罗斯勒的作家留下的。他描述了自己在这里写作的感受与心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满了名人照片、画像,橱柜上摆着名家雕塑,还有穿梭于堂间身着黑衣的服务生,让你感受到一个古老的年代,时间像旧照片一样静止不动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6年,一群常客(画家、作家、记者、音乐家)在此创立了“艺术与文学协会”。探戈和爵士乐手在地下室表演。从此,咖啡馆成为文化地标,开创了布城文学咖啡馆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上的快乐之水,除了酒,大概就是咖啡了。如同中国古代诗人在酒兴中激发灵感一样,多年前阿根廷的艺术家们,也将咖啡馆变成了思想碰撞、才华交流的沙龙。他们在此讨论艺术、朗诵作品,甚至在印象派的发展初期,咖啡馆还扮演了类似艺术学院的启蒙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咖啡馆墙壁上错落有致的众多照片中,我找到了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坐过的桌子旁喝一杯咖啡,是不是别有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位是帕洛玛·埃夫隆。她是歌手、记者、还是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是常来托尔托尼的顾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尔托尼咖啡馆,不仅是旅行者打卡点,更是一座充满历史沉淀和文化深度的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咖啡馆时光 ,以其独特的韵味,为我们的旅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们从教堂到书店,再到托尔托尼咖啡店,三处都是人们安放心灵、寻求共鸣的空间,都与“快节奏”保持着距离,对于旅游者这是一段精神旅程;对于独立还不满210年的国家来说,这是他们最古老的建筑,最古老的财富,这里有阿根廷最古老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