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旅游 - 老城区走街串巷 1

嫒子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德语为Wien,英文Vienna):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奥地利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它坐落在多瑙河畔。人口略多于200万,是欧盟人口第五大城市,也是多瑙河(Danube River)沿岸人口最多的城市。2001 年,维也纳市中心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走在这座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家乡“梦之都”的老城区(Vienna Old Town)里,漫步于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和建筑之间,体验着老维也纳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哈夫纳街(Hafnergässel):维也纳传统中世纪街道。哈夫纳施泰格街(Hafnersteig)是从多瑙运河到维也纳内城历史悠久的希腊街区肉市场(Fleischmarkt)的一条街道的中世纪名称。1710 年更名为哈夫纳街。</p> <p class="ql-block">希腊小巷(Griechenasse): 位于维也纳内城,因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定居于此的希腊东正教商人和两座希腊东正教教堂,即圣乔治教堂和圣三一教堂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窗边咖啡馆(Fenster Café):位于希腊小巷中。维也纳市中心的一扇特别的小窗户。窗边只卖精品咖啡,不提供任何饮品和食物。于 2011 年开业,现已发展成一家受欢迎的咖啡窗口,2022年被评为欧洲 50 家最佳咖啡店之一。其中“窗边奇诺”(Fensterccino)目前是维也纳最贵的咖啡,售价每杯9.5 欧元。</p><p class="ql-block">窗户后面不是平常的有提供桌椅的咖啡店,而是超过120平方米生产区,里面有意式浓缩咖啡机、咖啡研磨机和奶泡机,专门用于储存牛奶的冰箱,一个大型仓库,还有培训区、办公室、员工区、车间,以及一个生产传奇的巧克力芬斯特奇诺蛋筒(chocolate-covered Fensterccino cones)的生产区。自开业以来,每年能够生产超过13万杯咖啡。</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城市自我介绍” 标识:该系列标识于1956年作为维也纳艺术节的一部分创立,旨在展示维也纳的重要景点。标识的序列号显示在标识的底部。标识上方是四面奥地利国旗。</p><p class="ql-block">照片标识:哥特式住宅楼(HAUS MIT GOTISCHEM WOHNTURM),希腊小巷(Griechenasse)9 号,维也纳一号</p> <p class="ql-block">圣乔治希腊东正教堂(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位于哈夫纳施泰格街 4(Hafnersteig 4)希腊巷5号(Griechengasse 5)。是维也纳两座希腊东正教堂中较古老的一座。教堂奠基于1803年,奥地利建筑大师弗朗茨·威普林格(Franz Wipplinger,1760-1812)设计,教堂正面仿照希腊神庙建造。教堂入口处的雕刻石质山墙为龙咬圣乔治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希腊东正教圣三一大教堂(Holy Trinity Greek Orthodox Church Cathedral):是一座希腊东正教大教堂,位于维也纳第一区肉市场13号(Fleischmarkt 13),地处维也纳内城历史悠久的希腊街区。该街区也被称为“肉市场”(Fleischmarkt)。</p><p class="ql-block">该教堂最初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ph II)于1781年颁布的《宗教宽容特许令》之后的1787 年由建筑师彼得·莫尔纳(Peter Mollner)设计建造。而如今所见的是丹麦裔奥地利新古典主义建筑师西奥菲尔·汉森(Theophil Hansen)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后的拜占庭复兴式建筑,这是汉森在维也纳和雅典的众多合作项目之一。教堂于1858年落成。教堂外部采用双色砖砌结构和镀金拱门。教堂正面部分壁画由奥地利画家卡尔·拉尔(Carl Rahl)创作。其他壁画则由德国画家路德维希·蒂尔施(Ludwig Thiersch)创作。</p> <p class="ql-block">希腊酒吧(Griechenbeisl):成立于1447年,是维也纳最古老的餐厅之一。位于希腊区肉市场(Fleischmarkt)11 号,靠近希腊东正教圣三一教堂。</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德语“Beisl”意为“酒吧”或“酒馆”。自巴本堡王朝(The House of Babenberg)以来维也纳与东方之间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当希腊和东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Levant)商人在17世纪中叶来到这里时,他们所迁入的地区被称为希腊区。这家餐厅因位于此区域而得名。虽然餐厅名为希腊酒吧,但供应的食物始终是传统的维也纳风味。</p><p class="ql-block">据说,一位虚构的奥地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谣歌手兼风笛手</span>马克思·奥古斯丁(Marx Augustin),在17世纪经常出现在这里。他因奥地利广为流传的歌曲《<span style="font-size:18px;">噢,你亲爱的奥古斯丁</span>》(O du lieber Augustin)而闻名。《噢,你亲爱的奥古斯丁》首次出版于1800年左右,其曲调与苏格兰民歌《你曾见过少女吗?》(Did You Ever Seed a Lassie?)和一首流行的英文儿歌《我们越聚越多》(The More We Get Together)几乎完全相同。这首歌曲曲意指的是马克思·奥古斯丁和他在1679年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1679年,维也纳爆发大瘟疫,奥古斯丁走遍城中的旅馆,为人们助兴,他在苦难时期依然保持着幽默,维也纳人喜爱他,称他为“亲爱的奥古斯丁”(lieber Augustin)。有一次,他喝醉酒掉进了阴沟里睡着了。在城里巡逻寻找尸体的掘墓人误以为他死了,把他及他的那支被认为已经感染了瘟疫的风笛一起扔进了城墙外一个堆满瘟疫受害者尸体的坑里。第二天,奥古斯丁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从深深的万人坑中爬出来,他想以他活着的方式死去,于是他开始吹奏风笛。人们听到了他优美的笛声,他也因此获救。尽管与感染的尸体共处,奥古斯丁依然健康,他成了当时维也纳人希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为马克思·奥古斯丁塑像</p> <p class="ql-block">红塔街(Rotenturmstraße)及红塔(Rotenturmtor)</p><p class="ql-block">红塔街(Rotenturmstraße):位于维也纳老城区第一区的中心。它始于史蒂芬广场,向东北方向延伸,经过吕格克(Lugeck),延伸至多瑙运河,并在那里与玛利亚桥相连。街道得名于多瑙河河畔的一座中世纪防御工事红塔(Rotenturmtor)。</p><p class="ql-block">红塔(Rotenturmtor):是维也纳中世纪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红塔最早出现在1288年。直到15世纪,它一直被描绘成一座细长的方形建筑,有着尖尖的红瓦屋顶,正面呈红白相间的方块状。红塔于多瑙河一侧最古老的描绘出现在1490 年左右的巴本堡家族谱中。当时,红塔门位于塔的旁边。前面是维也纳旧城防御工事的红塔门(Rotenturm),背景右侧是圣斯蒂芬大教堂。下图是约1490年的红塔。</p> <p class="ql-block">贝克街 (Bäckerstraße):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街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的市场广场,如今拥有维也纳市中心保存最完好的文艺复兴时期联排别墅。新菲格穆勒餐厅(Figlmüller restaurant)位于贝克街上。</p> <p class="ql-block">雷根斯堡宫(Regensburger Hof):位于吕格克4号(Lugeck 4),一座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被认为是维也纳最美丽、最传奇的建筑之一。宏伟的正立面和两侧的两座小塔楼。</p><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根斯堡宫的阿姆吕格克酒店 (Regensburger Hof am Lugeck) 一直是德国雷根斯堡商人在维也纳的仓库和中途停留的旅馆。</span>该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经过多次重建,直至1897年才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奥地利建筑师小弗朗茨·冯·诺依曼 (Ritter Franz von Neumann the Younger)</span>改造成如今的一座商业建筑。建筑外部试图采用被毁坏的历史建筑的形式语言,规模大约是原建筑的两倍。它不仅是雷根斯堡商人的居所和贸易场所,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标志性庆典的举办地。如今它以美食而闻名,小佛陀酒吧 (Little Buddha Bar)自 2008 年起坐落于此。自 2014 年起,菲格穆勒 (Figlmüller) 餐饮家族旗下的“Lugeck”餐厅也迁入此处。还有一家受欢迎的“Zanoni & Zanoni”冰淇淋店。</p> <p class="ql-block">古腾堡纪念碑(Gutenberg monument):位于吕格克广场(Lugeck square)上的雷根斯堡宫(Regensburger Hof)前。古腾堡纪念碑于古腾堡诞辰约500周年的1900年落成,以纪念这位欧洲重要的历史人物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约1400-1468年)。约翰内斯·古腾堡是西方世界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之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机产出了第一本活字印刷圣经《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他的发明在西方世界引发了一次媒介革命,之后其印刷术在欧洲迅速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科学革命等大事件,为现代知识经济和知识传播奠定物质性基础。维克多·雨果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p><p class="ql-block">这座青铜古腾堡雕像由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汉斯·比特利希(Hans Bitterlich,1860-1949)耗时两年半塑造。古腾堡蓄着胡须,头戴软帽,单手叉腰,站在凸起的基座上。基座及其浮雕由建筑师马克斯·法比亚尼(Max Fabiani,1865-1962)设计,上面装饰着盾徽、各种知识符号以及拉丁谚语 “乌云过后,太阳升起”(Post Nubila Phoebus),暗示了古腾堡的发明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浮雕展现了古腾堡带来的变革,断裂的柱子象征着黑暗时代,沉睡的流浪者象征着昏睡中的人类,月桂树象征着成功和名望。</p><p class="ql-block">维也纳街道名称以及街边雕像、牌匾多用以纪念那些与维也纳有着渊源的历史名人。古藤堡虽从未踏足过维也纳,但他还是与维也纳有那么些许的联系。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至1493年在位)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统治初期,古腾堡居住在位于现今德国的美因茨选帝侯国(the Electorate of Mainz),当时该选帝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窄巷(The narrow alley):位于维也维沃尔泽尔街(Wollzeile)和贝克街 (Bäckerstraße)之间,老菲格穆勒餐厅(the original Figlmüller)在这个巷子里。它以其维也纳炸肉排闻名。从1905年约翰·菲格穆勒(Johann Figlmüller)在此开设了第一家葡萄酒馆起,这里就成了品尝这道奥地利美食的必去之地。</p> <p class="ql-block">老菲格穆勒餐厅(the original Figlmüller):据说必须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进入这家自诩为“炸肉排之家”(Home of the Schnitzel)的餐厅用餐。我们赶着中午开门时间去,顾客不多。这次用餐体验欠佳,服务生傲慢,食物昂贵,也不觉美味。那马铃薯沙拉(Kartoffelsalat)味道倒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炸肉排(schnitzel):流行于中欧的一种菜肴,起源于19世纪的奥地利维也纳,成了维也纳美食的象征。一般是将猪肉、牛肉或者火鸡肉的薄片,用工具压软然后裹面包屑煎炸。一般餐厅中可选马铃薯沙拉(Kartoffelsalat)、德国酸菜或者薯条和炸肉排组成拼盘一起卖,配以1/4的柠檬挤在上面来解油腻。</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莫扎特故居(The Mozarthaus Vienna):位于维也纳老城区大教堂街5号(Domgasse 5),距离圣斯蒂芬大教堂不远,是莫扎特唯一幸存的维也纳住所。莫扎特从1784年起租住于此三年。1941年,莫扎特逝世150周年,他以前住过的房间作为“德意志帝国莫扎特周”(Imperial German Mozart Week)的一部分展览向公众开放,这是纳粹为纪念他作为“典型的德国”作曲家而举办的一项活动。1945年,展览地由维也纳博物馆接管。2004年,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故居全面翻修成了莫扎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血巷3号门(the gate of Blutgasse 3),从此门进入,穿过美丽的庭院,最终到达血巷9号(Blutgasse 9)大门所在的巷子“血巷”(Blutgasse)。这一街区被称为血巷区(Blutgassenviertel)。</p> <p class="ql-block">血巷区(Blutgassenviertel):</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历史最悠久的街区之一。位于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 Cathedrale)背后,这里遍布着维也纳最古老的建筑群,其地基可追溯至12世纪,房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区域</span>以内庭院和狭窄的街道为主。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称,自1862年起,“血巷区”成为正式名字,其由来有很多引人入胜但又颇具争议的传说,其中包括圣殿骑士团,他们在1342年惨遭屠杀,他们的鲜血洒满了整个地区。另一种更合理的说法,“血巷”名源于屠宰场排水沟里流出的鲜血。街区这个血腥的名字引发了当地许多鬼故事,给这里带来了一种闹鬼的氛围。在二战后这里房屋变得破败不堪,1989-1991年间进行翻修后,该地区才恢复活力,并开始有人居住。如今,它成为了一个庭院相连,风景如画、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的街区,维也纳最浪漫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血巷(Blutgasse):位于血巷区的一条小巷,这条巷子从教堂街(Domgasse)延伸到辛格街(Singerstraße)。</p> <p class="ql-block">亚索米尔戈特街(Jasomirgottstraße ):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以海因里希二世·亚索米尔戈特 (Heinrich II Jasomirgott ,1107 -1177)公爵的名字命名。其尽头是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 Cathedrale)。</p><p class="ql-block">亨利二世·亚索米尔戈特是奥地利第一任公爵,巴本堡王朝(the House of Babenberg)成员,奥地利升格为公国后,他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Frederick I Barbarossa)那里获得小特权(Privilegium Minus),从而增强了王朝在奥地利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教堂街(Churhausgasse):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街道上最初建有牧师住宅。尽管这条街建于1300年左右,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名字。1862年才以一座建于18世纪、取代旧牧师住宅的教堂命名。短短的街道从辛格街(Singerstraße)延伸到史蒂芬广场(Stephansplatz),它是史蒂芬广场步行区的一部分,由花岗岩板铺设。周边地区遍布着一些教会时期的历史建筑,如今呈现巴洛克风格,它们均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在教堂街上清楚见到圣史蒂芬教堂屋顶上的双头鹰装饰。</p> <p class="ql-block">史蒂芬广场(The Stephansplatz):位于维也纳中心的一个广场,以其最杰出的建筑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命名。20世纪之前,史蒂芬广场和钉子树广场(Stock-im-Eisen-Platz)之间隔着一排房屋,但自从这些房屋被毁后,史蒂芬广场这个名字开始被用于涵盖两者的更广阔区域。</p> <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 Cathedrale)</p><p class="ql-block">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位于维也纳市中心,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是维也纳的象征,为罗马天主教维也纳大主教管区的母教堂。是维也纳最重要的宗教建筑,见证了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大教堂是一座非凡的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的杰作,是欧洲各种古典风格建筑的混合体,也是建筑艺术互相包容、折中调合、兼收并蓄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 Cathedrale)</p><p class="ql-block">教堂历史追溯至最早建于1137-1160年的第一座早期献给了圣史蒂芬的罗马式教堂。1230-1245年,教堂向西扩建,现在的西墙和罗马式塔楼就是这个时期建造的。1258 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原有建筑,罗马塔楼(the Roman towers) 和巨人之门(Giant's Door)幸存下来,之后在旧教堂的废墟上重新使用两座塔楼建造了一座更大的罗马式风格建筑即第二座早期教堂,它于1263年4月23日落成。每年的这个落成周年日的晚上会敲响三分钟的普默林钟(the Pummerin bell)以纪念。1340年开始扩建哥特式阿尔伯丁唱诗班(Gothic Albertine Choir)。135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公爵 (Duke Rudolf IV ,1339-1365) 拆除了早期第二座教堂,并发起大规模扩建,直至16世纪初完工。今天所看到的教堂建筑就是这一时期扩建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巨人之门(Giant's Door):是教堂正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最古老的部分,晚期</span>罗马式风格。1443年建造期间发现一块约8000年前的“圣斯蒂芬广场猛犸象”右股骨,据说它被认为是一位传奇巨人之骨,“巨人之门”由此得名。巨人之门为哥特式深阶梯状漏斗门的独特形状,门楣上是全能基督(Christ Pantocrator)笼罩在杏仁形光环中,两侧是带翅天使。基督举起双手,做出祝福的手势,象征着信仰和崇敬,似乎在欢迎人们来到教堂。巨人之门以其异常丰富的龙、鸟、狮子、僧侣和恶魔装饰而闻名。其左右两侧是两座罗马塔楼。</p> <p class="ql-block">罗马式塔楼(the Roman towers) :每座高约 65 米,基座呈方形,屋檐上方呈八角形,最初安放着钟,南塔的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毁,但北塔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北塔(north tower)和南塔(south tower):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塔楼内收藏着23口钟,其中许多被誉为欧洲最精美、最精致的钟。最珍贵的当属北塔的普默林钟(the Pummerin bell)。</p> <p class="ql-block">南塔(south tower):15世纪建,哥特式建筑风格。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德国科隆教堂(Cologne Cathedral,157米高)和乌尔姆教堂(Ulmer Münster,161.53 米高),居世界第三。它是维也纳的最高点,也是维也纳天际线的一道亮丽风景,被亲切地称为小斯蒂夫(Steffl)。南塔塔尖矗立着饰有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盾徽的双鹰皇室徽章,顶部是双臂使徒十字架(double-armed apostolic cross),象征着使徒威严,这是匈牙利国王的帝国风格。</p><p class="ql-block">在 1529 年维也纳围城战(Siege of Vienna)和 1683 年维也纳战役(Battle of Vienna)期间,南塔楼作为城墙防御的主要观察和指挥所,甚至还设有守望员的公寓。直到1955年,守望员仍在夜间值守塔楼,如果发现城内有火灾,就会敲响钟声。</p> <p class="ql-block">343级狭窄螺旋式石阶通向南塔顶,可以把维也纳内城的景观尽收眼底。并可见到教堂屋顶上的双头鹰徽。</p> <p class="ql-block">北塔(north tower)</p><p class="ql-block">最初建造计划是与南塔对称,但由于土耳其的威胁、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新建筑风格的兴起,以及资金短缺,于1511年停止建造。1578年,塔基加盖了一个文艺复兴风格的塔顶,维也纳人戏称其为“水塔顶”(water tower top)。如今,北塔高68米,约为南塔高度的一半。北塔矮胖的造型是有意或无意地被设计成与“阳刚”的南塔“相对”的“阴柔”造型。北塔外墙上布满了描绘宗教场景和人物的精美雕塑。这座塔被当地传说所笼罩,有人称它是“魔鬼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可以乘坐电梯登上北塔,从塔楼上可以欣赏到令人惊叹的全景。还可见到著名的大铜钟普默林钟(the Pummerin bell)。</p> <p class="ql-block">普默林钟(the Pummerin bell):现悬挂在北塔。这口钟重逾222吨,直径3.14米,它的柄冠的臂部上有六个土耳其人头像,还有三幅浮雕,,即圣母像、1683 年土耳其围城战浮雕和1945 年大教堂大火浮雕和一段题词。它是奥地利最大的钟,也是继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圣彼得钟之后欧洲第二大的摆动钟。</p><p class="ql-block">这座铜钟最初由钟匠约翰·阿哈默(Johann Achammer)于1711年使用在1683年维也纳人战胜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战争中缴获的土耳其大炮铸造,当时被命名为“约瑟芬钟”。1712年,查理六世加冕后进入维也纳时,它首次在南塔的木制支架上敲响。这口古老的钟上刻有圣母玛利亚和圣利奥波德,以及奥地利、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的国徽。1937年复活节它悲惨终结前最后一次鸣响。1945年这口巨大的钟在大教堂的大火中坠落50米深,最终碎裂。1951年用旧金属重新铸造了一口新钟,并正式命名为圣玛丽钟。新的普默林钟在感人的凯旋游行中从制造地返回维也纳。正如旧的“约瑟芬钟”在约瑟夫一世去世几个月后的1711年进入维也纳,标志着土耳其战争和匈牙利起义的结束一样,新的普默林钟被认为是奥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年后从废墟和苦难中幸福重生的象征。由于它体量巨大,敲响时使教堂震动,因此它每年只在几种特殊场合敲响。在新旧年交替的那一时刻,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看到鸟儿因钟声从钟楼飞出但听不到钟声时,发现自己完全失聪了。</p> <p class="ql-block">北塔所见教堂彩色屋顶</p><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教堂以多彩的瓦屋顶成为维也纳最知名的地标之一。那图案华丽、色彩丰富的屋顶长111米,覆盖着 23万块琉璃瓦片。屋顶非常陡峭,很少被雪覆盖,仅靠雨水就足以清洗干净。</p> <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屋顶鹰徽:</p><p class="ql-block">在建筑南侧唱诗班席位上方,瓦片组成了一幅双头鹰徽章(上照片),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在维也纳统治下的帝国;在北侧,则绘有维也纳市徽(下照片右侧)和奥地利共和国国徽(下照片左侧)。 这由彩瓦组成的鹰徽记录了奥地利的政体转变。</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还愿墓碑(votive gravestones):位于圣史蒂芬广场大教堂主立面上巨人之门(Giant's Door)右侧。</p><p class="ql-block">在还愿墓碑下方可见一个记号“05”,“0”代表了字母O,“5”代表了字母表上第五个字母“E”。“OE”代表奥地利(Oesterreich)。这个非常巧妙记号暗示了奥地利依然存在。1939年,奥地利出生的阿道夫·希特勒将他的母国与德国的合并后,将奥地利(Oesterreich,原意为“东方王国”)重新命名为“东方边疆”(Ostmark),这意味着奥地利成为了第三帝国新的“东方边疆”。这个具有古老文化和历史的国家,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主权,而且失去了自己国家的名称。当时为奥地利独立和脱离纳粹德国而战的抵抗组织在维也纳的许多地方,包括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墙上刻下了“05”的记号以提醒奥地利人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奥地利(Oesterreich)。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奥地利人仍然把这个记号保留在大教堂的墙上。每当记号模糊时,就会有人用白漆把它重新涂写,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基督像:被维也纳人亲切地称为“牙痛基督”(Toothache Christ,Zahnwehherrgott),位于圣史蒂芬大教堂外墙。基督像后有约15 世纪初的三幅耶稣受难记的浮雕(reliefs)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基督在客西马尼园浮雕(Christ in the Garden of Gethsemane):晚期哥特式框架的砂岩浮雕。位于圣史蒂芬教堂外墙。</p><p class="ql-block">基督在客西马尼园(the Garden of Gethsemane)是耶稣基督生平中的一个片段,发生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在他被出卖和被捕之前,是耶稣受难的一部分,根据这些记载,耶稣在彼得、约翰和雅各的陪同下,进入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在那里他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并祈求上帝拯救他脱离即将到来的苦难,同时也接受了上帝的旨意。之后被士兵带走,最终被钉上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卡皮斯特兰圣坛(Capistran Chancel):是奥地利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一大特色。它是一座以圣约翰·卡皮斯特拉诺(Saint John Capistrano)命名的讲坛,位于大教堂地下墓穴入口附近。它曾是教堂的主讲坛,直​​到1515年被另一个讲坛取代。1456 年,圣约翰·卡皮斯特拉诺和匈牙利将军约翰·匈雅提(John Hunyadi)都曾在这讲坛上布道,宣扬十字军东征,抵御穆斯林对基督教欧洲的入侵。<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约翰·卡皮斯特拉诺</span>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神学家和宗教裁判官。1456 年,70 岁的他与匈牙利军事指挥官约翰·匈雅提一起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the siege of Belgrade)中率领十字军东征反抗入侵的奥斯曼帝国,从而赢得了“士兵圣徒”(the Soldier Saint)的昵称。目前这座讲坛上方是由巴洛克雕塑家弗朗索瓦·罗蒂埃 (François Roëttiers) 设计,于1738年完成的巴洛克风格雕塑。描绘的是圣约翰·卡皮斯特拉诺踩踏战败的土耳其士兵的场景,象征着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胜利。上面有巴洛克风格的散文 “旗帜覆盖着堕落的土耳其人的圣人” (Der Heilige mit Fahne über verstürzen Türken)。</p> <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与其他欧洲大教堂不同,圣史蒂芬大教堂从未被新教改革者彻底摧毁,它美轮美奂,散发着中世纪的气息。其内部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每根柱子上都装饰着真人大小的圣经人物和圣徒雕像。有些雕像是用色彩斑斓、奇异的石头雕刻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高坛(High Altar):建于1641-1647年,巴洛克风格。这座气势恢宏的高坛由宗教艺术的先驱奥地利巴洛克画家托比亚斯·波克(Tobias Pock)使用来自波兰、施蒂利亚(Styria)和蒂罗尔(Tyrol)的大理石建造。高坛中间是托比亚斯·波克创作的祭坛画《圣史蒂芬的殉道》(The Martyrdom of St. Stephen),展现教堂守护神圣史蒂芬被石头砸死的场景。此场景设定在耶路撒冷城墙外,史蒂芬穿着象征其教会执事身份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c)长袍,在被石头砸死时仰望天空,脸上呈现戏剧性的如同天使般光影,吸引观看者的目光瞥向天堂,基督耶稣、天父和一只鸽子(三位一体)在那里等待着第一位殉道者史蒂芬升天。一位天使手拿着象征殉道的棕榈枝。祭坛画周围环绕着来自周边地区的守护神圣利奥波德(St Leopold)、圣弗洛里安(St Florian)、圣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和圣罗胡斯(St Rochus)的雕像,顶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母无染原罪的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高坛后有精美的哥特式彩色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晚期哥特式管风琴盒(Late Gothic Organ Case):建于 1513 年,由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制作。</p><p class="ql-block">圣史蒂芬大教堂有着古老的管风琴传统。第一架管风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334年。如今所见的是里森管风琴(Riesenorgel),奥地利最大的楼座管风琴,位于大教堂西端。其前身是奥地利管风琴制造师约翰·M·考夫曼(Johann M. Kauffmann )在1956-1960年间制造的考夫曼管风琴(The Kauffmann organ),拥有四个键盘、125 个音栓和 10,000 根音管,但仅使用了约 35 年便废弃不用。于2017-2020 年,奥地利里格管风琴制造公司(Rieger Orgelbau)使用考夫曼管风琴外墙和一些旧管道重建了这架拥有 5 个键盘和 185个音栓的管风琴。里森管风琴和合唱团管风琴可以同时演奏。</p> <p class="ql-block">唱诗班管风琴(organ):由奥地利里格管风琴制造公司(Rieger Orgelbau)于1991年重建的。它是一架机械管风琴,有56个音部和4个键盘。</p> <p class="ql-block">讲坛(Pulpit):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讲坛(Pulpit)</p><p class="ql-block">这座石制讲坛是晚期哥特式雕塑的杰作,也是维也纳哥特式艺术的象征。它以其令人惊叹的石雕工艺的复杂性和精致性而闻名。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中世纪晚期奥地利雕塑家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的作品,但如今人们认为更有可能是荷兰雕塑家尼古劳斯·格尔哈特(Nikolaus Gerhaert)。在麦克风和扬声器尚未发明的年代,为了让信徒们更好地听清当地语言的布道,讲坛倚靠着教堂中殿的一根柱子,而不是教堂正面的圣坛。讲坛呈六叶型,像花瓣一样从支撑它的茎干上绽放出来。在这些哥特式花瓣上,浮雕着四位最初的教会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讲坛(Pulpit)</p><p class="ql-block">教会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是天主教会授予那些被认为通过研究、学习或写作对神学或教义做出重大贡献的圣人的称号。讲坛上教会圣师浮雕刻画的是早期被天主教会公认的四大圣师。照片从右到左分别是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圣杰罗姆(St. Jerome,342–347 – 420 年)、圣格列高利大帝(St. Gregory the Great,540-604 年)、希波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p><p class="ql-block">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4世纪基督教著名的拉丁教父之一。被誉为西方教会音乐之父。</p><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St. Jerome,342–347 – 420 年):一位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翻译家、历史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以及他对整本《圣经》的注释。</p><p class="ql-block">圣格列高利大帝(St. Gregory the Great,540-604 年),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I):为第 64 任罗马主教,他因发起有记录以来第一个从罗马出发的大规模传教活动,即格里高利传教团而闻名,该传教团旨在使当时大部分信奉异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皈依基督教。格里高利也因其著作而闻名,他的著作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教皇都要多。</p><p class="ql-block">希波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早期天主教的神学家、哲学家,其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传诵不已。</p> <p class="ql-block">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位于讲坛楼梯下方,一幅石刻自画像,画中无名雕塑家正从窗户(fenster)向外凝视(gucken),因此被称为“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画中人手中的凿子,以及窗户上方盾牌上石匠的签名,猜测他可能是雕塑家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的自画像。艺术家将自己作为创作者融入到作品之中,从作品内部向外望去....</p> <p class="ql-block">讲坛楼梯从地面绕着柱子蜿蜒而上,直达讲坛。</p> <p class="ql-block">讲坛楼梯扶手上装饰着蟾蜍(黑暗之兽)和蜥蜴(光明之兽)互相咬合的奇妙图案,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楼梯顶端,有一只象征善良的石制小狗保护着传教士免受入侵者的侵害,这只狗昵称为“无畏的狗”(fearless doggy)。</p><p class="ql-block">讲坛楼梯栏杆装饰着两种轮子图案具有特别含义:三轴轮子代表三位一体,向上滚动,朝向天堂。而四轴轮子代表春夏秋冬季节或东南西北方向,向下滚动,朝向尘世。</p> <p class="ql-block">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浮雕:位于巨大的管风琴架(Organ stand)下。安东·皮尔格拉姆将自己塑进了自己设计的建筑中,浮雕刻画了这位建筑师和雕塑家的形象,他面容憔悴,手里拿着尺子和圆规,沉重的大教堂柱子压在他的肩上,体现他正背负建筑大教堂的巨大压力。下方“M.A.P.,1513”是安东·皮尔格拉姆大师(Meister Anton Pilgram)首字母缩写及1513年。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约1450-1516年),出生在布尔诺(Brno,现捷克共和国境内),是一位波西米亚(Bohemian)雕塑家和建筑师,晚期哥特式时期的杰出雕塑家和建筑师之一,以其晚期哥特式风格的作品而闻名。尤其以其在圣史蒂芬大教堂的作品而闻名。1512年,皮尔格拉姆成为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建筑师和雕塑家。于1514-1515年塑造了著名的大教堂讲坛和各种浮雕。在那里,他为雕塑和建筑作品耗尽了心血。于1516年左右在维也纳去世。</p><p class="ql-block">管风琴架(Organ stand):始建于1512年,耗时一年才竣工。最初,这项工程委托给了建筑大师约尔格·奥赫索尔(Jörg Öchsl)。但维也纳的石匠们对他抱怨不已,以至于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从布尔诺被请来完成这项工作,从而取代了奥赫索尔。与讲坛一样,管风琴架的底座也是六叶形,一个圆形被分成六个相等的部分。台面略微突出墙面一半以上,并被一颗六角星贯穿,它最初是为了放置管风琴而建。</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新城祭坛(Wiener Neustädter Altar):位于教堂北殿顶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帝腓特烈三世 </span>(Emperor Frederick III,1415-1493)于1447年下令为熙笃会维克特林修道院(the Cistercian Viktring Abbey)建造,他的陵墓位于对面。1786 年熙笃会维克特林修道院作为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ph II)反教权改革的一部分关闭。祭坛被移至位于维也纳新城(Wiener Neustadt)的圣伯纳德修道院(St. Bernard's Abbey),之后被售予圣史蒂芬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维也纳新城祭坛是大教堂的珍宝之一,它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生平的场景,从基督诞生到她在天堂的加冕。这座祭坛曾一度作为大教堂的主祭坛。由两幅三联画组成,上幅画比下幅画高四倍,展示镀金木制雕像,而四块面板关闭,则展示一幅涉及 72 位圣徒的单调彩绘场景。下幅画中间是原圣物库的哥特式格栅,格栅上方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帝腓特烈三世</span>的著名的 A.E.I.O.U. 图案。</p><p class="ql-block">“A.E.I.O.U.” (有时写为 A.E.I.O.V.) 是由皇帝腓特烈三世创造的一个象征性标志牌,历史上曾被哈布斯堡王朝用作座右铭。他的笔记本(发现于1666年)中的一条注释虽然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但用德语和拉丁语将其解释为“全世界都臣服于奥地利” (Alles Erdreich ist Oesterreich untertan 或 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 A.E.I.O.U. 是1751年成立的特蕾莎军事学院(Theresian Military Academy)的校训。它也出现在奥地利联邦总理府总理办公室的墙上。这句著名的格言可能是前现代时期最著名的格言,因为它曾多次被赋予新的诠释。解开AEIOU之谜是一场持续数个世纪的争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皇帝腓特烈三世之墓(Tomb of Emperor Frederick III):始建于皇帝腓特烈三世去世前25年,历时45年。石棺采用著名大理石镇阿德内特(Adnet)采石场发现的异常致密的红色大理石制成。这座深红色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由15世纪荷兰雕塑家尼古劳斯·格尔哈特(Nikolaus Gerhaert)设计雕刻。它是晚期哥特式雕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陵墓上有240尊雕像,是中世纪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腓特烈三世(Emperor Frederick III,1415-1493 ):在位53年,是神圣罗马帝国或德意志君主制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在位期间,腓特烈专注于重新统一哈布斯堡王朝在奥地利的“世袭领地”,对帝国事务兴趣减少。尽管如此,凭借对匈牙利的王朝权利以及勃艮第的继承权,他为后来的哈布斯堡帝国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在世时被嘲笑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瞌睡虫”(Erzschlafmütze),但如今被视为一位有效的统治者。在腓特烈三世皇帝的统治下,圣斯蒂芬大教堂于1469年升格为主教座堂。据说,这位节俭的统治者曾下令,在建造从未完工的北塔时,使用1450年产的酸味极强、因此无法出售的维也纳葡萄酒来搅拌砂浆,据说这反而对地基的耐久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皇帝腓特烈三世之墓的墓盖</p><p class="ql-block">墓盖上是腓特烈身着加冕礼服,手持王冠、权杖和金球的卧像,周围环绕着他所有领地的盾徽。</p> <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礼拜堂(St. Catherine's Chapel):位于大教堂南侧,供奉哲学家的守护神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是一位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初的基督教殉道者,曾遭受轮刑。堂中有一座建于1825年的镀金新哥特式祭坛,圣女位于祭坛中央,手持殉道所需的圣器一把剑和一个圣轮。堂中还有一个1476年由萨尔茨堡大理石(Salzburg marble)制成的洗礼盆(baptismal font),乌尔里希·奥尔设计。其大理石八角形基座上雕刻着四位福音传教士。十四边形的洗礼盆壁龛则雕刻着十二使徒、基督和圣史蒂芬。盆上悬挂着建于1481年的七角形的洗礼冠冕,绘有七件圣事,这些场景都以生动的晚期哥特式风格呈现,它原是位于主教堂著名讲坛上方的共鸣板(soundboard)。礼拜堂星形穹顶的肋骨自由浮动,连接成一个悬挂的榫卯结构,拱顶石是一尊亚历山大圣凯瑟琳(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半身像,手持宝剑和圣轮。</p> <p class="ql-block">《仆人圣母》(The Servants’ Madonn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尊中世纪圣母子雕像是</span>大教堂中最古老、最精美的雕塑之一,约1280-1320年创作,以其栩栩如生的细节、对圣母温柔表情和耶稣俏皮神态的刻画而闻名,堪称哥特式杰作。雕像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婴儿耶稣的场景,圣母玛利亚身穿宽大飘逸的长袍,怀中的耶稣顽皮地伸手去拿圣母胸前的一枚玫瑰形状的胸针,这枚胸针象征着爱、喜悦和青春,也象征着痛苦、短暂和死亡。这尊雕像看起来像是青铜制成的,但实际上是一座木制雕像。其名称与一则故事有关,大约在1320年代,雕像矗立在一位伯爵夫人的家中。一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伯爵夫人的</span>一条项链不见了,一位平时可以接触珠宝的女仆被指控盗窃。在仆人向这尊雕像祈祷后,很快发现项链是被一位在房子里工作的马夫偷走的。伯爵夫人因指责女仆而感到羞愧。为了弥补过失,她将雕像捐赠给了史蒂芬大教堂,以便维也纳所有仆人都能向它祈祷。由此这尊雕像被命名为“仆人圣母”,并从此成为维也纳底层阶级崇敬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纪念碑(Turkish Monument),又称土耳其解放纪念碑(Turkish Liberation Monument),为了纪念1683年奥斯曼帝国解除维也纳第二次围城战(the Second Siege of Vienna by the Turks ,1683)。它是一座象征性纪念碑,代表这座城市从土耳其人手中解放出来。纪念碑竖立在教堂西侧南塔下方,由埃德蒙·赫尔默设计,由阿德内特大理石制成。它以历史主义风格建造,带有巴洛克风格元素,类似于一个包含凯旋门的祭坛。四根科林斯式圆柱矗立在祭坛框架上方,构成了拱门。拱门内矗立着一座骑马雕像,周围环绕着士兵,士兵头顶上有一位胜利天使。拱门上方描绘了其他将军,以及教皇和皇帝,他们凝视着纪念碑顶部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拱门的檐口上用大字刻着“荣耀归于胜利者 ”(Gloria Victoribus)。纪念碑曾因1945年的火灾损毁,之后被修复,一块新的纪念牌匾被放置在中央雕像下方,上面刻有奥地利国歌作者葆拉·普列拉多维奇(Paula Preradović)的歌词。拉丁文碑文内容:“曾经,在土耳其人的危难中,圣母玛利亚曾伸出援手。巍峨的石像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感激之情。如今,当最惨烈的战争摧毁了大教堂及其纪念碑时,唯有圣母、皇帝和教皇幸免于难。看哪,英诺森二世和利奥波德一世跪在地上,告诫你们:不要放弃希望!在未来的风暴中,祈祷的维也纳绝不会抛弃你们。奥地利之母,她会帮助你们,只要你们坚强而忠诚。” – 葆拉·普列拉多维奇</p> <p class="ql-block">鲁道夫四世公爵纪念碑。(Cenotaph of Duke Rudolf IV):这座1360年的哥特式葬礼纪念碑是“开国元勋” 鲁道夫公爵(Duke Rudolf the Founder)和妻子卢森堡的凯瑟琳(Catherine)象征性坟墓。他们并未埋葬于此,而是葬于大教堂公爵的地下墓穴中。</p><p class="ql-block">红色的阿德内特大理石墓盖上,鲁道夫和他的妻子雕像身高超过两米,身着节日长袍。他们的眼睛并未闭上,脚下躺着两只狮子,人物的这种姿势并非象征死亡,而是象征着他们在最后审判时的复活。墓盖雕像四周铭文神秘莫测,采用中世纪使用的密码 “字母表”(Alphabetum Kaldeorum)加密,据信是由鲁道夫亲自创制,或许是为了表达鲁道夫对这种密码的偏爱。基座装饰有哥特式拱门,拱门下方每侧原本有八尊雕像,这些雕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p><p class="ql-block">鲁道夫四世公爵是十四世纪最耀眼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公爵并非国王。尽管他年仅二十六岁便去世,但他留下的文化和政治遗产对奥地利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据说,在十四岁时,鲁道夫的行为举止就“像罗马人的国王”。鲁道夫一心想扩大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欺诈性的“大特权”(Privilegium maius)雄辩地证明了他作为统治者的雄心勃勃的计划。然而在十四世纪,他的岳父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 IV)使卢森堡家族(the house of Luxemburg)势力在帝国中远超哈布斯堡家族。尽管鲁道夫雄心勃勃,却未能获得皇室地位。查理四世将他的宫廷所在地布拉格打造成了欧洲重要的都会,扩建了圣维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并创办了中欧第一所大学“卡罗莱纳母校”(Alma Mater Carolina)。鲁道夫公爵则效仿布拉格,将维也纳打造为一座居住城市,从而为这座城市日后成为哈布斯堡王朝政治和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他着手对圣史蒂芬教堂进行重要的修建,将其提升为主教座堂,并因此获得了“奠基者”的称号。此外,他还于1365年创办了维也纳大学,即“鲁道夫母校”(Alma Mater Rudolphina),该大学也因此成为德语世界的第二所大学。</p> <p class="ql-block">哈斯大厦(Haas House):坐落于圣史蒂芬大教堂对面,它的镜面能映照出圣史蒂芬大教堂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这座维也纳标志性建筑由曾荣获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Prize)的维也纳建筑师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设计建造。1990年竣工,采用了超现代的弧形玻璃设计,建筑师的天才之作。将玻璃、铝等现代材料与石材巧妙结合,与前方令人印象深刻的罗马哥特式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是新旧建筑和谐融合的典范。哈斯大厦沿着公元100年的罗马维多博纳营地(the Roman camp of Vidobona)的古代防御墙线而建,在平面图中,呈现为一条横跨古防御墙所在角落的曲线。</p> <p class="ql-block">公平宫(The Palais Equitable):一座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钉子树广场(Stock-im-Eisen-Platz)的办公楼。建于1887-1891年,由美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The 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委托奥地利建筑师安德烈亚斯·斯特雷特(Andreas Streit)设计建造。它是维也纳少数几座被称为“宫殿”的建筑之一,但并非贵族宅邸。其外角有一棵中世纪钉子树(Stock im Eisen)。宫殿的正面装饰华丽,以美国鹰为特色,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客户的风格。屋顶上是一艘帆船,象征着这家美国保险公司的全球业务。如今,公平宫是各大公司和组织的总部。</p> <p class="ql-block">公平宫(The Palais Equitable):入口大门鼓室中的锁匠学徒和树干的青铜浮雕,是由鲁道夫·韦尔(Rudolf Weyr)创作的,描绘了“钉子树”(the Stock im Eisen)的传说。其下方刻有“Zum Stock-im-Eisen”(处于钉子树)字样。大门顶部也是鲁道夫·韦尔创作的一对传说代表作。</p><p class="ql-block">钉子树(Stock im Eisen):位于维也纳的钉子树广场(Stock-im-Eisen-Platz),它是中世纪一种双顶分叉云杉的中段,树干高2.19米,其上布满数百颗钉子,并用铁环环绕,用一把大挂锁锁上。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将数百颗钉子敲入其中以求好运。在中世纪钉子是一种珍贵的物品,据说人们将钉子钉入树木中是一种还愿仪式,以祈求庇护或感谢疾病痊愈,类似于人们在硬币井或许愿井中投入小硬币的习俗。这棵钉子树是现存最古老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1533年。1974年被列为历史遗迹。1891年在此地点落成的公平宫将它纳入建筑一角中,它被置于玻璃壁龛中,立在波西米亚角闪石花岗岩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瘟疫纪念柱(The Plague Column):这根巴洛克风格的精美装饰柱是维也纳格拉本步行街(the Graben street)上的地标建筑。建于 1679 年大瘟疫之后,是维也纳最著名、最杰出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一。它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关于中世纪黑死病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黑死病,即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极为严重的瘟疫之一,1679年黑死病在维也纳大爆发,夺走了维也纳近三分之二的人口,约76,000名居民死亡。利奥波德一世皇帝(Leopold I)逃离这座城市,但他许愿在瘟疫结束后竖立圣三一柱以感谢上帝终结这场瘟疫。同年,奥地利巴洛克雕塑家约瑟夫·弗鲁维维斯(Johann Frühwirth )在维也纳中心建造了一座临时性的木质纪念柱,他在科林斯式柱上雕刻着三位一体的圣像,以及象征九大天使合唱团的九位天使雕塑,象征着天使的九个位阶。1683 年德国雕刻家马蒂亚斯·劳奇米勒( Matthias Rauchmiller) 奉命设计一座永久性的纪念柱,他的设计奠定了这根纪念柱的概念和基础风格。之后历经漫长的设计,修改和建造以及众多的雕塑家参与,其中著名的有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和保罗·斯特鲁德尔(Paul Strudel)。设计从最初保守的纪念柱逐步演化成华丽的巴洛克式纪念碑。该柱最终于1694年落成,它影响了维也纳,以及整个奥地利的艺术风潮进入巴洛克时代。</p> <p class="ql-block">瘟疫纪念柱(The Plague Column):又称圣三位一体纪念柱,为柱状的宗教纪念碑,装饰有天使、圣人和其他基督教象征的雕塑。作为对圣三一的致敬,纪念柱多以数字三及三的倍数呈现:</p><p class="ql-block">在垂直方向上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底座)是人类层,利奥波德一世在其上三分之一处作为代祷者向上帝祈祷;第二层是天使层,位于天堂与人类之间的中间区域,装饰着层层叠叠的天使雕像;第三层(最上面)是圣三一层,代表天堂,供奉着三位一体圣像和云朵金字塔上的小天使雕像。</p><p class="ql-block">柱子底座分有三面,即西面、东面、北面,均覆盖着皇帝统治下各地区的盾徽和徽章。</p> <p class="ql-block">瘟疫纪念柱(The Plague Column)</p><p class="ql-block">西面供奉“天父,造物主”(拉丁语:DEO PATRI CREATORI),金色双头鹰徽章,为神圣罗马帝国盾徽,并有内奥地利施蒂利亚(Styria)、克恩顿(Carinthia)和卡尼奥拉省(Carniola)的徽章;东面供奉“上帝之子,救赎主”(拉丁语:DEO FILIO REDEMPTORI),饰有匈牙利(Hungary)、克罗地亚(Croatia)、达尔马提亚(Dalmatia)和波斯尼亚(Bosnia)的徽章。其中最显眼的金色徽章是匈牙利盾徽;北面供奉“上帝圣灵,圣化者”(拉丁语:DEO SPIRITUI SANCTIFICATORI),饰有波希米亚(Bohemia)、摩拉维亚(Moravia)和西里西亚(Silesia)的徽章。最显眼的金色徽章是波希米亚王国的盾徽。</p><p class="ql-block">照片从左到右分别是西面、东面、北面。</p> <p class="ql-block">利奥波德一世代祷雕像</p><p class="ql-block">竖立这根柱子的基本前提或许是:凭借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个人奉献和斡旋,这座城市得以幸免于两次灾难即大瘟疫和1683年的第二次土耳其围城战。因此,这根柱子可以被解读为皇帝的胜利纪念碑。与之对应的雕像描绘了利奥波德一世作为代祷者摘下王冠,跪在上帝面前祈祷的场景。利奥波德一世雕像中呈现皇帝突出的下唇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常见面部特征。这种下颌前突的特征如今被称为“哈布斯堡颌”(Habsburg Jaw)。雕像下方是象征着凭借信仰的力量战胜瘟疫的雕塑。一位手持十字架的年轻女子象征着希望和信仰,一位丑陋的女巫象征着瘟疫,正被一位天使推入地狱。</p> <p class="ql-block">纳格勒巷(Naglergasse):拥有许多引人注目的老房子,其中核心部分可追溯到15/16世纪。</p> <p class="ql-block">自由广场(the Freyung):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距离史蒂芬大教堂 (Stephansdom) 仅几分钟路程,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维也纳老城区最大、最著名的广场之一。以其市场而闻名,尤其是复活节市场和老维也纳圣诞市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格兰修道院</span>至今仍是广场上的标志。</p><p class="ql-block">中世纪路面(照片前景):地面小牌匾上写着“自由广场路面,约 1200 年”(Pavement of the Freyung, around 1200)</p><p class="ql-block">苏格兰修道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Schottenstift,照片右侧</span>):建于1155年,由爱尔兰本笃会修士创建。来自爱尔兰和苏格兰修道院的爱尔兰传教士在中世纪对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奥地利,一位特别重要的人物是施托克劳的圣科洛曼(Saint Koloman of Stockerau),一位爱尔兰圣人,直到1663年,他一直是奥地利的守护神。这位出身皇家的爱尔兰僧侣于1012年在前往耶路撒冷朝圣途中被误认为是间谍并在维也纳附近施托克劳(Stockerau)被绞死。</p><p class="ql-block">哈拉赫宫(Palais Harrach,照片左侧):巴洛克风格,建于17世纪末,是当时维也纳宫廷要员之一哈拉赫伯爵(Count Harrach)的府邸。这座宅邸在自由广场上与费尔斯特尔宫(Palais Ferstel)相邻,它延伸至贵族街(Herrengasse)。</p> <p class="ql-block">费尔斯特尔宫(Palais Ferstel):一座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内城区贵族街(Herrengasse)上的建筑。以建筑师名字命名,它不是费尔斯特尔南爵及其家人的联排别墅,而是由奥地利建筑师海因里希·冯·费尔斯特尔男爵(Baron Heinrich von Ferstel)于1860年为奥地利国家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设计建造的意大利风格的新文艺复兴建筑大楼。从1878年起为奥匈帝国银行的总部。</p> <p class="ql-block">费尔斯特尔宫(Palais Ferstel):在维也纳老城区的景观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座建筑沿着三条街道延伸,却找不到连续的立面。主体部分位于贵族街 (Herrengasse) 和灌木街 (Strauchgasse) 的拐角处。一条宽敞的封闭通道即费尔斯特尔拱廊(the Ferstel Passage)从一侧延伸出去,颇为显眼地出现在哈德格宫 (Palais Hardegg) 和哈拉赫宫 (Palais Harrach) 之间的自由广场 (Freyung Square) 上。</p><p class="ql-block">哈德格宫(Palais Hardegg,照片左侧):浅绿色的立面,这座建筑建于19世纪中叶,为同名伯爵建造。这栋联排别墅从自由广场延伸至贵族街(Herrengasse),背靠费尔斯特宫。</p><p class="ql-block">哈拉赫宫 (Palais Harrach,照片右侧)</p> <p class="ql-block">费尔斯特尔拱廊(the Ferstel Passage):以其拱形天花板给人一种哥特式的感觉,高高的走廊两旁如今排列着小商店和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尼克西喷泉(Donaunixenbrunnen):位于弗尔斯特尔拱廊中间的六角形内院中,由海因里希·冯·费尔斯特尔(Heinrich von Ferstel)设计,于1861 年建成。喷泉总高约6 米,水池直径3.2 米。水盆由阿德涅特大理石制成,柱子由约 4200 公斤青铜铸造而成。三位美人鱼从大理石盆的水中浮现,手牵着手,围绕着盆中心的柱子翩翩起舞。她们上方是另一个较小的盆,由藤蔓支撑,三只水鸟化作石像鬼。盆的上方站立着三个人物:一位商人、一位造船师和一位渔夫。柱顶上雕刻着多瑙河上的神话水精灵尼克西(Nixie)美人鱼雕像,她站姿挺拔,长发飘逸,右手半举握着一条小鱼。喷泉精美的雕塑和复杂的细节装饰反映了维也纳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维也纳与多瑙河的深厚渊源,多瑙河在维也纳的历史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围的建筑与喷泉相得益彰,营造出一幅风景如画、充满维也纳风情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费尔斯特尔宫(Palais Ferstel)</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是贵族街(Herrengasse) ,街道两侧几乎全部由贵族宫殿组成;右侧是灌木街 (Strauchgasse),曾经一条小溪阿尔斯巴赫河(Alsbach)流经此处,街道以小溪两岸的灌木命名。</p><p class="ql-block">费尔斯特尔宫尽管与银行有关联,但最出名的或许还是它底层的那间传奇的咖啡馆 - 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p> <p class="ql-block">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挑高的拱型天花板与复古优雅的室内装饰,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美咖啡馆之一。咖啡馆内悬挂着茜茜公主(Sisi)和丈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1876年开业,1943 年关闭,20 世纪 80 年代重新开业。音乐家莫扎特(Mozart)、贝多芬(Beethoven)、舒伯特(Schubert),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诗人、剧作家奥斯卡·科柯施卡 (Oskar Kokoschka),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都是中央咖啡馆的常客。最常去中央咖啡馆的是奥地利作家彼得·艾腾贝格(Peter Altenburg),因为常去这间咖啡馆,甚至将他的收信地址写上这间咖啡馆地址,由此有了“倘若艾腾贝格不在咖啡馆,那他就是在往咖啡馆的路上”这句名言。如今咖啡馆里坐着艾腾贝格雕像。</p><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后期中央咖啡馆成为维也纳知识阶层重要的聚会地点,常客有现代政治的锡安主义创建人及现代以色列的国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现代主义建筑先驱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和列宁主义思想家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期间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奥地利政治家、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创始人维克多·阿德勒(Victor Adler),询问俄国发生革命的可能性,讽刺的评论:“谁会去发动革命?或许是中央咖啡馆的托洛茨基?”</p><p class="ql-block">奥地利专栏作家阿尔弗雷德·波尔加(Alfed Polgar) 曾写道:“中央咖啡馆并非一家像其他咖啡馆一样的咖啡馆,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其核心宗旨是不去看待世界。”(Café Central is not a coffee house like other coffee houses, but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one whose central tenet is not to look at the world.)</p> <p class="ql-block">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我不是为了喝咖啡而去咖啡馆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济各会教堂</span>(Minoritenkirche):正式名称意大利圣母雪地国家教堂(Italienische Nationalkirche Maria Schnee):一座位于维也纳老城第一区的法国哥特式建筑。是东奥地利地区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巴本堡王朝君主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六世(Luitpold VI)在1224年邀请<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济各会(Ordines Franciscani)</span>来到奥地利并赠予这片土地,于是方济各会在此兴建了这座教堂,教堂于1350年完工。整座建筑遵循法国大教堂的建筑模式,被认为是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公爵(Duke Albrecht II)的忏悔神父,巴黎的贾科莫·雅科布·帕里西恩西斯 (Fra Giacomo of Parisiensis) 所建。原教堂尖顶两次被毁后,由平屋顶取代。</p><p class="ql-block">方济各会广场(Minoritenplatz):维也纳最古老的公共广场之一,得名于广场上的方济各会教堂。由于该广场紧邻霍夫堡皇宫,在16-18世纪,许多贵族选择在此兴建府邸。</p> <p class="ql-block">方济各会教堂(Minoritenkirche):教堂门户采用法国模式,这在奥地利很少见。鼓室被分成三个区域,中间区域展示了十字架上的基督;左边是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以及其他女性人物;右边是福音传教士约翰、士兵圣朗吉努斯(Saint Longinus)和其他男性人物。鼓室下方是圣母圣婴。门户由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公爵(Duke Albrecht II)赞助建造,所以最外层两侧人物可能是戴着公爵帽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公爵和他的妻子普菲尔特的约翰娜(Johanna of Pfirt)。 这些人物形象优雅,雕刻精细,可能受到了法国的影响,同时也是方济各会大师(the Minoritenwerkstatt)的重要风格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1360 年。</p> <p class="ql-block">方济各会教堂(Minoritenkirche)内部</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北墙上有一幅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大的复制品,9.18 x 4.47 米。罗马马赛克艺术家贾科莫·拉斐尔(Giacomo Raffaelli)于1809 年受拿破仑一世的委托复制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马赛克复制品呈现餐桌以下绘画,即基督和门徒们的脚,这与现在所见的达芬奇原版的《最后的晚餐》不同。</p> <p class="ql-block">《土、水、火和空气》(Earth Water Fire Air )雕塑:一件以四大元素为灵感的艺术作品。由奥地利泰尔夫斯(Telfs)当代艺术家赫尔穆特·马格丽特(Helmut Margreiter)创作于1994年,矗立在方济各会广场(Minoritenplatz)上。照片右侧是霍夫堡皇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泰因德尔</span>巷(Steindlgasse):位于维也纳老城中心。市政议员约翰·格奥尔格·施泰因德尔(Johann Georg Steindl)因其在第二次奥斯曼围城战(1683年)中的英勇事迹,被赠予位于此处的一栋房屋。这栋房屋被命名为“祖姆·施泰因德尔”(Zum Steindl),后来此巷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方是霍夫教堂(Kirche am Hof)的哥特式唱诗班(Gotischer Chor)塔楼。霍夫教堂(Kirche am Hof)是一座由加尔默罗会(the Carmelite order)于1386年建造的教堂。这座哥特式建筑的正面于1662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卡洛·卡洛内(Carlo Carlone)重建。1806年,拿破仑占领维也纳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在这座教堂的阳台上宣告。</p> <p class="ql-block">三叶草巷(Kleeblattgasse) </p><p class="ql-block">通往三叶草屋(Kleeblatthaus),此房屋壁龛里有一块石制的三叶草,上方是圣母玛利亚和圣婴的雕像。三叶草巷子是由三叶草屋扩展出来的,并以此命名。</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方是三叶草屋。</p> <p class="ql-block">  沃尔劳夫街(Vorlaufstraße)及住宅楼</p><p class="ql-block">街道以1408年维也纳市长康拉德·沃尔劳夫 (Konrad Vorlauf)命名。当时他拥有众多房产,其中沃尔劳夫街上的房产均归属于他。19世纪下半叶,沃尔劳夫成为自由资产阶级的典范,广受赞誉。</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Peterskirche):位于圣彼得广场(Petersplatz),紧邻格拉本大街(the Graben street)。</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The Peterskirche):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区教堂,维也纳巴洛克风格的第一座圆顶建筑。</p><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八世纪,查理曼大帝在此建立了一座罗马式的旧教堂,其基础可能是更古老的四世纪罗马教堂。旧教堂于1661年被烧毁。1679-1680 年维也纳遭受瘟疫蹂躏,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发誓要重建这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奥波德一世</span>是圣三一兄弟会的成员,随着圣三一兄弟会的到来,重建教堂的决定得以实施。新的巴洛克式教堂建于1701-1722年,由著名巴洛克建筑师约翰·卢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Johann Lukas von Hildebrandt)设计。教堂设计灵感来自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主建筑师是弗朗茨·马丁内利(Franz Martinelli)。由于空间有限,教堂建造紧凑。教堂巨大的穹顶让人感觉两座矩形附属塔楼特别不起眼,也使教堂椭圆形的内部空间特别宽大。</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The Peterskirche):像一颗装满精致果仁糖的复活节彩蛋。外观精美,穹顶、浮雕和雕像令人叹为观止。而教堂内部华丽<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巧的</span>灰泥内饰和宏伟的穹顶壁画、大量的大理石壁柱、镀金雕塑,宛如一件奢华的艺术品,更是令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古典乐团定期在教堂内举办晚间古典音乐会。这场音乐会通常演奏莫扎特(Mozart)、贝多芬(Beethoven)、维瓦尔第( Vivaldi)等人作品。我们在此也体验一次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The Peterskirche)内部</p><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万花筒般的巴洛克风格内饰。在椭圆形的穹顶区域,内设高坛及小型祭坛充满了巴洛克式的华丽。高坛上方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Leopold I) 的徽章。</p> <p class="ql-block">高坛(high altar):巴洛克风格,由维也纳宫廷灰泥艺术家桑蒂诺·布西(Santino Bussi)根据加利-比比埃纳(Galli-Bibiena)家族成员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加利(Antonio Galli)的设计建造而成。加利家族是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的一个艺术世家。高坛入口上方绘制的穹顶错视画(Trompe-l’œil),由加利创作,它营造出更大结构感的幻觉。穹顶底部周围的大型肖像石雕上的彩绘投影营造出了3D效果。祭坛画由意大利巴洛克画家马蒂诺·阿尔托蒙特 (Martino Altomonte,1657-1745)创作,描绘了圣彼得和圣约翰在耶路撒冷治愈瘸子的故事。高坛上的圣母无染原罪小画为19 世纪奥地利画家利奥波德•库佩尔维瑟(Leopold Kupelwieser,1796–1862) 绘制。</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式管风琴(the baroque organ):建于1751年。</p> <p class="ql-block">塔楼式穹顶(The turreted dome):主要由奥地利最著名的巴洛克雕塑家之一的马蒂亚斯·斯坦尔(Matthias Steinl)设计。穹顶壁画由著名奥地利画家约翰·迈克尔·罗特迈尔 (Johann Michael Rottmayr)于1713年绘制,描绘了圣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Mary)。在穹顶周围的拱肩上,是维也纳艺术家 J.G. 施密特 (J.G. Schmidt) 绘制的四位福音传教士和四位教父的画像。穹顶中央是一带窗的小塔,塔顶上有一只鸽子,象征着三位一体中的圣灵。如果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参观教堂,阳光从小塔照射进教堂时,仿佛圣灵发出的光芒布满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摄影师朱利安·卡尔马(Julian Kalmar)拍摄的穹顶照片</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式讲坛(Baroque pulpit)及圣家祭坛(Altar of Holy Family)</p><p class="ql-block">华丽的镀金讲坛于1726年出自奥地利巴洛克雕塑家马蒂亚斯·斯坦尔(Matthias Steinl)之手,华盖顶部绘有圣三位一体像。</p><p class="ql-block">圣家祭坛:祭坛画由意大利巴洛克画家马蒂诺·阿尔托蒙特 (Martino Altomonte,1657-1745)绘制。神龛里供奉着来自罗马地下墓穴的殉道者。</p> <p class="ql-block">约翰·内波穆克祭坛(Altar of <span style="font-size:18px;">John of Nepomuk</span>)</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是圣约翰·内波穆克 (St. John of Nepomuk) 殉道金银雕塑,圣彼得教堂以这座雕塑为特色,由意大利晚期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家洛伦佐·马蒂埃利 (Lorenzo Mattielli) 创作,描绘了圣人被从布拉格查理大桥(the Charles Bridge in Prague)上扔下的场景,雕塑上方是圣母雕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约翰·内波穆克 (St. John of Nepomuk)</span> 是波希米亚(今捷克共和国西部)的一位圣人,他是波希米亚王后的忏悔神父,因拒绝泄露忏悔室的秘密,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Wenceslaus IV of Bohemia)下令将他从布拉格查理大桥上扔进伏尔塔瓦河(the Vltava river)中溺亡。 </p> <p class="ql-block">方济各·德·塞勒斯祭坛(altar of Francis de Sales)</p> <p class="ql-block">圣安东尼祭坛(Altar of Saint Antonius)</p> <p class="ql-block">圣芭芭拉祭坛(Altar of St. Bar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