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卢沟桥,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葺,如今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古时,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是永定河上当时唯一的一座桥梁,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皇帝出巡、京官外出办事以及封疆大吏进京觐见皇帝,都会从这里经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上的五百多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脑袋大,面部窄,嘴巴上翘,下巴不丰满,嘴部微微张开,中间不掏空。腿也特别短,前腿上还有些鳞状的盔甲纹。头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贯注,颈部系带飘逸。头前挂一个小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石狮身躯稍微粗短,或足踏绣球,或足踏小狮,或身上有小狮。狮子嘴部张开,舌头向上舔着,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石狮突胸张嘴,雕刻细腻,身上间有小狮,颈下有一宽大的系带,卷毛非常高凸。雕刻的纹路比较深,眼睛拉长,眯缝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石狮外表甚新,雕刻比较粗陋,狮子后头卷发变大了,以前都是九圈十圈,现在就一圈两圈。狮嘴、鼻子、眼睛不刻那么深了,明显很随意的,没有什么比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又称宛平县城,位于卢沟桥东,与桥相距百余米。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威严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防止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在卢沟桥东建立桥头堡,用于军事防御,称“拱北城”。清朝时期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宛平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朝廷为百官践行以及迎接凯旋的将士,都选择在拱极城设宴。因此,卢沟桥及拱极城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拱极城,拱极城改称宛平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宛平城门、县衙被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辖宛平和大兴两县。明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和宛平为附郭京县(国都所辖之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北京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界,东面为大兴县管辖,相当于“东城”区;西面为宛平县,相当于“西城”区。宛平县管辖的范围不只是西城、海淀等京西地区,还包括现在的门头沟区和河北省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中南海的皇上,也归宛平县府所管辖。每年皇上去他负责管理的一亩三分地去耕耘,宛平县的知县大人就要亲自牵着牲口步行在前,皇上在后操控进行土地耕作。就因为这知县官走在皇上的前面,犯了官府大忌,每次完成后,知县大人就会被就地免职,另为他用。</p> <p class="ql-block">1986年,宛平城县衙旧房被拆除。如今见到的宛平县府,只是一个赝品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吉星文部)拒绝日军入城,指出所谓“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已归队(日军事后承认其因如厕离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月8日凌晨,日军,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p> <p class="ql-block">第29军官兵在团长吉星文指挥下奋起抵抗;11日,日军调关东军及驻朝鲜日军各一部进攻北平(今北京),调日本国内陆海军一部进攻天津;17日,蒋介石表示应战;25日,日军制造“廊坊事件”,攻击中国驻军;7月26日,日军进攻广安门,战争全面升级;28日,日军向北平南苑发动总攻,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此,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现如今在宛平城墙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累累弹痕,它们和卢沟桥一样是那个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宛平城东南角,当年留下的弹坑。</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日军,在城墙东南角炸开的V字形豁口,并从这里攻陷的宛平城守军。从弹坑处看,日军主要攻击宛平城的方向,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进攻,说明日军事先已完全包围了宛平县城,城里的守军孤立,没有大部队援军增援。</p> <p class="ql-block">感谢:张张丽摄影俱乐部</p><p class="ql-block"> 丰台区摄影家协会</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许喜占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尕滩平措</p><p class="ql-block">策划:尕滩顿珠</p><p class="ql-block">编辑:挨 森</p><p class="ql-block">制作:Wan—Yunliang</p>