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①</p><p class="ql-block"> 过去是父系社会,作为母系一方的舅舅能有那么高的地位,是很值得研究的事。现在父系母系平等了,舅舅的作用倒不是那么大了,这是值得研究的事。</p><p class="ql-block"> 说是心静自然凉,可我们这类人,心怎么静得了。即便是酷热,依然光着膀子拿着手机胡乱地写呀写。</p><p class="ql-block"> ——铁丁</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到一个现象,80后的孩子们都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是00后、10后,这批孩子许多没有大舅二舅,没有大姑二姑,也没有大姨二姨,这在我们的历史上是很特别的一个亲情断代期,这批孩子没亲戚。今天上午就在琢磨这现象,这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很有意思的事。</p><p class="ql-block"> ——老桃树</p><p class="ql-block"> 所谓亲情,也包括我们对这些亲戚之情。没有这些亲戚,自然也就没有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这些情谊。没有这些血缘关系,人就少了许多自然天然的联系,于是人与人的联系变得单调,这也许是现在的孩子自私,不重情的一部分?也许!</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我小时候根本没有“正月理发妨舅舅”这句话,即便有也没人敢拿这句话开玩笑,因为舅舅的地位和权威摆在那儿。现在这句话都快成拿舅舅要挟打镲的玩笑话了。</p><p class="ql-block"> ——铁丁</p><p class="ql-block"> ②</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田野里生长,沙河边长大,放养状态,没有“被”父母许多过,如果“被”了,一定是“被”骂“被”打。沙河水夏季涨水时那么汹涌,现在想想一茬光屁股发小咚咚跳进去,很庆幸没一个淹死的。只有长大了,才有害怕淹死的念头,成长,有时也是一种累赘。</p><p class="ql-block"> ——老桃树</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孩子,七八岁就开始干活了,比如上山打柴父母不可能跟着,所以孩子有大量的时间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玩儿是一种诱惑,挨打挨骂依然偷偷去。父母也千叮咛万嘱咐,但缺乏监督机制最终还是孩子自己决定。比如在河对面的山里打柴,背柴回来时,因为上游下雨河涨水了,孩子会自己评估河水的疾缓、深浅,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能否渡河,从哪里渡河。</p><p class="ql-block"> 人的成长是一种积累。有的积累是经验,如老马识途;有些积累是累赘,如家具上的积尘。老话儿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不会水就不敢下水,经验主义害死人。凡事都是两说着的。</p><p class="ql-block"> ——铁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