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第一期·第3天‍千年对话 刀石传情篆刻授艺 雕文缀章——第十一届新疆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班

蒲公英计划

<p class="ql-block"><b>主办单位:</b></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理事会</p><p class="ql-block"><b>承办单位:</b></p><p class="ql-block">新疆开放大学</p><p class="ql-block"><b>协办单位:</b></p><p class="ql-block">新疆职业大学</p><p class="ql-block">新疆书法家协会</p><p class="ql-block">新疆书法院</p><p class="ql-block">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p> 方寸藏古印   朱红印千秋 <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上午,学员们齐坐礼堂聆听全国蒲公英计划名师团名师、浙江大学博士刘含之副教授《方寸间的篆刻艺术风华》的讲座。</p><p class="ql-block"> 刘含之副教授从战国古玺的沧桑轮廓里为众人拂开时光的尘埃,细细拆解着篆刻的奥秘,阴阳刻的虚实、矩形虎印的形制里,不仅有千年未断的传承,更可见铸印时的范痕与凿印后的锐劲。</p> <p class="ql-block">  印章刻痕,形制之外,印泥亦有讲究,在讲解印章的外貌时,她特意提及,与这些精妙刻痕相得益彰的,还有那抹朱红——西泠印泥,包含致色、粘合、胎骨、防腐等步骤,才有了冬不凝固、夏不渗油的独特之处,这方承载着江南灵韵的印泥,已成为杭州与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其细腻温润的色泽,让每一次钤印都成了文化的接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篆刻的技艺细节与文化内涵同样深厚,而V型字口与平口斜刀的交替使用,藏着文人的风骨与巧思。谈及印章的千年传承,各代印样让学员们看得目不转睛,深刻感受到时代审美与匠心的独特魅力。随后针对篆刻书法中“日子格”与“田字格”的规范及篆刻中“外圆内方”的精髓,强调字的骨架需方正挺拔,于方寸间立起筋骨,更让“方寸”二字有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p> 授课专家简介 <p class="ql-block">  刘含之,湖南岳阳人。2019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主攻书法篆刻、书画鉴藏等相关研究。现供职于浙江大学,为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体艺文化建设中心副主任,主讲《打开艺术之门——书法》、《篆刻临摹与创作》、《中国印史》等通识课程。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书画艺术展览,曾受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委托为国际知名作家潘铭燊先生制作朱文印“东南西北人”,以及为世界银行、旧金山市立图书馆、洛杉矶市立图书馆合作设计制作篆文标志。学术论文曾于《中国书法》、《书法》 、《艺术收藏与鉴藏》、《东方艺术》 等杂志发表。另编著有《最美中国书法》、《敦煌遗书》 等。</p> 执刀研石韵   传艺入心怀 <p class="ql-block">  下午课程在安静的期待中开始,寇燕群老师先从最基础的磨石头讲起。她取过一块青灰色的印石,先是捏着粗砂纸在石面上来回打磨,沙沙声里,棱角渐渐褪去。“磨石如修身,急不得,得让心性跟着砂纸一起沉下来。”她笑着说。随后详解篆刻执刀姿势,还特意示范了冲刀与切刀的技法,她手腕灵活精准,刻刀宛如手指延伸。当有人拿起刻刀模仿,才发现石头在手中不听使唤,砂纸磨出的平面总带着歪斜,冲刀时要么力度过猛刻穿石边,要么怯生生划不出痕迹。“原来让刻刀听话,藏着这么多讲究。”有人小声感叹,目光里多了几分郑重。空气中也多了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好奇,随着讲解渐入佳境,很快弥漫开墨香与石屑交织的独特气息。</p>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屏息凝神,有的手指微微发紧地攥着刻刀,在印石上方悬空比画着老师刚示范的角度、有的则低头盯着青石,目光在石面与范本间来回逡巡,仿佛要将字形先刻进心里。让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以刀为笔、以石为纸,与古老的金石文化撞了个满怀。</p> 授课专家简介 <p class="ql-block">  寇燕群,乌鲁木齐市第83中学中教高级教师,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乌鲁木齐市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高新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从教30年,近12年从事专职书法篆刻教学。</p> 刀石逐夜色   匠心传古韵 <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过窗棂时,蒲公英书法计划正落于宣纸上。晚自习的灯影里,执刀篆刻贾似道印,石屑簌簌如碎雪。摹其线条,如老藤缠岩,涩中藏劲,刀角转处见锋芒敛藏。腕间提按摹古意,墨痕与石纹交错,似与古人共对一灯,将白日喧嚣都刻进方寸天地,留一室清宁。</p> <p class="ql-block">  当夜色渐深,那些专注雕琢的身影仍未停歇,指尖的刻刀与石材碰撞的轻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每一道精心打磨的刻痕,都是晚自习时光里凝结的心血,于方寸间悄悄酝酿着独特的光华。</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件件篆刻作品的雏形渐显,更是一场与千年篆艺的深夜对话——从刀刃的游走与心神的专注,他们以晚自习的静谧为幕,以执着为笔,让古老的技艺在灯下焕发新的生机。这份在夜色中坚守的完美追求,恰是传承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b>文字编辑|</b>陆文钰</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b>王飞燕</p><p class="ql-block"><b>照片| </b>曾凡凡 、米啦、王飞燕</p><p class="ql-block">各班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b>视频| </b>古丽皮亚、王飞燕</p><p class="ql-block"><b>审核| </b>董彦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